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解讀《論語》:說「器」

解讀《論語》:說「器」

解讀《論語》:說「器」

在解讀孔子在《論語》中關於「器」的論說前,我們先簡單說說什麼是「器」。

《說文解字》解釋說「器」的本意是「用具」。這是古人從功用的角度對「器」的解釋。接下來我們聽聽古人從哲學角度對「器」的語意解釋。《易·繫辭》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看來,在古代哲學中,「器」與「道」是並存的兩個概念。它們與「形」這個概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那麼,什麼是「形」呢?「形而上」與「形而下」又是什麼意思呢? 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說:「道是無體之名,形是有質之稱」;「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意思就是:「道」與「形」是相對的概念,凡是沒有具體形態的事物就是「道」,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和人的思想這些事物都沒有具體的形態,這就是「道」;凡是有具體質地的就是「形」,我們所用的物具和自然界的山、草、樹、石等都有一定的形態,這就是「形」。到這裡我們也明白了,「形而上」者是抽象的,「比如哲學,因為哲學是研究思維、規律和意識的,這些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形而下」者為具體的,比如科學,因為它是研究具體事物的,諸如太陽與月亮的運動、植物的生長狀況,這些東西都能看得見,摸得著。

那麼,「形」與「器」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再看《易·繫辭》中的另一句話:「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意思就是天地萬物在變化中,凡是我們看得見的就是現象,他們的形體就是器。同時,《易·繫辭》還有一句話:「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意思就是生產出物品以供享用,設立工種使工匠製成器具,為天下人謀取利益,。換句話說,「器」是人工製造出來,以為人服務的。所以《爾雅·釋器》說:金謂之鏤,木謂之刻,骨謂之切,象謂之磋,玉謂之琢,石謂之磨「,凡是器具都有一定的形體。

中國的詞語,有許多含義是從本意中引申而來的,因為「器具」對人有用,所以有用之才也被稱呼為「器」了,意即一個人有才華與氣度,比如大器、器量、器度等詞語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三字經》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看來只有經過學習且知道義的人,才可以說「成器」。

孔子重視仁愛,主張仁義禮智信,自然重視人中之「器」了。雖然,在《論語》中,涉及到「器」的論說只有五次(分別在為政篇、八佾篇、公冶長篇、子路篇與衛靈公篇),但仔細閱讀,也會發現大有深意。

在《論語·為政》中子曰:「君子不器。」這一句話,是不是說君子不是器具呢?如果你理解成這樣,那就大錯特錯了。

要理解「君子不器」,需要對照閱讀《禮記·學記》中的一句話「大道不器。」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器」與「道」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是並存的兩個概念,「大道不器」指的是世間大道沒有具體形態,它孕育、包容、衍化世間萬象。

那麼,《論語·為政》中的「君子不器」是否可以說「君子沒有具體的形狀呢?」顯然這是不對的。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們還需要對照朱子對這一句話的注釋去琢磨。朱子注曰:「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意思是,所有器物,都有各自的用途且不能相互變通,就像竹籃不能盛水一樣。有德的人士,無不具備一定的形體,但他的作用卻應該是多方面的,不能囿於一方面的學識和才藝。一句話,君子不能成為一種固定的器物。 也就說君子要博學多才。

在歷史上,管仲可謂大名鼎鼎,曾輔佐齊桓公稱霸,連同諸葛亮都十分敬仰,應該說管仲可謂「大器」了。可是在《論語·八佾》中,孔子毫不客氣地說:「管仲之器小哉!」

這是為什麼呢?我們繼續看《八佾》篇的記載:或曰:「管仲儉乎? 」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這段話的大意是:有人問管仲知道儉德嗎?孔子反問道:管仲在家中建有三歸堂,生活奢侈;在官場里不能做到扼要統籌, 這能說其節儉嗎? 又有人問,那管仲應算知禮懂禮吧?孔子說齊桓公在大門外建立屏風牆,管仲家門外也樹起屏風牆;齊桓公為了接待諸侯國君在家中設有反坫之台,管仲也在家中設立反坫之台。這能叫管仲知禮懂禮嗎?

