五老峰磨崖石刻的經典
簡單的生活|減法的世界
悠然自得看世界
悠然自得|《磨崖石刻的經典》
2015年12月31日
2015年的最後一天從廣州到廈門,時間是9:30,下榻萬達公寓,到會展中心領完馬拉松裝備,見時間還早便來到嚮往已久的廈門大學。路過碼頭,望見對岸的鼓浪嶼,有些迫不及待……
廈大大門前聚集了很多人,走近一看,原來是排隊安檢。這讓我感到很新鮮,走過無數大學,如此安檢還是史無前例。也許是因新年搞慶祝活動?也許是因馬拉松觀光的人驟增?進入校園後,才得知原來下午要舉辦新年露天舞會,很多人正在忙碌的準備中,有些嘈雜,順著左拐的路線指示牌指向走便是南普陀寺。先生的同學恰好在校外,說下午15:00趕回廈大來會面,於是便順道先去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雖與廈門大學僅一牆之隔,卻有不同的兩種意境:"古樸與時尚並存,小和尚和大學生為鄰"。因寺院是奉觀音菩薩主,又位在我國四大佛教道場之一的浙江舟山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南普陀寺位於廈門島南部的五老峰下,始建於唐末五代,初稱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稱無盡岩。元朝廢了。明朝初重新建設,改名為普照寺。
明末詩僧覺光和尚遷建於山前,殿堂院舍齊備,住僧常達百餘眾,清初又廢於兵禍。清康熙二十三年,靖海候施琅收復台灣後駐鎮廈門,捐資修復寺院舊觀,又增建大悲閣奉觀音菩薩,並以之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相類比,且在浙江普陀山的南面,更名為南普陀寺。經過數百年歷代住持多次重修擴建,民國初年形成三殿七堂俱全的格局。
南普陀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規模宏大,中軸線主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殿,樂途殿,大悲殿,藏經閣。兩廂鐘鼓樓,左側新建的慈善樓與右側放入普照樓,左右對應,雄偉壯觀。天王殿位於寺院中軸線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著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兩側立有怒目而視放入四大天王。殿後有韋陀菩薩覆掌按杵而立,威武異常。
關於彌勒佛與韋陀菩薩的供奉,民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很久以前,彌勒佛的廟宇與韋陀菩薩的廟宇是各自分來獨立的。彌勒佛慈眉笑眼,進香者紛至沓來,因此廟宇香火旺盛;而韋陀菩薩威武嚴肅,讓香客們望而卻步。後人見此景,便想出一個辦法——將其供奉在一起。用彌勒佛的可親在前吸引香客,韋陀菩薩的威嚴在後威鎮寺廟。於是,才有了如今彌勒佛與韋陀菩薩供奉一前一後放入情景。
藏經閣後有摩崖石刻多處,其中有塊大石,鐫刻著一個特大的「佛」字,高一丈四寬一丈,粗獷豪放雄健有力,為國內罕見。
南普陀寺里有七座白玉如來佛塔和二座11層高的萬壽塔,那是1993年,1994年由信士捐建是萬壽塔前有個蓮花池,夏日荷花盛開時,藍天,白塔,綠葉,花海,展示這裡是分外清靜高潔的佛門凈地。
南普陀寺後的五老峰,五個山頭崢嶸凌空,時有白雲繚繞,遠遠望去,好像是五個鬚髮皆白的老人翹首遙望茫茫大海,這就是廈門八景之一「五老凌霄」。 石坡上鐫刻著「五老峰」三字,五老峰上遍植著的相思樹,這種樹被稱為「台灣相思樹」。
在五老峰摩崖石刻的一側可以看到幾座舍利塔,分別是轉逢和尚、太虛大師、會泉法師以及妙湛老和尚等幾位高僧的舍利塔。佛教認為,只有虔誠奉佛,悟道得法的高僧大德才會在圓寂火化後自然結晶成舍利。
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的根本宗旨是:以大乘佛教"舍己利人"、"饒益有情"的精神去改進社會和人類,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因此,他提出了"人成即佛成"的口號,以鼓勵僧眾和信眾。1934年春,為了整頓閩院學風,改進教學,弘一大師應太虛之邀前來閩院,同時創辦了佛教養正院,培養學生的僧格、僧德。
南普陀寺後山五老峰的半山腰有一座太虛亭,位於其前方的巨大山石上,用行草橫題了三個大字「太虛台」,一般人路過都不容易發現,大字下有行草直行題跋。
《南普陀寺志》全文為:吾師太虛上人住錫南普陀有年,特來鷺島造訪,偕登山,山巔一方石,縱觀海嶼。轉逢禪師云:「立此如在太虛間,可名太虛台。」予乃築亭,今一併記以志之。民國二十年一月,應城李基鴻題,黔南拓濱書。字幅高0.85米,寬2.10米。李基鴻即李子寬,為一代高僧太虛法師的在俗弟子,法號了空。他於1931年在此建台,名「太虛台」,並題刻緣起經過。就是這樣一段題刻,卻已經幾乎讓人無法辨認了。南普陀寺五老峰景區還有不少題刻存在這樣的情況。
