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獸」的故事:由讚美文武官員的代名詞變為畜生不如的人
大家知道,「衣冠禽獸」這個詞是用來諷刺和挖苦人的,如要說某某人干盡壞事,品質惡劣,就會罵其為「衣冠禽獸」,這是一個罵人不帶髒字,凶恨又帶非常深重侮辱語氣的詞。除非萬不得已,一般人不會把這個字眼強加於人,只有那些道德淪喪、行為下流、處事卑劣的無恥之徒,才有可能被斥之為「衣冠禽獸」。也就是說,一個道貌岸然、人模狗樣的傢伙,卻整天干著傷天害理、損陰喪德的醜事,此類貨色,就是「吃人飯,不拉人屎。說人話,不辦人事」的「衣冠禽獸」。
然而,這個徹頭徹尾的貶義詞,在誕生初始,卻是個萬眾仰慕、光彩照人的「體面」詞兒。
「衣冠禽獸」這一個詞語是由明代官吏的服飾得來,因古代皇帝是真龍天子,最能襯托和突出皇帝「龍形象」的動物,就是禽和獸。而為了加以區別,明代就對官員的服飾作出規定,要求在文官的官服上綉禽,武將的官服上繪獸。只有官員才能穿上綉著飛禽或繪著走獸的官服,「衣冠禽獸」最先就是這麼得來的。
據史料記載,明朝規定,文官官服綉禽,武官官服繪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不同,具體規定是:
文官:
一品綉仙鶴。
二品綉錦雞。
三品綉孔雀。
四品綉雲雁。
五品綉白鷳。
六品綉鷺鷥。
七品綉鴛鴦。
八品綉黃鸝。
九品綉鵪鶉。
武官:
一品、二品繪獅子。
三品繪虎。
四品繪豹。
五品繪熊。
六品、七品繪彪。
八品繪犀牛。
九品繪海馬。
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
所以說,在當時,「衣冠禽獸」作為文武官員的代名詞,代指的是官員,是一個褒義詞,也是一個讚歎語,很有令人非常羨慕。
可惜,到了明朝中晚期,社會的語言環境發生了變化。烏煙瘴氣的宦官政治,徹底顛覆了「文死諫,武死戰」的從政理念。不論是京官還是外臣,人人自危、明哲保身。很多官員貪污腐敗,無惡不作,欺壓百姓,為虎作倀如同牲畜,文武官員的名聲越來越臭,曾廣受推崇的「衣冠禽獸」開始墮落為「披著人皮的狼」。老百姓視其為匪盜瘟神,就漸漸地將「衣冠禽獸」這個成語作為貶義詞來用了,並將那些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文武官員稱為「衣冠禽獸」。
另外也有一個說法是明代宋濂《燕書》中的故事:「彼獸而人,汝則人而獸也!」宋濂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學家,曾被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他在《燕書》中講了如下一個「衣冠禽獸」的故事。
齊國有個人名叫西王須,原做海運生意,有一天,在海上遭到風浪,船被掀翻,他抓住折斷的桅杆,漂浮靠了岸。上岸後他來到一個杳無人跡的荒島上,覺得自己必死無疑,於是找了個山洞準備自盡。
正在這時,一隻猩猩從洞里走了出來。猩猩見他非常可憐,就拿了些食物讓他吃。西王須吃光了所有的食物,夜晚因天氣很冷,猩猩又把自己睡覺的小山洞讓給了西王須睡,而自己卻睡在洞外。
一年後的一天,海上突然來了一艘大船,停在山腳下。猩猩知道是來接西王須的,趕緊把他護送到了船上。
西王須登船後,見船上的人都是自己的朋友。
猩猩看到船起航,仍久久佇立而望,不忍離去。西王須此時對朋友說:「我聽說猩猩的血可以染氈布,過100年也不會褪色。這隻大猩猩很肥大,刺死它可以得到一斗多血。為什麼我們不登岸捕殺它呢?」
西王須的朋友聞聽此言,氣憤不已,說:「彼獸而人,汝則人而獸也!」意思是猩猩是獸卻十分像人,你雖然是個人卻像只野獸,真是可惡!如此忘恩負義,不殺你留著有什麼用?
於是,命人用口袋將他裝上,沉到海里。西王須不僅喪了命,還留下了「衣冠禽獸」的成語,後來人們就從這位朋友的話中提煉出「衣冠禽獸」作為成語指忘恩負義、恩將仇報以及穿著人衣服做著禽獸的事且不幹人事兒的人。
「衣冠禽獸」最早見於明末文人陳汝元寫《金蓮記·構釁》一書:「妝成道學規模,飛語傷人……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竊賊)。」清代以後,「衣冠禽獸」一詞遂用做貶義,清朝小說家李汝珍也在《鏡花緣》里寫道:「既是不孝,所謂衣冠禽獸,要那才女又有何用。」顯然,這時的「衣冠禽獸」,已經淪成為外表衣帽整齊、行為卻如禽獸的人,比喻其道德極為敗壞,儼然是風度翩翩的活畜生了。
「衣冠禽獸」這個成語的指代由「官吏」到「人渣」的演變,說明它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演變的,其實,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包括我們長期使用的固定成語。
※他是明朝的首輔大臣,深受皇帝寵信,還因一件小事被百姓愛戴
※明朝究竟亡於哪一年?史學界眾說紛紜,但肯定不是1644年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