明白了這段話的意思,我們也就明白了,一個人如果僅是才幹好,還不能稱為大器,只有懂得節儉與遵守禮儀的有才幹之人,才能說是「大器」。

孔子對「器」的闡述,最精彩的是《公冶長》篇中與子貢的對話了。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端木賜(子貢)為孔子,我這個人怎麼樣呢?孔子說,你是一個器具啊!子貢又問:我是一個什麼器具呢?孔子說,你就像瑚璉一樣。

要理解孔子的意思,必須弄清瑚璉一詞的含義。朱熹曾說,「器者,有用之成材。夏曰瑚,商曰璉,周曰簠簋(fǔ guǐ),皆宗廟盛黍稷之器而飾以玉,器之貴重而華美者。」

我們知道,古人重視宗廟祭祀,凡祭祀必有祭器與祭物,黍和稷這些五穀常做為祭物,而盛放他們的祭器在夏代稱為「瑚」、在商代稱為「璉」,在周代稱為「簠簋」。在那時候,祭祀對國家的意義非同尋常。它們大都用美玉裝飾出來,並配以許多花紋,是謂國之重器。孔子在這裡把子貢比喻為像瑚璉一樣的重器,可謂評價不低。但是,這僅是表層意思,孔子的這句話有什麼含蓄深意呢?這要說說子貢的個性。

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孔門十哲之一,同時他還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善於經商,所以被譽為中國儒商第一人。不過子貢善於巧辯,這與孔子一貫強調的「敏於事而慎於言」的思想有點不協調。

在這一段對話中,孔子似乎在暗示子貢,在平時少一點夸夸其談。因為,瑚璉等器具,地位高、作用大,且華麗十分,但這些器具總是默默無言的。這也許就是「大德無言」的體現吧?

子貢非平庸之輩,孔子比喻他為瑚璉以後,再什麼話也沒說,但是聰明的子貢也許已經聽出了老師的言外之意了。

在《論語》中,孔子對「器」的第四次論說在《子路》篇中,原話是:「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孔子說:「在君子手下做事很容易,但卻難以討他歡喜:用不正當的方式去討他歡喜,他是不會歡喜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卻總是很器重他。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難,但卻容易討他歡喜:用不正當的方式去討他的歡喜,他也會歡喜;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卻總是求全責備。」

這段話中,孔子對「器」的論說採用的是另一種方法,他用君子與小人對待手下人的不同態度,說明,君子「器重」人的普遍規律——這就是不喜歡那些用不正當手段迎合自己的愉悅。「器之」一詞,是「器重他」的意思,「器」在這裡是名詞動用了,意即像看重祭器一樣對待有德之人。其實,這是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人慾成器,必須有德。

接下來我們看看孔子在《論語·衛靈公》篇中,對「器」的第五次論說。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這段話的大意是,子貢問孔子,如何做一個仁人,孔子的前兩句的意思簡單,指的是一個工匠,要善於做事,必須有得心應手的器具。而後三句則比較高深了,它們從前兩句生髮而來,意思是在一個地方居住生活,就要輔佐有賢明之德的士大夫,與那些有仁愛之心的人士做朋友。《論語集解》引孔安國的註解說:「工以利器為助,人以賢友為助。」意思就是,工匠以得心應手的器具為助手,就如人以賢明仁愛之德為朋友一樣。一言以蔽之,賢明仁愛之心,是一個人的「利器」,它告訴我們:人要成器,必須有賢明仁愛之心,這才是「仁」的要義。

孔子在論語中對「器」的論述,儘管只有五次,但孔子對如何才是「成器」之人的思想已經很明顯了,這就是要博學、要節儉知禮節、要多做少說、要行正道、要有一顆賢明仁愛之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聯都網站 的精彩文章:

2017楹聯作品盤點NO.69胡文漢聯集

TAG:聯都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