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先能治病,再談養生

先能治病,再談養生

劉清泉,主任醫師,教授,現任北京中醫醫院院長、急診科及ICU學術帶頭人,中醫感染性疾病基礎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北京市中醫研究所所長、北京市中藥研究所所長。

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內科醫療、教學及科研工作28年。主要研究領域是中西醫結合防治突發傳染病、膿毒症、耐葯菌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心肺腦復甦、不明原因發熱等內科急危重症及疑難雜症。

「中醫從起源初始,就以解除病人痛苦為目標,中醫首要的、基礎的功能是治病救人。但近些年,提到中醫,說急症救治的越來越少,反而說康復養生的越來越多,這其實是本末倒置了。」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說,「不會治病,怎麼可能成為養生專家?」

劉清泉是中醫急症救治方面的專家,他對中醫急症救治的信心,來源於多年的實踐經驗。早在2003年3月,劉清泉就參與了北京市第2例輸入型「SARS」的救治工作,並協同有關專家制訂了有關「SARS」的中醫藥治療預防方案,為進一步開展中西醫結合救治「SARS」奠定了基礎。

劉清泉當時參與「SARS」前期的搶救工作,並協同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科開展臨床救治,並且提出了中醫藥的治療方案。

日前,劉清泉就中醫養生、中西醫結合、「互聯網+中醫」等問題,接受了《經濟參考報》記者的專訪。

★ 「應發揮公立中醫院主體作用」

如果一家中醫院用70%的西醫手段解決病人的問題,這樣的中醫院其實已經不能稱之為中醫院了。但目前中醫院這種現象很普遍,這是中醫整體行業不夠自信的表現,導致中醫生存和發展之路越走越窄。」劉清泉直陳當下中醫院發展問題。

「從國家層面來講,要想把中醫做好、推動中醫的發展,在扶持、規範民營診所發展的同時,更應大力支持公立中醫院,充分發揮公立中醫院在發展中醫藥事業、保障人民健康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劉清泉說。

對於近期一些地區對於民營醫院申辦門檻降低,劉清泉態度鮮明地表示持反對意見。他認為,現在游醫江湖泛濫成災的原因就是門檻過低,應提高行業准入門檻,強化中醫院的管理,這樣才能夠為中醫的生存環境正本清源。

劉清泉認為,有些民營醫院過於趨利,對我國中醫從業環境和行業生態造成了不良影響。他舉例稱,有名老中醫在他們醫院開的方子,一個方子7天的葯,也就兩三百塊錢,而在民營診所開的方子,同樣是7天的葯,一千多塊錢,有的好幾千塊錢。

劉清泉直言,歷代醫家追求的境界,無不是花最少的錢、用最少的葯、扎最少的針,儘快減輕病人痛苦恢復健康。而有的私立醫院會根據葯價給醫生一定的提成,導致中醫大夫趨利化行為日趨嚴重。

相對而言,不管是普通醫生還是名老醫生,是退休的還是在職的,公立醫院對每張處方的價格都有比較嚴格的限制。

★「先能治病,再談養生」

最近幾年,隨著電視里各種養生節目的火爆,養生成為全社會都在關注的一個熱點。

劉清泉直言,「在中醫學裡面,中醫大夫能治病是基礎,養生是中醫大夫在這個基礎上的更高追求。現在,很多所謂的中醫養生專家,連號脈治病都不會,卻到處大談特談養生,這是什麼養生?」

「所謂上工治未病,是歷代醫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任何一個高明的中醫大夫,他的成長之路都是從治已病開始的。」劉清泉說,「中醫大夫有『上工、中工、下工』之分,上工都是從下工、中工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古語云,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劉清泉說,「其中,號脈是巧,是術的層面。現在如果一個養生專家,從來不會號脈看病,他告訴你如何養生,能信嗎?」

談及近幾年火爆熒屏的各類養生節目,劉清泉認為這些節目是在「人造名醫」。如果通過這些養生類電視節目的熱播,讓老百姓學會了很多實用的居家養生方法,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去醫院看病的人數減少了,醫院的門診量有所下降,那可以算作是養生節目達成了最好的宣傳效果。

現在的現象卻是,節目播出以後,去醫院看病的人越來越多了。

劉清泉直言,「我一直堅持一個理念,我們的醫生,首先要學習醫學的知識和救命的本事,不去學習和傳承這些東西,而是追求名利,那就成了忽悠。現在很多養生專家哪來的?他會看病嗎?我認為,如果不會治病,就不能稱之為養生專家。」

