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7世紀兩位超級君王的千古對決!戰勝對手後,獲勝方下跪了

17世紀兩位超級君王的千古對決!戰勝對手後,獲勝方下跪了

中華上下五千年,所誕生之帝王無數,但稱得上千古一帝的沒有幾個。就中原王朝而言,能堪當此稱的只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康熙帝,五位而已 !這五位之所以獲此殊榮,最重要的一點便是他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橫掃一切對手。那麼,如果是兩位千古一帝互為對手時,他們對決的畫面一定非常精彩,令人拍案叫絕!

在中華歷史上,兩位千古一帝相互遭遇且互為對手是十分罕見的,但還有這麼一次。在此,縱橫國史就來談談清朝初年時,兩位千古一帝在蒙古草原上展開的巔峰對決!當聞知對手死後,獲勝一方直接下跪,慶幸上天的恩賜!

中原王朝最後一位雄主——康熙。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8歲登基,14歲親政後便剷除權臣鰲拜。此後,平定三藩之亂,消滅吳三桂集團;出兵橫渡海峽,收復台灣,降服鄭克爽;三次親征准格爾,穩定西部邊陲;保衛雅克薩,武裝反擊沙俄;主持「多倫會盟」,團結蒙古各部。憑藉此等豐功偉績,康熙堪稱中原王朝的千古一帝,且後無來者!

蒙古草原上最後的豪傑——噶尓丹。1644年,明朝滅亡的同一年,厄魯特蒙古准格爾部誕生了一位後來讓康熙驚心膽顫,成為一生夢魘的強勁對手,他就是噶尓丹。繼承汗位後,噶尓丹平定內部叛亂,西征哈薩克,東討喀爾喀與察哈爾,無往不勝,勢力最強時控制有近七百萬平方公里領地,並向新生的大清王朝發起了挑戰。對蒙古帝國而言,准格爾汗國大汗噶尓丹就是千古一帝,他與康熙、彼得一世並稱十七世紀三大雄主!

第一次對決——烏爾會河之戰。噶尓丹繼承准格爾汗位之後,便開始向西部進軍,橫掃哈薩克汗國,將天山南北兩路盡數納入版圖,西域各國無不臣服。乘著勝利的餘威,噶尓丹率精銳騎兵四萬餘人東征喀爾喀蒙古,追擊土謝圖汗、哲布尊丹巴、車臣汗,兵鋒直抵烏珠穆沁,遙望北京。面對噶尓丹兇猛來犯,康熙帝下令理藩院尚書阿爾尼率蒙古八旗和滿八旗近兩萬大軍迎戰,以圖阻止噶尓丹東進,順勢將其趕回厄魯特蒙古。此戰,噶尓丹採取「誘敵深入之計」,故意「撤退」,引誘清軍追擊,然後依靠強大的火力部隊在烏爾會河擺開陣型,與清軍展開對決,大獲全勝,清軍幾乎被全殲。

第二次對決——烏蘭布通之戰。烏爾會河之戰後,噶尓丹達到了軍事上的全勝,信心大大增強,也使其對清廷更加藐視,不斷出兵侵犯喀爾喀蒙古,其前鋒部隊距離北京最近時僅有700公里,京師由此戒嚴。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為了保衛北京安全,也為了踐行對蒙古各部的約定,康熙決定效仿明成祖永樂大帝御駕親征,決戰噶爾丹。此次出征,清軍兵分兩路,裕親王福全出古北口,恭親王常寧出喜峰關,然後尋找戰機與噶爾丹對決。誰知,福全貪功冒進,被噶尓丹擊敗,幸好主力尚存,得以順利與常寧會師。噶爾丹小勝之後,更加狂妄,直言要橫掃清軍,就算多來十萬也毫無畏懼,於是便擺起「駝城」,與清軍展開陣地戰。此戰,雙方先是大炮與火槍對轟,而後是開展近身肉搏戰,戰況相當激烈,最後噶爾丹敗逃。

第三次對決——昭莫多之戰。如果僅僅從戰損的角度來看,烏蘭布通之戰沒有勝利者,雙方均損失慘重,清軍還賠上了大將佟國綱。但是,由於清朝國力強大,後備兵員源源不斷,且糧草充足;准格爾部雖然控制疆域面積大,但人口僅為七十餘萬,短期內難以補充大量兵力。雖說如此,噶爾丹還是在加強戰備,且向沙皇發出求援信,希望能派遣哥薩克騎兵來助一臂之力,然後再次與康熙決戰。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噶爾丹拒絕前往多倫參加會盟,並派兵劫掠喀爾喀蒙古,康熙於是下定決心再次親政噶爾丹。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軍兵分三路遠征噶爾丹,雙方在昭莫多展開決戰,持續數日,不分勝負。關鍵時刻,大將軍費揚古採納部下側翼包抄,截斷敵軍後路的戰術,終於將噶爾丹擊敗。

第四次對決——不再相遇。昭莫多之戰後,噶爾丹已經沒有足夠的實力繼續與清朝抗衡,只能待在伊犁河流域一帶打游擊,做個土皇帝。但是,作為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後裔,噶爾丹勵志要恢復祖先的榮光,他拒絕向清廷俯首稱臣。為此,1697年,康熙第三次親征准格爾汗國,準備一勞永逸的解決噶爾丹。可惜,正當大軍渡過黃河,準備向西進軍時,噶爾丹死訊傳到中軍大營。當康熙得知此消息後,直接在黃河大堤上下跪,感謝上天對自己的眷顧,讓他們此生不再相遇!

總而言之,作為十七世紀的兩位千古帝王,噶爾丹大汗和康熙大帝均是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康熙在四次對決中最終獲勝,不是他強於噶爾丹多少,而是大清的國力碾壓准格爾汗國。假如他倆調換位置,估計康熙會敗得更慘!

本文由「縱橫國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盤點北洋水師十位艦長,鄧世昌最有血性,方伯謙最具爭議
如太平軍不被此人阻撓,佔領這三處戰略要地,清朝厄運來臨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