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國歷史上3次打斷中國國運,勿忘國恥!
每次深讀中國歷史,總有那麼一段揪心的戰爭,讓國人痛心!
在東亞,日本與中國是永恆的話題。無論盛極一時的「遣唐使」風潮,還是後來出土的「漢倭奴國王金印」,都無一不在說明古代日本與中國的密切關係。而對於中華文明的傾慕之情,更是刻入了日本文化的骨髓,甚至成為信仰。
據說崖山之戰後,聞聽宋室隕落,日本竟舉國茹素,向西跪拜痛哭,哀拗不已。
此情此景,即使現在讀來仍讓人心情複雜。
但就是這樣一個「好學生」日本,自明朝以來,卻先後三次打斷中國國運,徹底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萬曆朝鮮戰爭
1592年,豐臣秀吉調集二十萬大軍進攻朝鮮,準備以此為跳板,征服中國。此戰,豐臣秀吉盡遣精銳,日本戰國時代名將悉數出動。開戰只一個月,朝鮮國王就被趕到鴨綠江邊,哭爹喊娘的向萬曆皇帝求救。
隨即,明朝出兵,在朝鮮與日本且戰且和的打了七年,才最終取得勝利,此即為萬曆三大征之朝鮮之役。這場戰爭對明朝而言,其實算不得是什麼大事,因為自始至終,在朝鮮的明軍都只有四、五萬左右,但就是這樣一場並不起眼的戰爭,卻給中國造成深遠影響。
明朝派往朝鮮的軍隊中,很大一部分主力都是駐守遼東的騎兵部隊,當這些部隊被調走後,明朝對遼東地區的控制權便削弱了許多。到戰爭結束,遼東軍元氣大傷,女真部努爾哈赤趁機崛起,勢力不斷坐大。
二十年後,羽翼豐滿的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一戰中大敗明軍,為日後滿洲入主中原埋下伏筆。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日本所發動的這場侵朝戰爭,這不得不說是造化弄人。
中日甲午戰爭
時間來到19世紀末,此時的東亞早已是歐美列強的天下。古老而傳統的中日兩國,在經歷了幾乎同時被打開國門,同時改革自強引進西方工業後,再次走到了歷史的岔口。
1894年,對賭國運的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此戰,日本仍秉承「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朝鮮」的侵略祖訓,將戰火從朝鮮一直燒到中國。
戰役過程就不說了,實在沒什麼好說的,經過三十多年「洋務運動」的發展,常年以亞洲第一強國自居的大清,全程被日本吊打,慘敗得一塌糊塗。
最後,大清以一紙《馬關條約》向日本賠款2億兩白銀,割讓台灣及澎湖列島等國土,得過且過的結束了戰爭。此戰過後,日本一躍成為亞洲老大,躋身世界強國,直到今天。
而中國則恰恰相反,辛苦搞了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被宣告破產,「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論被徹底推翻,所有一切都只能從頭再來。用歷史書上的話講,叫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日益嚴重,掀起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
日本侵華戰爭
20世紀初,腐朽的滿清政府已搖搖欲墜,難以為繼。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中華民國建立,但此後中國卻陷入了軍閥混戰的局面。直到1927年,蔣介石北伐成功,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中國在形式上完成了統一,國內局勢才逐步趨於穩定。
此後,國民政府銳意進取,一改北洋時期中國的頹勢,無論在經濟、軍事亦或者文化教育層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中國社會快速上升。
據統計,自1927年至1937年,中國的工業增長率每年都在8%以上,各項社會指標都達到了近代以來的最高水平,一個現代國家已初具雛形,這便是被學界所稱道的「黃金十年」。
但就在中國人昂揚建設,憧憬美好未來的時候,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被迫中斷,「黃金十年」的成果化為泡影。
古老的中國,又一次被日本打斷國運,再次錯失復興機會,讓人扼腕嘆息。
如今,中國又走上了崛起之路,再也不近代受人欺壓的弱國,日本依然虎視眈眈在東邊窺視,相信下一次國運之戰,定不會讓日本得逞!
編輯 | 漁公子
圖文 | 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向先賢學習,方能流芳千古
※自然洒脫的瘦金體,筆畫要點全在這裡!
TAG: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