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我就是為了留在美國而奮鬥,有錯嗎?

我就是為了留在美國而奮鬥,有錯嗎?

UniCareer經授權轉載自「涼拌三絲」

ID:liangbansan_sisi

原標題:《那些3年沒有抽中H-1B的人,最終何去何從》

擁有三次抽籤機會的人,可能不會想到自己的運氣竟然差到一次都不中吧,相反,很多只有一次機會的人,一抽就中。你說這是命嗎,是人品守恆嗎,是老天爺開的玩笑嗎,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

之前一個斯坦福的MBA因為沒抽中H1B而忿忿不平,寫了長篇文章抨擊移民局的政策,她被迫回國時,還不忘吶喊出「如果我有沒資格留在美國,那麼誰會有呢?」,當時我第一反應就是,比你有資格的人多了去了。

明知道H1B政策變嚴,就應該同時準備著其他方案,如果真的想留下來,其實方法也不少,在一棵樹上弔死到底該怪誰。經歷了國外求學的漂泊和工作的歷練,內心應該變得更強大才對,有能力和自信在未知的環境中依然泰然處之。

既然接受了「聽天由命」的概率事件,就應該有勇氣面對殘酷的現實,一次沒抽中聽上去很慘,是,你留不下來,那趁早回國也是一條不錯的出路,可那些三次沒抽中的人呢,他們豈不是更崩潰更尷尬。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朋友,讀完STEM專業,用完三次抽籤機會,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沒有看到他們怨天尤人,也沒有生氣抱怨,而是積極地冷靜地思考接下來的路,為自己的以後從長計議。

Photo byHongmei ZhaoonUnsplash

這一次,我又邀請了五個小夥伴來親口講述他們的故事,也許從他們身上你會得到共鳴,受到一些啟發,甚至對H1B會有重新的看法。

01

「不能一直這樣沒心沒肺地玩下去」

我7月21號搬離紐約,OPT過期的第一天,在這兒待了29個月,抽了三次H1B。

要說H1B抽了三年都沒有結果,還得怪自己,怪自己不夠重視,怪自己覺得去哪兒都一樣,怪自己從來就沒把在美國的身份當回事。

雖然在美國待了九年,但我從來都沒覺得美國非留不可,尤其不喜歡為了身份求人。於是,我夢中的完美計劃一直是前兩年抽不中可以少交稅,第三年抽中就抽,抽不中回國正好,天涯何處無芳草。

雖然三年前就知道這種可能性,等真到了這一天我還是措手不及。

其實我並不是三年都沒抽中,第二年抽中了,但公司的律師把我的職位填錯了,市場分析師填成了金融分析師,結果被要求補充材料。律師覺得我因為沒有任何金融背景,所做的工作確實又與金融無關,勝訴的可能性較小,於是直接撤回了第二年的申請,覺得明年再抽一定沒問題。說到底,還不是因為自己不夠重視,沒有審核申請材料。

到了第三年,我才真正重視起抽籤這回事兒。在申請提交之前反覆跟律師電話溝通(因為公司流程不允許看申請表),提交之後每天網上搜索任何更新,Google前十頁都快被我翻爛了吧。

但心卻一天一天冷下來,終於到了5月3號告訴自己是時候想想plan B了。事到臨頭,我的理智被情感蓋過,覺得回國機會更好的想法也變了,第一選擇變成了留在紐約。因為無法接受離開的可能性,我之前連plan B都沒有仔細計划過。

5月3號以後,我基本每天都在跟HR和老闆開會討論plan B,每天都被這種不確定性壓得喘不過氣。我總共跟公司提出了三個方案,1)H3 trainee簽證,2)上學用CPT工作,3)先離開美國一年之後用L1回來。

之前聽說小夥伴用H3簽證做過,要證明你是外國僱員來美國接受培訓,但被HR直接否決了因為我們是金融機構審查嚴格,這個擦邊球不能打,於是我們就在方案2、3中選擇。

我一開始特別抵觸為了身份上學的方案,但眼看著這變成了我留在紐約的唯一可能,還是有跟公司儘力爭取。我甚至給公司列了張表,對比2、3的費用。上學的話只需要1.5萬到3萬的學費(如果第一年還是沒抽中),而走L1的路線,包括我的relocation等等需要至少6萬。

