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是什麼導致了我們不願再跟父母溝通?

是什麼導致了我們不願再跟父母溝通?

母親說:為什麼你什麼都不告訴我呢?

我心想:你說為什麼呢。

我在諮詢工作和生活中越來越意識到,親子間的溝通不由得做子女的來決定。

溝通是信息的雙向流動。在溝通中,每個人都既要努力地讓對方來理解自己,也要努力地去理解對方。因此,親子之間的溝通需要子女和父母的共同合作。它不僅需要子女能夠積極地表達自己,也需要父母能夠積極地回應子女,更需要親子之間平等、相互尊重的關係作為前提。

由此可見,親子之間的溝通不一定能夠實現在所有的親子關係中,它是一種更親近、更信任、更平等的親子相處方式。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圖片作者所有

而在有些家庭中,父母未能贏得我們的親近和信任。

以下的親子對話,對許多中國子女來說並不陌生:

「爸媽,你們能關心我一下嗎?我學習壓力真的很大。」

「我們還要怎樣關心你?為你花了那麼多錢,不算關心嗎?我小的時候哪有爸爸媽媽願意花錢給我報輔導班的?你成績都這樣了還好意思跟我們提要求!」

父母漫不經心的回應,常常給了我們當頭一棒。這便向我們傳達了一條信息:「在這個家庭里,我說什麼都是不重要的」。當這樣的信息不斷出現在生活中時,它們便成功地阻礙和抑制了幼年時我們渴望傾訴的本能,以至於漸漸地我們不再期待和父母進行溝通,也習慣了忽略自己傾訴的需求。

而這似乎也並不全是父母的錯。在更加不懂得情感與溝通的家庭中長大,父母從他們父母那裡學到的、並且擅長的是無微不至地照顧子女的吃穿用度,卻從未學過如何關懷子女的情緒和感受,更不可能像西方父母那樣把鼓勵和認可掛在嘴邊。當我們主動要求父母來關心或者安慰自己的時候,父母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提供這樣情感上的支持。

中國家庭中的親子關係,是現實的親子關係:父母和我們之間只講究實際的生活瑣事,不講究抽象的情感交流。

比如說,我的來訪者小A,有次終於鼓起勇氣對父母說:」我在外面打拚壓力很大,很想念你們。」得到的卻是父母特別「接地氣兒」的迴音:「那你得趕緊找個人結婚啊!你這孩子,就是這麼讓人不省心……」

本來小A已經做好了與父母好好說話的準備,一聽到這回應,硬生生地把已經到了嘴邊的思念吞了下去,心裡騰然升起一股怒氣。

這樣的親子關係,造成了非常可惜的結果是:儘管父母在生活方面對我們盡心儘力的照料,可是由於父母沒有辦法與我們在情感上相互聯結,我們還是很有可能完全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自然而然地,我們向父母封閉了心門。

此外,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沒有提供平等和尊重的溝通基礎。

在家長權威和孝道文化的影響下,有些父母並不願意平等、尊重地看待我們。他們認為,子女本是附屬於自己的一部分。而溝通則意味著父母要走下「神壇」,和子女平起平坐、共同合作,放棄說教和命令。這些都是他們的生活環境和傳統觀念中不可能允許的事情。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圖片作者所有

綜上的影響之下,我們和父母在溝通中能夠交流的內容就越來越少,只能和父母聊一些實際的、具體的事情。出於對自己的保護,在父母面前,我們不得不隱藏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與需求,來保護自己不再受到傷害。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親子溝通的障礙並不是我們的錯,也不是父母的錯。父母的生活環境、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了解到的社會文化,阻止了他們與我們更進一步的親子相處。

在父母沒有辦法改變自身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的期待,接受這樣的事實:有的時候,我們和父母的相處只能遺憾地停留在一些表面的對話,沒有辦法真正進行情感上和思想上的溝通。

然而,我也不覺得這樣的親子關係,就一定是「不好」的。畢竟,與父母溝通,是一個非常西方化的概念。由於宗教原因,西方家庭的父母自小就相信眾生平等,把子女當做是上帝的饋贈,而非私有財產,自然溝通無礙。相反,在中國家庭中,父為子綱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不可動搖的家庭倫理準則。子女對父母,是下級對上級,只有彙報可言,談何溝通?我們如今追求的家庭權力平等和個人獨立,都曾是我們父母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

不願再跟父母溝通,這雖然不是我們最理想的親子相處狀態,但也未嘗不是一種"中國特色"的親子相處法。

本文中的來訪者案例為虛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朵拉陳暖心小站 的精彩文章:

TAG:朵拉陳暖心小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