石刻上的經典,一字一如來,悟在字中。讓我聯想到當年弘一法師的演說,那是1937年三月,五十八歲的弘一法師在南普陀寺演說:「我覺得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藝術,在於從學佛法中得來。要從佛法中研究出來,才能達到最上乘的地步。所以,諸位若學佛法有一分的深入,那麼字也會有一分的進步,能十分的去學佛法,寫字也可以十分的進步。」佛法賦予了書法「空靈」「沉靜」的品格,這種體悟把書法帶入一種聽從禪心的呼喚。
轉逢和尚塔旁有「法性常留」石刻,這是五十年代時任中國畫院院長的葉恭綽先生對轉逢和尚為南普陀所做的貢獻所題。不知這裡是否有弘一法師的作品?弘一法師也曾抄寫心經,「弘一體」《心經》作為整個學術界神一般的存在,在書法上造詣最高,尤其是晚年成就的「弘一體」,字裡行間的空靈氣息與定化禪意,讓後世廣為追崇。如他自謂:「朽人之字所表示者:平淡、恬靜、沖逸之致也。」他甚至說「與常人所注意之字畫、筆法、筆力、結構、神韻,乃至某碑、某帖、某派,皆一致屏除,絕不用心揣摩」。「亦可以藝術而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這是弘一法師心心念念的。
石頭上大大的"佛"字,高4米多,寬3米多,是清光緒三十一年間,由振慧所書。偌大的"佛"字,行筆豐滿圓潤,粗獷豪放,剛勁有力。明太常寺卿林宗載的"飛泉",清施琅將軍的"為善最樂",以及抗荷將軍沈有容等的題刻,南普陀寺史刻石和憨山大師的警世歌,都頗有價值。碑記有明崇禎十三年林宗載立的《田祖入寺記》,現在嵌在大雄寶殿左邊的廊壁上,值得一讀。
站在五老峰上眺望,遠處廈門港近收眼底。南普陀寺梵音裊裊,想著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卷數達二萬多卷、字數達三億之多。那各宗各派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可知道其中的內涵?……
凈土宗主修《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禪宗主修《金剛經》、《心經》、《首楞嚴經》、《楞伽經》、《圓覺經》、《維摩詰所說經》、《六祖壇經》;天台宗主修《法華經》;華嚴宗主修《華嚴經》;唯識宗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
常見的還有《地藏三經》、《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藥師經》、《彌勒三經》等,以及從各經中節錄的獨立品章,如《普賢行願品》、《觀音普門品》、《凈行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等等。
躺在巨石上思考:那些刻在石頭上的經典不知出自誰的真跡?《心經》具稱《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佛教經論中文字最為簡煉,而內容又極為豐富的一部典藉,和《金剛經》一樣,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影響極大。
《心經》在佛教中屬於般若系經典。按天台宗對《般若經》的判攝,稱為通教。所謂通者:具有通前與通後的意義。通前是說它與阿含教的關係,阿含經典對存在現象的透視:指出了苦、無常、無我;當然也講到空,但不是很深刻,唯有到了般若經教,在阿含的基礎上才把空的教義推向極致。通後是指《般若》與《華嚴》、《涅槃》、《維摩》等經的關係,般若經教所揭示的緣起性空,是大乘一切經教建立的理論基石。如實的把握般若中觀正見,對於學習經教,指導修行,都具有重要意義……
經典一般都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三部分;而《心經》唯有正宗分,於是人們便懷疑《心經》的獨立性。當代佛學界學術權威印順法師在《般若經講記》中就作了說明:印老以為奘公所譯《心經》,是從六百卷《大般若經》中單獨錄出的。在《大般若經》中有《學觀品》,此品中有與《心經》完全相同的文句,是佛陀直接向舍利弗說的。《心經》是《大般若經》中最精要部分的內容,古德為易於受持,特摘出流通……
《心經》在中國有眾多譯本,方廣昌先生編的《般若心經譯註集成》中就收集了十八種,現在教界流傳的是玄奘譯本。至於本經註疏自古以來有百來家,可見此經傳誦之盛。《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是本經經題的全稱。在佛教的典籍中,一部經典的題目,有時往往正是這部經典畫龍點睛的內容所在。這部經,本來已經在《藏經》當中失傳。在一百多年前,在敦煌石窟中發現了許多南北朝、唐人的寫經,其中就有這部經典。這是一篇非常稀有難得的文字。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其實,每個媽媽都是孩子的觀世音菩薩,媽媽從懷胎起,到孩子長大成人,都護念著孩子,不離不棄……但願天下每一位媽媽都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圓滿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功德,使每一個孩子,都永遠感恩,歡喜學習媽媽的精神。
TAG:悠然自得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