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日本是怎樣失去30年的?

日本是怎樣失去30年的?

原標題:日本是怎樣失去30年的?


在我的知乎時間線上有這樣一個問題:「中國人均 GDP 什麼時候能超過日本?」在問題下面有人回憶了中國經濟規模超越日本之前的經濟對比。2002年的時候,《環球時報》刊登文章,認為在未來20-3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不可能超越日本,3年後的2005年,天涯論壇發起著名論戰,當時的樂觀派認為,在2030年,中國經濟規模可能會超越日本。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201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就已經超越日本。到了2017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是日本的一倍以上。



通常我們認為日本「失去的30年」是因為泡沫經濟崩潰,烈火烹油一般的經濟冷卻下來,留下一地雞毛。但當時的日本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烈火烹油

首先,日本的汽車和半導體超越美國,稱霸世界。


日本汽車產量在1980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日本的半導體產業也取得了飛速發展。在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的生產上,日本也成為世界第一。20世紀70年代初,本來是美國獨霸全世界生產,但從70年代後期開始,美國的市場佔有率開始下滑,日本的市場佔有率急劇上升。最終,日本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DRAM生產國。


1982年,日本電氣公司(NEC)開始正式銷售個人電腦PC-9801。這款特別設計的電腦可以使用日語,在日本得到普及,被稱為「國民機」。在日本市場上,已經成為世界標準的IBM 公司並未佔據優勢,NEC、富士通等國內廠家獨自開發生產的電腦佔有更多市場份額。


其次是日本朝氣蓬勃。


1978年5月,成田國際機場正式啟用。我從美國回到日本時,在成田機場乘坐機場大巴返回市區,不禁感嘆「東京這座城市是多麼整潔啊!」在東京站的八重洲出口下車,道路上看不到一點垃圾。


而當時美國的大城市,以紐約為首,無論哪裡都處於亂七八糟的狀態。我曾經到過通用汽車公司總部所在地,同時也是美國汽車生產中心的底特律,那裡的市中心就像剛剛經歷過戰爭的洗禮,到處都像廢墟一樣。10 年前,我最初從日本來到美國時曾經驚嘆美國的富裕景象。而10年之後,就變成了我從美國回到日本,為日本的繁榮而驚嘆的時代。



也難怪日本人覺得那個時代錢淹腳背,打個車都要這樣


廣場協議到底是什麼?

1985年9月,發達國家的五國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的廣場飯店召開國際會議,發表了被稱為「廣場協議」聲明。



五國簽訂廣場協議


五國達成協議,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匯率向日元和德國馬克升值,美元貶值的方向發展。廣場協議的簽訂背景是,日本和聯邦德國經濟持續增長,貿易盈餘不斷增加,所以提倡日本和德國承擔火車頭作用,牽引世界經濟發展。


廣場協議引發了外匯市場的劇烈振蕩。9月24日,日本銀行根據廣場協議開始拋售美元,造成美元急劇貶值,市場陷入一片混亂。前一天還是1美元兌換235日元的匯率,在一天之內驟降20日元。因此,各企業的總部與分社之間的電話通話量激增,據說甚至造成長途電話癱瘓2個小時。


其後,日元繼續升值,日元對美元匯率在一年之內上漲60%。1986年7月,匯率達到1美元兌換150日元。之後,1987年又升至1美元兌換120日元,這一水平一直持續到1989年。80年代原本為8%的居民消費物價指數同比上漲率在1983年降至2%,1986年為不到1%甚至負值。


日元的急劇升值導致出口增長減緩,要求實施金融緩和政策的呼聲越來越高。實際上自從1980年8月日本央行降低基準利率以來,日本在這近6年期間一直在實行金融緩和政策。央行基準利率從1980年8月的9%經過連續5次下調,1983 年已經降至5%。


由於認為「各國為糾正美元價值偏高而採取的國際協調干預對外匯市場帶來了過度影響」,1987年2月,發達國家七國的財政部長及央行行長在巴黎盧浮宮舉行了G7會議。會議達成盧浮宮協議,要求各國協調干預外匯市場以阻止美元進一步貶值。然而日元升值與美元貶值的態勢並未得到有效控制。


真的是廣場協議的問題?


1987年,日本已經出現地價上漲的苗頭。這種情況下,應該將金融緩和政策改為加息。但是加息將會加速美元貶值,有可能對美國經濟造成負面影響。由於擔心「日本成為引發世界恐慌的源頭」,日本銀行決定推遲加息。從1987年2月至1989年5月,基準利率一直維持在2.5%的極低水平。這種異常的金融緩和狀態被故意忽略,從而最終導致了泡沫經濟的發生。


重返泡沫時代可能得靠洗衣機


支撐地價高漲的,是大家的期待。人們都相信「隨著日本經濟的增長,東京將會成為亞洲的金融中心」。世界各地的企業聚集在東京市中心,希望在此擁有一席之地。因此東京市中心土地的經濟價值上升,土地價格也會隨之高漲。在這種預期之下,人們開始搶購土地。


