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策集團存在一個致命隱患,最終導致,他死後必須是其弟孫策上位

孫策集團存在一個致命隱患,最終導致,他死後必須是其弟孫策上位

中國歷史上有上百位帝王,在長達兩千年的封建時代中,皇帝是興衰更替最直接的代表。很多時候,一個皇帝的好壞就能夠決定一個王朝的命運,所以,每一個皇帝在即位之初便必須承擔起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使命——選擇繼承人。

不論皇帝們的位置是如何得到的,在地位穩固之後,他們都必須得為國家的綿延做考慮。為了保證國家傳承的穩定,中國人在周朝便提出了嫡長子繼承的制度。雖然,歷史上的皇帝並非全都是嫡長子出身,但是,他們卻始終維護著老祖宗留傳下來的規矩。但也有些時候,也存在嫡長子無法繼承皇位的情況。

比如說,三國時期的東吳政權在建立之初時,他們的權力更迭就沒有因循舊例。讀《三國演義》,我們可以知道,小霸王孫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英雄。在父親孫堅死後,他靠一人之力,跟袁術借了幾千人馬,就開創了江東基業。

但是,孫策英年早逝,年僅26歲便早早退出了歷史舞台。他在死前並沒有讓自己的嫡長子孫紹掌管政權,反而,是把自己的弟弟孫權推到了前台。其實,很多人對於孫策的這種反常規的操作不太理解。他們總覺得,孫策死後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應該是孫紹。

今天,我們就這件事來好好剖析一下,找出孫策做出如此選擇的原因。

首先,三國是一個群雄並起的亂世,在那個時代,政權想要保存自己的國家就只能不斷的讓自己變強。畢竟,所謂的亂世就是強者為王,弱小的政權一定會被其他的強者滅亡。而當時,孫吳政權剛剛建立不久,尚且沒有取得江東的民心,而孫策的早夭更是給新生的孫吳政權來了致命一擊。

孫策明白,如果在自己之後沒有一個足夠強大的主公來領導東吳集團,那麼,它們必然會走向滅亡。彼時,孫紹只有四歲,尚且無法看出能力,於是,孫策只能選擇自己的弟弟孫權。畢竟,孫權已經是一個成年人,而且,還展現出了不俗的能力。

可以說,身為兄長,孫策對於弟弟也十分熟悉。在那個時代,禪位於兄弟和兒子在其本人看來差別並不大,他們更在意的是本族,老孫家的家業。是老孫家在打天下,天下還不是他們的,再有孫策也看得出孫權是可塑之才,並不是一無是處,果真一無是處也就另當別論了。

其次,孫策所領導的東吳集團並形成唯一的權力核心,當年孫堅死後,年幼的孫策帶領著父親的殘部輾轉求生,最終,依靠袁術的支持才拿到了江東之地。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去研究孫策佔據江東的過程就會發現,他的軍隊其實並沒有用武力佔領江東。

當時的江東之所以那麼順利地被他收復,完全是因為袁術逆時代潮流而動,提前稱帝,最終,把自己逼上了死路。孫策其實是趁著這個機會,暗中爭取了江東的世族的支持,這才成功建立了所謂的孫吳集團。

孫策的辦法固然是兵不血刃的高招,但是,卻存在一個隱患。

也就是說,孫吳集團在短時間內其實並沒有變成鐵板一塊,不過是一個鬆散的聯盟。而這個聯盟存在的基礎便是孫策和江東世族的相互制衡。畢竟,當時江東世族內部還是有很多傑出的人才,比如張昭、周瑜等。雖然,周瑜本人和孫策的關係非常好,可是,一旦孫策去世,江東世族必然不會讓一個四歲的娃娃去當他們的領頭人。

相比之下,張昭或者周瑜都是更好地選擇。孫策自己也深深明白這個道理,於是,他選擇讓自己的弟弟孫權繼任太守的位置。因為,在亂世之中世族的傾向永遠是依靠大樹、保全自己,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絕對不會當出頭鳥。孫權本人的能力也的確很出色,自然就能夠得到江東世族的首肯。

最後,當時的東吳集團還是漢朝的臣屬,他們並沒有擺明車馬宣布割據。而且,孫策是用漢朝太守的身份去做一方諸侯。如果,孫策選擇讓自己的四歲的兒子繼位,那也就是說,孫紹將成為太守。雖然,當時的漢朝已經衰微,但是,他們依舊無法容忍將太守之位讓四歲的孩童來做。

綜上所述,孫策在臨死前其實只有一個選擇,也是最好的選擇,那就是讓自己的弟弟孫權出任太守,並將振興孫家、圖謀天下的任務承擔下去。後來的歷史告訴我們,孫權果然沒有讓他的兄長失望,他最終成為了孫吳政權最傑出的帝王,並且,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割據。

參考資料:

『《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三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一大漢死活就是不會用槍,結果學一特殊技能,一人幹掉多個日本人
一女子死後多日,棺材裡面竟然飄來異香,開棺一看頓時都啞口無言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