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孩子:不要長成冷漠的大人
孩子總是毫不費力就能長成冷漠的大人.
丸子剛滿9個月, 好奇又愛笑, 喜歡製造各種聲音:
鐵勺敲杯子頓頓的da-da聲,
搖晃餅乾罐輕盈的de-de聲,
瓷貓筷墊撞木桌子響亮的da-da聲,
書倒在桌子上沉重的duang聲,
雙手握烤箱門把手往下拽略有停滯的de聲...
有位彈鋼琴的朋友說過, 他能夠辨別的聲音是普通人的100倍以上. 我不以為然:一來每個人接觸到的聲音種類差不多, 二來每個人聽力水平差不多, 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 他回答道:差別不在於聽力水平, 在於對聲音的敏感度.大部分人是聽到卻沒有察覺到和感知到.
這樣看來, 像丸子這樣的孩子就是聽到、察覺到、並且感知到所以快樂.
大人的感知似乎早已隨著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慢慢退化.
2017年有一段文字曾經喚起過大人們的感知:
「你寫PPT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 你看報表時,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你擠進地鐵時,西藏的山鷹一直盤旋雲端,你在會議中吵架時,尼泊爾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噴著香水聞不到的空氣,有一些在寫字樓里永遠遇不見的人。」
當我們的感知被打開, 世界在我們面前好像不再死氣沉沉, 無精打采.
當我們感知的時候, 我們的內心似乎豐盈起來, 充滿了力量.
陳丹青在《局部2》中說過這樣一段話:「我沒有上過高中、大學, 大都會美術館就是我的大學. 三十五年過去了,我不記得來過多少次, 現在我還沒從這兒畢業.」
三十五年足夠讓一個人熟悉一座美術館, 但陳丹青依然在不斷感知大都會美術館的魅力.
依此來說, 當我們打開感知, 即使是常見的景物我們也能讀出不一樣的意味.
去年四月底和丸子媽媽從南京飛到宜賓, 住在離人民公園步行只有5分鐘左右的建設路, 基本每天都會去人民公園轉轉, 算來至今也走過幾百次.
兩周前, 和丸子媽媽帶著丸子在人民公園第一次注意到一棵掛滿金黃葉子的黃角樹. 這個季節, 周遭的樹都是一片綠意蔥蔥, 這一地落葉的黃角樹顯得不合時宜. 在樹下, 聽到窸窸窣窣的葉落聲, 像是樹葉在與樹做最後的道別, 生機勃勃的春天裡有一絲凄涼.
一個周前, 再次路過這棵黃角樹, 樹發了新芽, 新一輪的生命開始了. 一周之間, 從落葉到新芽, 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古人常講我們的內心原是完備的, 有仁、義、禮、智, 也有惻隱、羞愧、恭敬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但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受外界影響而逐漸喪失, 所以需要藉助讀書來恢復完備的心.
這個邏輯放在我們的感知力上來說也是一樣的, 像丸子這樣大的孩子感知力特彆強, 往往能夠注意、感受到特別細微的聲音.
但是在成長過程中, 由於學校的教育過於強調諸如數理化的知識學習而忽視美術、音樂一類的感受體驗, 導致孩子的感知力下降; 由於學習、工作和生活壓力大 (按現在趨勢只會越來越大) 而無暇顧及自己的感受甚至刻意屏蔽感受, 每天演好一個理性、冷漠的大人.
孩子總是毫不費力就能長成冷漠的大人.
人不能完全感性, 不然情緒泛濫無法自拔.
但是人也不能完全理性, 不然冷漠麻木無法快樂.
大人們, 想一下你們有多久沒有真正地開懷大笑過了?
當看到一隻鳥兒的時候, 大人可能只是簡單地對自己說: 哦,這是只鳥兒. 而孩子卻看到鳥兒在地上輕盈跳躍的姿態, 飛起前抖動翅膀張起每一根羽毛的樣子.
感知力不能保證我們有一份高收入, 卻可以滋養我們的心靈, 讓我們有足夠的力量前行.
我們為孩子準備了一套書
希望能保住孩子的感知力
TAG:丸子家的繪本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