我以為如此懸殊的費用差距,公司是無法忽略的,沒想到他們因為覺得上學不是萬全的選擇,抽籤還是有不中的幾率,決定讓我出國再L1回來比較保險,我們多倫多的辦公室因為離美國近也成了首選。於是我就這樣兩個月內從意識到自己可能要走,到真的從紐約流放到了多倫多,直到現在還覺得十分恍惚。

我從來就不是喜歡折騰的人,但不知為什麼總是折騰來折騰去,計劃永遠沒有變化快。剛到紐約那會我很不喜歡這裡,現在用了一年時間慢慢愛上這座城市,很怕自己搬走了就不會回來了。覺得紐約還有那麼多好玩兒的好吃的沒有經歷,捨不得那些志同道合活得無畏充滿激情的朋友。

不過我也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是要給自己的」不當回事」買單,二是讓我站到事外認真想想以後的規劃,何去何從,不能一直沒心沒肺地玩下去。

紐約,如果有緣,還會再見的吧。

02

"既然無法延續現有的生活軌跡"

這是一個殘酷又現實的問題,說殘酷是因為有人用光了H1b抽籤機會卻不得不離開美國,說現實是因為這是擺在所有國際僱員面前的一道坎。

碩士畢業後,我去了谷歌,這是我第一份全職工作,我估算了一下我抽不中的概率僅低於4%,顯然拿到H1B是板上釘釘,無需多慮,況且這也不是我所能控制的事,所以我壓根兒也沒有太關注。

但我心裡很清楚有一件事是我能夠控制的,那就是想好自己的退路,要是抽不中也有plan B。

連續三年都沒抽中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好在谷歌非常人性化,會向沒有抽中H1B的員工提供其他備選方案,比如調去谷歌在其他國家的office,一年後再用L1簽證回來;或者可以遠程工作,繼續留在原來的組。

這些靈活的政策對沒有抽中的人來說相當有吸引力,因為有機會去國外工作其實也蠻不錯的。儘管這些機會聽上去非常誘人,但我還是深感自己被限制住了,畢竟不是自己主動選擇而是被迫接受。

想不明白為什麼移民局不能出台一個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案,我想如果在入職前老闆和員工就能達成一個協定,員工表態至少能在公司干兩年以上,老闆確定僱傭他,那麼這樣的H1B才是有價值的,現在的局面是,美國在「誰去誰留」的問題上只能靠概率,而我們也無法自由選擇。

其實每一個留學生都該想想自己的plan B,有時候我害怕做出改變其實是被簽證所牽制,H1b的存在已經對我們如何達成自己的目標限制了太多。

所以在我看來,這些plan B恰恰是職業目標和人生目標的延展,而我三次沒有抽中H1B也許是在暗示我,是時候做出改變了。既然我無法繼續現有的生活軌跡,我也決定調去谷歌在其他國家的office。

就算出國工作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對我們的職業和人生髮展都是有幫助的。我希望能在陌生的國家開啟新的旅程,激勵著我變成更好的自己。

Photo byAdrian WilliamsonUnsplash

03

"抽籤逼著你加速做出決定"

以本科生的身份,抽了三次H1B。

第一次沒抽到的時候還沒怎麼放在心上,畢竟有STEM的延期,第二次的時候開始有點慌了,萬一明年再沒抽到怎麼辦?反倒是最後一次抽籤,心裡開始淡定了。

要留下來的話也是有辦法,包括轉移到別國的office,或是轉成cpt工作。跟朋友聊了之後,發現H1B這道坎過了之後還要綠卡排期,拿到綠卡之後還有各種限制,比如每年要在美國待滿一定天數。

未來的生活如果要靠抽籤或者綠卡決定,那真的挺沒意思的,我覺得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最後這次抽籤倒成了審視自己的機會:

如果不是貪戀這裡的環境和收入,我會不會選擇待在美國?

