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思想史上光輝燦爛的雙璧之-華嚴宗
華嚴宗又稱賢首宗、法界宗、圓明具德宗。唐朝八大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華嚴宗依《華嚴經》立名,故稱華嚴宗。華嚴經是如來成道第二七日,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之自內證法門。
華嚴宗的經典是:
(1)《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晉佛陀跋陀羅澤,又稱舊譯華嚴;
(2)《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唐實叉難陀譯,又稱新譯華嚴;
(3)《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唐般若譯,又稱後譯華嚴。
華嚴宗初祖為唐代杜順禪師(557—640,即法順)。他十八歲出家,專宗華嚴,著有《法界觀門》、《五教止觀》等書,將華嚴高深的理淪融貫為禪定的觀門,而提倡「真空絕相、理事無礙、周遍含容」的法界三觀,融合了理論與實踐,深為朝野所重,唐太宗尊稱他為「帝心尊者」。
二祖智儼大師是甘肅天水人。二十七歲時著作《華嚴搜玄記》十卷,後來又陸續著有《華嚴孔目章》、《華嚴五十要問答》等二十餘種,奠定了華嚴宗的架構基礎。
三祖是賢首大師法藏。賢首是武則天所賜封的字型大小。因為參加了《華嚴》的新譯,理解經文更加透徹。他還吸收玄奘新譯的一些理論,完成了判教,充實了觀法,建成了宗派。
四祖是清涼大師澄觀,身歷九朝,為七帝之師。貞元十二年(796)應德宗的召請人長安,參與翻譯《四十華嚴》,呈獻給德宗,並奉敕解說《華嚴經》大意,德宗在激賞之餘,說道:「聽大師講《華嚴經》,朕心清涼。」因此受封為「清涼國師」。
圭峰宗密禪師(780—841)是華嚴宗五祖,跟隨澄觀大師學華嚴,他著有《華嚴綸貫》五卷、《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六卷、《注華嚴法界觀門》一卷、《華嚴原人論》一卷等。宗密以《華嚴經》為根據,對《圓覺經》做詳盡的註解,所著的《圓覺經大疏》、《圓覺經大疏釋義鈔》等書,為歷來註解《圓覺經》的泰斗。奠定唐末至宋代間的佛教基礎。宗密圓寂後,不久就發生唐武宗的「會昌法難」,諸宗都趨於沉寂。至宋代,子璇重興本宗,門人凈源作疏倡導;又有道亭、觀復、師會、希迪各作五教章之註解,世稱宋代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華嚴宗雖然不如唐代時興盛,仍有傳承。元代有普瑞、圓覺、本蒿、盤谷、文才、達益巴。明代有德清、古庭、李卓吾、道通、如妃、祖住。清代有周克複、續法等,相繼或作章疏,或敷演華嚴經。1912年以後,月霞大師創辦華嚴大學,培養了不少人才,但是如唐朝清涼大師一樣把華嚴深奧的教理有系統地加以詮釋、發揚者,則如鳳毛麟角。
華嚴宗在南嶽。惟勁和尚,原為禪宗青原下六世僧,後改參華嚴宗。於唐光化中(898—901)來南嶽住三生藏(今福嚴寺),習華嚴宗,後居南嶽彌陀寺,繼續研修華嚴。並著《續寶林傳》四卷和《覺地頌》。楚王馬殷特賜紫衣,號寶聞大師,歿於南嶽,傳承中斷。
華嚴宗由於歷代大德對華嚴思想的闡揚,使華嚴哲學在中國佛教史上開出了奇葩,和天台宗同為中國佛教思想史上光輝燦爛的雙璧。
TAG:佛言佛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