★「很多急救領域,中醫比西醫更具優勢」

「在社會上普遍有個誤區,認為中醫只能治療一些慢性病。其實在很多急救領域,中醫比西醫更具優勢。」劉清泉說。

近些年,中醫在搶救危重病人方面嘗試了很多治療方法,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劉清泉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比如在我們北京中醫醫院,ICU(重症病房)里呼吸機依賴的非常少,我們這裡有和國際一樣的複雜細菌感染,但我們這出現耐葯菌感染的幾率已經在減少,我們的離線成功率很高。

原因就是中藥的合理使用,直接降低了病人的死亡率。」

一提到細菌感染,人們大多首先想到的是西醫的抗生素。事實上,中醫治療細菌、病毒都很有效。上世紀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知道,那個年代的人身上長了瘡就是靠中藥治療的。

瘡其實就是細菌引起的,那時候沒有抗生素,但是經過中醫外科研究、治療,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現在,人們很少長瘡了,變成了肺炎、膿腫,長到身體裡面了。我們就可以將以前中醫療瘡的好經驗拿過來,研究怎樣更新並加以應用到體內炎症治療上。」

劉清泉特別指出,中醫在治療抗生素濫用導致的菌群抗藥性增強方面,有很好的療效。我們的研究在中藥治療耐葯細菌感染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我們發現中藥能夠延緩/逆轉多重耐葯細菌,與抗菌素聯合使用,達到提高臨床耐葯菌感染治療率、降低嚴重感染病死率的效果;同時,可明顯預防細菌耐藥性的產生,拓展細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療手段和措施,提高細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療效果。

中醫的優勢在醫療、急救領域,但現在卻得不到重視和研究,如果現在的中醫人都不去努力,「國內同行都不認可你,那麼中醫還談什麼走出去呢?即便走出去了,在國外也很難得到認可。

所以,這些年,除了政府之外,中醫自身的問題亟需剖析,應該儘快找到問題癥結,先自強,再自覺,這是得到認可的基礎。」

★「中醫大數據研究,要突出個性化內容」

隨著「互聯網+」的流行,「互聯網+中醫」也成為中醫行業的一個熱詞。劉清泉表示,做好「互聯網+中醫」,不僅可以優化中醫診療流程,還可以對整個診療過程中大數據進行積累和挖掘。

劉清泉同時也指出,大數據研究可能更關注的是某一類疾病的共性分析,而一個中醫大夫最優秀的特質,恰恰是他個性化的診療方案。共性化的原則,比如虛則補之,實則泄之,寒則熱之,熱則涼之,這種原則在實際治療中具有普遍意義。

「拿中國金元時期名醫來講,丹溪先生倡導滋陰學說,創立丹溪學派,善用養陰的藥物;張從正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獨特風格,善用攻下療法;李東垣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善用調整脾胃的方法;劉完素是中醫「寒涼派」的創始人,善用清熱解毒的方法等等,雖然流派不同,最後療效都很好。

如果使用大數據分析,如何把這些名醫成功治療經驗中最寶貴的個性化內容保留下來,是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最擔心的問題是,中醫的大數據研究,可能把個性化的數據過濾掉,只留下共性化的數據信息。而事實上,特例的這部分恰恰可能是治療中最具有價值的部分。」

劉清泉表示,中醫藥至今發展了幾千年,事實上已經形成了信息含量極其龐大、內容極其豐富的「大資料庫」,只是這種「大數據」經歷代中醫人不斷分析、總結、完善,形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中醫藥理論體系和各種寶貴經驗的匯總,而沒有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體現出來而已。

「與其再重新去建立新的中醫藥資料庫,不如先把幾千年來先祖們留下的寶貴經驗理解好、分析好、運用好。」劉清泉說,「具體而言,劉清泉可以分為『互聯網+中醫』和『互聯網+中藥』兩部分」。

他具體分析認為,以「互聯網+中醫」而言,比如,互聯網對中藥藥品質量的提升,會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像中醫飲片,講究道地藥材的產地,通過中藥的信息化系統,可以掃出每一類葯的產地原料等,甚至對每一種葯進行溯源。

其次,在醫的層面上,劉清泉不主張通過互聯網去進行醫療,他堅持醫療行為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診治,應該是「面對面」完成的。在網路上,最多進行一些諮詢服務,而絕不可以在網上進行診療。

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其中「切」也就是號脈,這部分中醫診療中個性化的部分,必須「面對面」。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經濟參考報轉自中醫集結號,編輯/半夏。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青年中醫 好文選讀

-商務聯繫-

-轉載原創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同城 的精彩文章:

不是專註中醫兒科,就是專註中醫兒科教育
一個中醫愛好者十年的自學中醫經歷

TAG:中醫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