如果繼續這種一眼能望到頭的生活,我會不會過得快樂?

在年初的時候,我開始跟朋友合作,想要帶一個成熟並且有希望的項目回國創業,折騰了大半年,終於如願以償。

有些決定可能是你很早就要做的,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推遲了。抽籤會逼你去直面自己,加速做這些決定。

最重要的其實是,遇到了一個對的人,一起回去了。

04

"問題永遠都會存在"

這是一篇完全不知道應該怎麼開始也不知道怎麼發展的文章,關於H1B連續三次抽不到只能選擇邊上學邊工作的獨自一人在大紐約生活工作學習養狗的經歷。

事不過三,這是我們最常用來安慰自己的話,通常人們總是用來自我安慰當不好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多試兩次應該就會有轉機。然而人們時常也忘了,其實對於好事這個原理也同樣適用,順境也不會一直有。

順利的錄取到想要來的學校,順利畢業,順利找到工作,有一群好朋友環繞在周圍,好事就這麼連續發生了好多次,順帶的在這三年里抽了三次H1B。第一次沒抽到並沒有什麼很特別的感覺,同時也在感慨著那些第一次就抽中的人實在是太沒參與感了。

緊接著第二次沒有抽中,這次思量著自己的運氣其實也不差,連續兩次抽不中就意味著自己落在一個概率已經不大的群體里,還開玩笑說可以中彩票了。

當時並沒有出現很多擔心的聲音,一邊給爸媽重複著關於H1B的科普講座,一邊接受著來自朋友們的簡單安慰,在那個時候周圍很多和自己一樣前兩次沒有抽中的人也在第三次順利從這個經歷里畢業了。

但事情總是這樣猝不及防地沒有按照自己的願望發生了,並且這一次還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

從四月申請提交結束,到四月底就開始聽說有人已經拿到中籤的消息,於是自己也開始像更多的人一樣,幾乎每時每刻都盯著redbus和一畝三分地論壇里跳動的數字和不斷堆積的「貼塔」,生怕自己錯過了任何一點信息。

隨著喜報在論壇里越來越多,不安的氛圍也不斷發酵,更多的人和帖子開始討論抽不中有哪些出路,置頂的帖子里赫然放著兩個極端,一個是抽中的報喜,一個是抽不中的方案,而我的關注點也身不由己地慢慢地集中到了後者。

在不安的過程中,猜疑的情緒也不斷積累,開始懷疑公司有沒有忘記把材料寄出去,開始懷疑自己提供的資料是不是不完整的,儘管我很快意識到即便它們都是事實,我也已經無能為力了。

進入六月之後,隨著每天報喜的人數漸漸減少,更多的人已經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如何選擇合適的出路了,雖然還是有人互相安慰著,說著最終的結果直到八月收到退回來的申請時才會真正塵埃落定,但是我的心底已經基本上把僥倖的想法剔除了。

在第二次抽籤失敗之後,我已經有意識地研究如何應對這樣的情況,並且也和HR和經理進行了溝通交流,表達了自己對於第三次抽籤可能還是無法倖存的擔心,以及希望公司基於過往員工的經驗為我提前準備備用方案。

在與公司的溝通過程中,我充分地表達了自己強烈的想要繼續留在公司發展的願望,並且結合收集到資料和信息,分享了自己可以使用的方案,以及公司需要如何配合。

由於公司之前並沒有經歷H1B沒有抽中的先例,所以並不清楚如何處理,加之規避風險的考慮,公司給我提供的選擇,是派遣到其他國家的辦公室在那裡等待又一年的抽籤。

基於個人發展和情感因素的考慮,我並沒有接受這樣的安排,轉而開始研究別的方案並試圖說服公司選用我的提議,那便是我最終選擇也是我接下來著重想要分享的關於「part-time class,full-time work」的選擇和經歷。

