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行·6000年歷史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之半坡遺址
2017年5月14日下午,從華清池驅車來到西安灞橋區滻河東岸,吃過一碗臊子面後,參觀對面具有6000年歷史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重鎮——半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是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過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時代,西安半坡遺址是其典型代表。參觀了半坡遺址博物館,給人驚奇,也讓人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那枚精緻的骨針和那隻精美的魚鉤u,不禁令人驚詫於古代先民的智慧。
骨針,有尖端、針眼,可以穿上植物纖維縫衣服或連接物品。穿過這枚骨針,時光一下子倒流了,似乎能看到半坡人正在磨製它。在當時技術非常落後的情況下,能造出如此非凡的物品,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小小的釣鉤,捲曲著,那樣自然,現代的魚鉤也不過如此,只是製作材料不同罷了。在我們今天看起來何其簡單,而在那遙遠的原始社會卻不知道我們的祖先是經過了多久才摸索出來的。
走進第二陳列廳,紅陶欲奪人目。陶器是半坡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令人彷彿又看到了半坡人正在用那雙粗糙卻靈巧的雙手製造著如此完美的藝術品。真的太不可思議了!
半坡時代陶器數量很多,技術也比較成熟。如出現了大量的陶缽,陶缸,陶盆,甄等。我們最高興的是親眼看到了尖底瓶,這是半坡陶器的代表作。有一小型尖底瓶,一尺高左右,左右各有一耳,便於提攜。它是一種汲水器具,其汲水過程符合力學原理:將尖底瓶側置水中,待汲滿了水,尖底瓶會自動浮起來並且保持平衡。這可能是尖底和雙耳起到了平衡作用吧。我們都很難想像半坡人如此高的智慧。還有一種大尖底瓶,有1米多高,重量也較大,但是至今這個尖底瓶的用途還未弄清楚。我猜,這種大尖底瓶可能是一種貯藏食物的器皿;也有可能是他們為了供奉而特別製造出這樣一個大造型;還有可能是由於尖底瓶對半坡人幫助很大,他們為了紀念它、感謝它而造出這個大瓶子來。令人奇怪的是,半坡人是怎麼從日常生活實踐中得出這個力學原理的?即使他們腦中沒有什麼力學原理可言,但他們卻造出了這麼漂亮又實用的尖底瓶,這僅僅是半坡人長期積累的經驗嗎?
陶器上有很多圖案,較多的一種就是魚紋了。由於半坡人居住在滻河沿岸,漁業自然在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對魚也就產生出一種特殊的感情,而這種感情他們想記錄下來,在還沒有文字的時候,就只有通過在陶器上的紋飾來表現了。這裡並不是說半坡人以魚為圖騰,只是魚已經在半坡人的精神意念中了,人面魚紋也隨之產生了,這也是半坡人對美的追求。
除居住村落外,墓葬在遺址中佔有很大的面積,每一個氏族都有其公共墓地。墓葬主要分為土坑墓和瓮棺墓兩種。土坑墓多分布在公共墓地內,其內埋葬的是成年人:有單人葬,雙人合葬,四人合葬,但均為同性合葬,沒有發現異性合葬;還有二次葬,仰面直肢葬;還有俯身葬,可能是氏族中的某個因犯了錯誤而受懲罰的成員的下場;有屈肢葬,這有可能是外族人入侵被俘或血親復仇中抓獲而被活埋的。還有一種就是瓮棺葬,是埋葬夭折的幼兒的,一般位於居住區之內的村落路旁,並且每個陶瓮上都留有一個小孔,可能是供幼兒「靈魂出入」的吧。
打開歷史這扇大門,人們走進了半坡時代,又從那裡走了出來,我們得到了什麼?難道僅僅是認識了幾塊陶片、幾根骨針、幾把石刀嗎?今天的人們和那時相比已經是天翻地覆,但如何做好自己,不被後世人恥笑,也許才是今人應該得出的一點有用心得。
TAG:雅雨書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