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提出去養老院,你會支持還是反對?
GIF
子欲養而親不待
父母主動提出去養老院度過餘生,與我們主動送父母去養老院不同,因此我們主要要考慮的是父母為什麼會提出去養老院?其次才是考慮父母去養老院的利弊關係。
我沒有去過養老院,最多只是在門口望過幾眼,我對養老院的認知大多來自於網路新聞、文學作品以及《飛越老人院》這部影片。看完這部影片時,老人院給我的印象就是:很少人想進去,很多人都想出來。
父母主動提出去養老院的原因我覺得主要有二,其一是兒女現在過得很好,我們也應該有自己的自由,所以我們還是去養老院吧。其二是兒女現在過得不好,我們不應該給他們添加麻煩和壓力了,所以我們還是去養老院吧。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反對。很多人,覺得送父母去養老院就是不孝順的,或者說怕周邊的人知道會指摘自己,但是如果父母是真心想去呢?
不可否認,這個世界有多洒脫隨性的老人,他們認為自己的前半生為了兒女奔波了那麼多,餘生就應該留給自己,而不是和兒女捆綁在一處。
更可悲的是,很多人反對父母去養老院,卻不願花多一點點時間陪伴老人,而讓老人在家裡眼神空洞洞地看看天花,看看門口,整天捕風捉影,以為是兒女回家了。很多時候,我們就是用自己認為是對的是好的方式去傷害別人。有時候,我們所認為的孝順,會不會是最大的不孝呢?
再者,許多老人都想過得體面,即使是在年老的時候,他們不想兒女看到自己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的窘況,所以他們老了的時候不願意和兒女住在一起,他們寧願去養老院度過餘生,只為了給兒女們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他們的父親是一個優雅的紳士,是一個勇敢的騎士。而他們的母親,也是一個大方之家,窈窕淑女。
《飛越老人院》中的一個老人,叫老葛,有一次夜裡醒來發現自己失禁了,他驚慌失措地爬起床來,用紙巾擦拭,最後偷偷拿被褥去洗的時候,竟失聲痛苦了起來。想自殺又不敢,站在椅子上,手扶著床單痛苦的時候,最後被老周發現,他痛哭著說:我這輩子怎麼混成這樣了!
他感嘆自己老了,老了,說了好幾次,語氣儘是無奈與悲痛。老葛的感嘆,也正好照應了影片開頭,鏡頭緩緩拉過時,映入眼帘的寫在養老院門口上的一行大字:有一天,我們都會老去。
第二種情況,父母不願意留在家裡給兒女增加麻煩和壓力,這種情況也是大概率的情況。其實就算我們再怎麼不想承認,也無可否認,當一個人老了的時候,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人老了,腿腳不利索了,出入總怕絆倒了或摔倒了,老人怕摔,多少老人一摔就沒了。人老了,身體也不好了,不是這裡痛就是那麼酸,周身都不舒服,動不動就高血壓。
這個時候,我們是否有足夠專業的護理知識以及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照顧老人呢?送老人去養老院,無疑是可以獲得更專業的護理的。還有一點,這個世界最靠不住的是金錢建立的關係,但也是最牢靠的關係。雖然在這些護理里,可能沒有愛,只有金錢。
但是,如果父母留在家裡,就能得到自己給予的多少愛嗎?我們可以捫心自問,在自己經濟壓力大的時候,忙於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家庭,我們還會有多少心思花在父母身上?也許我們目前還沒經歷過這些,但是從小到大,我們煩躁的時候有沒有對父母的關心漠視甚至是發脾氣呢?
我們總是把最壞的一面給了我們最親近的人,而把最好的一面留給陌生人,是因為我們知道父母愛我們,甚至是愛過他們自己,他們會包容我們的一切,但這些不應該成為我們傷害父母的理由。
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和信心去照顧好晚年的父母,我們是選擇逃避呢還是同意父母去養老院呢?如果反對了父母主動提出去養老院的要求,自己卻沒有做得更好,這樣是對父母孝順還是傷害呢?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只考慮了自己的感受,卻很少有設身處地地替父母考慮,也沒有認真想過父母的真實想法和感受。
就普通的東方家庭,為人父母的人,哪一個不希望可以在家中享受天倫之樂呢?哪一個不希望在家中頤養天年呢?老一輩還有許多人,他們的思想還停留在如果人不能在家中正終壽寢,是要成為孤魂野鬼的,所以許多病重的老人在醫院住院,總是像個小孩似的吵著要回家。
我說這些,是為了說明,如果可以在家裡頤養天年,盡享天倫之樂,試問有哪個父母願意主動提出去養老院呢?當父母主動提出這個要求時,是經過多少天日夜無休止地嘆氣,流下多少無奈的淚水,才會做出這個艱難的決定?