從選擇曲線救國這個方案到最終成行,其實這個過程並不長,前後只有兩個星期,但是心路歷程還是讓人難忘的。

現在看來這個過程遇到的問題,歸根到底就是缺少一個信息檢驗的基礎,對於心中產生的種種疑問,無法找到確切的答案尤其是官方的解釋:一邊念書一邊工作對於公司是否有風險,對於自己未來的移民狀態是否有風險,選擇合適的念書項目的標準,這些最基本的問題並沒有一個權威的解釋。

通過有著相同經歷的朋友介紹,我一直懸著的心才落了地,我結合他的標準和自己的理解,將能夠相互驗證並且符合同一個邏輯的信息整理了出來。

在是否會給公司帶來風險的問題上,我收集到了同一行業的實際經歷作為案例,並且查到了失敗案例中對於公司處理的事實,儘管沒有針對僱主在這個情況里的規定和說明,但是我通過分析成功和失敗例子當中對於僱主的影響,充分證明了這個方案給公司並不會帶來任何負面影響。

在這個基礎上,公司初步同意了使用這個方案來延續我的工作狀態。在這之後,我正視了可能給自己帶來的風險,儘管存在有H1B抽中但是背景調查可能會出現問題的情況,但是我也通過研究確定了一些可以降低風險的標準——那就是選擇項目和學校。

另外在這之上,我也接受了最壞的現實就是即便一年到兩年之後H1B依然無法順利通過,自己已經準備好接受回國發展的終極選擇。

在這些風險評估完成之後,我開始心無旁騖地研究自己應該選擇的學校和項目。在這之前我列舉了我需要考慮的因素:是否正規,是否可以全職工作,距離,上課頻率和方式,課業負擔,學費標準等等。

我通過網路和採訪朋友來收集信息,結合公司的要求以及自身的因素,選擇了位於賓州的一所大學,為期兩年,項目滿足了我對於合法性和正規性的基本要求,三小時的單程距離,一周一次在校上課,每周兩次網路授課,最重要的是,該項目允許學生有一周40小時的全職工作。

在項目的申請過程中,並沒有經歷任何困難,儘管提交的材料很多,但是因為有了H1B材料準備以及前一個學位申請的經歷,所有的材料也都是信手拈來。

由於學費在自己可以負擔的範圍內,這一次只是提供了自己的銀行證明,不過他們同樣也接受來自國內的資產證明,學校方面電子郵件回復十分及時,兩周之內所有手續就完成了。

從第一次獨自一人驅車前往校園上課到緊接著開始的網課,再到第一次提交作業和完成網上測試,從最開始的工作遛狗上課忙的不可開交,再到周一周二獨自在家拒絕朋友約見的誘惑,到現在已經輕車熟路養成良好的生活節奏,我驚訝地發現自己的調節能力還是很強的。

項目里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遠到西雅圖洛杉磯,近到對門鄰居,儘管國際文化背景經歷都不盡相同,但是通過上課和H1B這個話題,大家還是找到了很多共鳴,也在這個過程中結識了很多朋友。

大家看到了彼此工作和知識領域當中,自己曾經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東西,通過分享和交流,收穫到了遠遠比課程教授要多的多的知識和信息。

任何一段經歷都遠遠比文字描述要豐富得多,如果要用簡單的語言來概括我的體驗和感悟那就是一個詞–——行動。

問題永遠都會存在,問題永遠都比自己想像的要複雜,但是問題卻永遠不會沒有解決之道,一旦開始行動,讓輪子轉起來,問題的答案就會靠的更近一點。

Photo byben o"broonUnsplash

05

「紐約不相信眼淚」

命運是個調皮的傢伙,總是能不經意地讓你知道什麼叫做事與願違。

按理說三次抽籤連續不中的概率也就是10%。雖然總是有人要倒霉的,然而我真的沒想到我成了那最倒霉的十分之一,概率學誠不我欺。

先說說我自己吧,和大部分本科就在美國,或者大學畢業就來了的孩子們不一樣,我在過內讀過一個三年的碩士,還上過一年的班兒。當我作為一個留學生踏上美國土地的時候,已經26歲了。時間對於我來說,是比其他人都要金貴的東西。

