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打版中的立體裁剪簡介及發展史
原標題:服裝打版中的立體裁剪簡介及發展史
立體裁剪是相對於平面裁剪而言的一種服裝造型手法,常使用白平布(有輕薄、厚和中厚之分)直接覆蓋在人體或人體模型上,借用大頭針、剪刀等工具進行服裝款式造型設計,同時取得服裝樣板型的一種技術。在注重布料的經緯紗的同時,靠視覺與感覺塑造出服裝形狀,可以邊設計邊裁剪,是直觀地完成服裝結構設計,且行之有效的裁剪方法,同時也是服裝設計師靈感表現的技術。
立體裁剪起源於歐洲。根據蘇格拉底人的「美善合一」的哲學思想,古希臘、古羅馬的服裝便開始講究比例、勻稱、平衡和和諧等整體效果,至中世紀,基督教強調人性的解放,直接影響到美學上,確立以人為主體、宇宙空間為客體的立體空間意識。-山本服裝打版
13世紀中期,歐洲服裝經過自身的發展,並吸收、融合了外來服裝文化之後,對人體的立體造型的感悟逐步加深,在服裝上必須表現為三圍立體造型的認識,從15世紀哥特時期的聳胸、卡腰、蓬鬆裙身的立體型服裝的產生,至18世紀洛可可服裝風格的確立,強調三圍差別,注重立體效果的立體型服裝就此興起,歷經興衰、直至今日,雖然服裝整體風格不再過分強調誇張造型,但婚紗、禮服仍然承襲著這種造型設計的思維。
這種立體型服裝的產生促進了立體裁剪技術的發展,而現代立體裁剪便是中世紀開始的立體裁剪技術的積聚和發展。
在東方,特別是東亞,由於受儒家、道家的哲學思想支配,服飾文化表現含蓄,強調「天人合一」意象,即抽象空間形式。自中國周朝的章服至近代的旗袍、長衫,及日本的和服等,在服裝構成上偏向於平面裁剪技術,而隨著現代服飾文化與服裝工業的發展,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審美觀念的改變,對服裝款式、檔次、品味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時至今日,世界服飾文化通過碰撞、互補、交融,促進了服裝裁剪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完善。因此,立體裁剪與平面裁剪的交替互補使用,成為世界範圍的服裝構成技術。
以上內容來自山本教育推薦
TAG:服裝打版高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