如果我們只是以單純的親情、孝順為名,卻沒有實質性的考慮和行動,執意要反對父母去養老院,那算不算是對父母的二次傷害呢?中國有一句很土很老的話,叫「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我不知道你們,我父母的一生,在20歲以前屬於他們自己的和父母的,在20歲以後屬於我們兒女的,和其他家庭一樣,在我們兒女已經獨立成林的時候,父母已經是日薄西山,垂暮之年矣,而那時候,父母最牽掛最擔憂的依舊是兒女,因為他們已經上無老,只剩下我們了啊。
年老的人們,他們折騰不動了啊,他們就像是一匹老馬,縱使有千里之志,也只能在馬廄周圍度步而行了啊。看到兒女的經濟窘況,父母的心比兒女更難受,他們會坐立不安,茶飯不思,如芒刺在背,整顆心整天懸著,想方設法看能不能替兒女解決困難,就算是不能替兒女解決問題,哪怕是減輕一絲絲負擔也行啊。
這時候我們可以想像,兩個老眼昏花的老人,拿著放大鏡查閱資料,計算著自己的花費,仔仔細細地比較,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然後發現了如果自己去養老院的話一方面可以減去兒女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兒女專心於事業。
這時候他們相視沉默,他們知道去養老院不是去公園和其他老傢伙比劃個太極,他們知道去養老院意味著什麼,他們猶豫過,也考慮過自己去了養老院,鄰居們會怎麼看待他的兒女?但是他們最後還是決定跟兒女商量自己要去養老院,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他們唯一能做的,也是唯一能做到的。
父母啊,他們就是這樣,想盡一切方法給我們最好的,卻不願意自己給兒女帶來一絲麻煩。他們總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幫助我們,哪怕是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但是,這一份明明微乎其微卻有如山高海深的心意,我們應該接受嗎?
不接受,父母心裡高興,因為兒女在意自己,接受了,父母也心裡高興,覺得自己還有用,還能幫助自己的兒女。但就父母心裡所期盼的,是兒女能夠接受,因為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受多大的委屈都沒關係,只要兒女好好的就行了。
也許我們現在還不用考慮這個問題,但未來難免不用。如果有一天我們面臨著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做?所以趁著這個機會,我表達了我的一些想法,可是就是我找了千萬個理由,也無法說服自己同意父母主動提出去養老院的要求。那終究是親身親力把自己從一個只有幾斤重的嬰兒養大成人的父母啊。我只知道,在我們家最艱難的時候,父母撫養著我們這幾兄妹,他們就算再怎麼捉襟見肘都沒有讓我們餓過一頓,也沒有因為家裡困難而讓我少讀一天書。
?在《飛越老人院》中,老葛給他的孫子講了這個故事:一個老人和他兒子坐在一棵大樹下,兒子在看報,老人望著樹上的鳥兒問他兒子:「樹上的那是什麼?」兒子回答說:「那是麻雀。」過了一會兒老人又問:「樹上的那是什麼?」兒子很不耐煩地說:「那是麻雀。」在老人問第三次的時候,兒子拿報紙往地上一摔,很生氣地說:「你有病啊,那是麻雀,我剛剛告訴過你。」這時候老人拿出一本筆記翻開說:「你小的時候看到樹上的鳥好奇地問:『那是什麼?』我很高興地說:『那是麻雀』,過了一會兒你又問:『那是什麼?』,我依舊很高興地回答說:『那是麻雀。』就這樣你問了幾十遍,爸爸都高興地回答。」
這個故事我們都聽過幾次,但每一次聽,都會引起我們的沉思。
在影片中,關山老人院的院長對錢總說過這麼一段話:????「您算沒算過這麼一筆賬,我們的父母都有七十歲左右了吧,假定他們還能活20年。以我來說,我每年只有春節那幾天能回家,其實也就是五六天,但每天真正跟父母在一起也就兩三個小時,二十年是200多個小時,總覺得20年還很長,可是這麼算下來我們跟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就只剩下十幾天了。」
是啊,人的一生那麼短,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也那麼短,我們是答應讓父母去老人院,然後周末去看望,還是讓父母留在家裡,朝夕相見呢?
????
聽
GIF
文字:YM
排版:YM
圖片:NET
TAG:虛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