為了出國,我把國內公務員的工作辭了。為此我不止廢掉了之前的文憑,還賠上了買房子首付的錢。我知道我必須在更短的時間裡做出足夠多的成績出來,否則的話,我沒法說服自己,也無法讓我殷殷期盼的父母滿意。

可是身份這件事呢,就偏偏成了我的阿克琉司之踵。紐約這地方,強手如雲,高手如雨,找工作異常地困難。我記得三年前畢業的時候,無數次cold call或者phone interview,往往在前面相談甚歡,一旦問及"what』s your visa status"的時候,對面的聲音就會突然冷下來,然後就匆匆掛斷了電話。

所以說,找到一家能支持身份的公司,能夠穩穩地能留下來,就成了我最大的心病。

後來進了一家印度人的顧問公司,也就算是紮下了腳跟。我就想著一邊積累經驗一邊等著抽籤,騎驢找馬,也算是一條出路。沒想到,這一等,就是三年,等到心涼如鐵。

我一次次地在年初滿懷期待,在四五月份的時候焦躁不安,最後在六七月份收到那張「你沒抽中」的政府回執時欲哭無淚。我曾經時常懷疑是這些印度人搞了什麼鬼,然而每年我都收到那張可恨的單子,我就是臉黑,怨不得任何人。

而最要命的是這樣的日子還沒完,我現在轉回了CPT身份,下一次的抽籤還在等待著我。哎,不知道明年命運在我身上又會有怎樣的演繹。

三年來我抽籤的故事大體就是這樣,顯然生活遠遠不止抽籤。紐約是個很好的地方,只要肯奮鬥,總會有所得,因此我從來沒有想過回國。既然無法控制抽籤,那就掌控自己,這幾年裡,我認真地工作,去了很多地方,開始學習炒股,也有相處過姑娘。

即便身份還沒有著落,我也已經漸漸地超越了自己本來的層次,時常朋友的飯局裡,我周圍坐的都是來自CMU、常青藤的大神,要知道我的本科連211,985都不是。交流中也能聽見,大家都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情路不順、工作勞苦、家中變故等等等等。

然而紐約不相信眼淚,這裡的人永遠在堅強地前進。第一年第二年沒抽中的時候我也會消沉,但慢慢地也就平和了。如果這就是命運,那沒什麼可怕的,坦然地走下去就好了。我依然想要進更好的公司,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希望能和更強的人一起共事。

雖然現在時不與我,但我父母安好,也還有機會捲土重來,那就放平心態,靜待時機吧。我相信或早或晚,會有一個結果的。

最後的最後,引一句毛主席的詞以自勉,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06

後記

這一紙H1B在不同人心裡有著不同的意義和分量,有的人遠赴他鄉工作,有的人重返課堂,有的人就此放下,無論哪種結果,認準之後就大膽向前走吧,只求往日不後悔,無遺憾。

在我心裡,H1B更像是美麗璀璨的水晶鞋,沒得到的時候拼了命想得到,想像穿上它走到哪裡都熠熠生輝,可真的穿上時,才發現鞋跟纏繞著細長的鏈子,鏈子那頭被死死釘在木樁上,縱然你跳躍、旋轉、奔跑,可終究是畫地為牢。

作為H1B的過來人,有幾點經驗想跟大家分享:

一是要有認真負責任的律師,不能出半點差錯;

二是放鬆心情,不必焦慮,是你的就會是你的;

最後的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話,

You Weren"t Rejected. You Were Divinely Redirected.

在留學與求職路上,

你遇到過哪些困難?

在本文下方留言分享你的觀點

Uni醬會選出1位小夥伴

送價值200RMB的Uni在線課堂之UniMembership

5月2日評論區公布名單!

一份職場投資,入門殿堂級PEVC大門

PE/VC/FA菁英訓練營第一期火熱報名中

小明學長

(ID:UniCareerChina29)

【訓練營】諮詢課程!

Uni醬誠邀你加入一個有團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UniCareer 的精彩文章:

老牌券商風光不在?2018券商排行新秩序我們有話說
年薪百萬的諮詢顧問們的思考分析方法是什麼樣的?

TAG:UniCare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