根據1987年1月政府公布的土地標準價格,東京附近的土地價格比前一年上漲23.8%。接下來的1988年1月,土地價格上漲率高達65.3%。


泡沫經濟崩潰以後,從較長時期來看土地價格的變化情況,可以明顯觀察到這一時期地價上漲實屬異常。


但在當時,人們卻完全沒有警覺到這個異常現象。1988年,日本國土廳公布的《國土利用白皮書》指出,「以東京附近為中心的土地價格上漲是由實際需求所引起的。」


也就是說,這份白皮書認為,土地價格上升並非投機導致,而是土地需求大於供給引起的。這相當於政府為土地價格高漲做了權威保證。


於是土地泡沫進一步膨脹。除了城市中心地區的商業用地,大城市周圍住宅用地的價格也顯著上升。


1990年,東京周邊的公寓價格已經超出人們平均年薪的10倍,市中心更是高達將近20倍。在首都區域,不要說獨棟住宅,就是公寓價格也漲到了平民百姓難以承受的水平。


隨著土地價格的高漲,股票價格也一路飆升。1983年日經平均股價是8000日元左右,1987年10月漲至26646日元。

僅僅4年就漲了2倍以上。之後仍舊一路高漲,直至1989年年末的最高值38915日元。1990年1月甚至有報紙預測,「日經平均股價馬上就會漲至60000日元左右。」日本企業的市值總額,在最高點時甚至膨脹為美國企業的1.5倍,占整個世界的45%。這真令人難以置信,日本企業居然佔據全世界企業市價總額的將近一半。



At&t和NTT


NTT 公司的市值總額超過了世界最大電話公司美國AT&T公司,甚至比AT&T 公司與IBM、埃克森、通用電氣和通用汽車等幾大公司加起來還要多。野村證券的市值總額更是超過美國所有證券公司的總和。


1988年底,野村證券公司在日本和世界各地的報紙及雜誌上都登載了雙頁版面的觀念廣告。其內容如下:「看到東京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價格不斷上漲,有人說『東京股價太高了』,有人說『股價太高會導致市場不穩定』。可以說,這些頑固不化的懷疑論者就好比在今天仍然相信託勒密所主張的地心說一樣。「在天文學領域,後來出現了哥白尼,徹底推翻了托勒密的學說。你是哥白尼呢?還是托勒密呢?「你必須拓展知識,建立起哥白尼式的思維方式。來吧,來加入我們,一起提高並豐富自己。」


對於投資者「日本的股價太高,已經高到了外太空」的擔心,聽說證券公司的銷售人員曾經這樣回答:「就日本來說,股票市場是不存在萬有引力的。」


不過,牛頓的重力法則終究還是在日本的股市發揮了作用。


日本資金買下全世界


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日本企業大手筆的金融交易以及對海外不動產的投資在全世界成了熱門話題。日本的各生命保險公司(人壽保險)在世界金融市場顯示出強烈的投資意願,在歐美的相關市場上被稱為「生保先生」。


當時在日本生命保險行業排在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日本生命保險公司和第一生命保險公司,在一段時期里也是全世界生命保險公司總資產排行榜上的第一名和第二名。

日本投資海外不動產的勢頭也極為強勁。1986年,第一不動產公司以破紀錄的價格買下了紐約的蒂芙尼大廈。1989年,三菱地所公司一舉買下紐約市中心洛克菲勒中心14棟大樓。其他如麻布建物、秀和等日本房地產公司也紛紛在夏威夷買下飯店,或者在加利福尼亞買下寫字樓或購物中心等。


1990年,一家名為宇宙世界(Cosmo World)的日本房地產公司以超過8億美元的價格買下加利福尼亞著名避暑勝地圓石灘(Pebble Beach)的高爾夫球場和豪華酒店。


日本對美國不動產的投資,1985 年約為19億美元,1988年增至約165億美元。1989年底,日本土地資產總額約為2000萬億日元,是美國土地資產總額500萬億日元的整整4倍。所以當時還有人會說出「賣掉東京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只用皇居的土地就可以買下整個加拿大」等豪言壯語。



日本商人們在全世界昂首闊步。1990年上映的美國電影《風月俏佳人》中,理查·基爾飾演的企業家愛德華進行交易的就是東京的股票市場。於是電影里也有矮個子、戴眼鏡的日本商人登場。那就是當時世界上許多人對日本人的印象。


從1987 年到2006 年期間任美聯儲主席的艾倫·格林斯潘在其回憶錄中寫道,「斯普特尼克危機以來,這一時期比其他任何時候都強烈地感到外國的威脅。」


日本真的如此強大嗎?


當時,我曾經幾次與外國學者進行共同研究,題目總是「日本為何如此強大」。


同前文提及的《美國製造》一書一樣,人們普遍認為「日本經濟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日本獨特的經濟機制」。探明這種經濟機制的具體內容,對當時的海外學者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他們的主要觀點是「日本株式會社」,認為日本獨特的勞資關係和管理方式是日本經濟強大的原因所在。

第一,他們認為「在日本企業,經營方與工會不是對立的」是重要因素。在英國等國,勞資關係對立,企業常因為勞資糾紛而陷入困境。勞動者要求增加工資,導致企業的利潤縮小。但是在日本,經營方與員工是一體的,所以不存在類似問題。因此日本能夠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


第二,他們認為「日本的公司經營者不必為股市的短期變動而患得患失,因此他們能夠從長期視角來考慮公司的發展」。在美國,股票價格下跌,經營者就要被追究責任。所以他們總是盯著股票價格,只顧提高眼前的利潤。而日本的經營者們卻不會受到這種市場的壓力。


我對這些觀點持有疑問。日本的體系真有那麼強大嗎?日本真的是在實力上超過了美國嗎?在我來看這絕不可能,但是奇蹟卻發生了。


只要比較一下日本和美國的大學,孰強孰弱就一目了然。美國一流大學在各方面的實力都是日本的頂級大學所無法企及的。



從日本到美國留學的學生數不勝數,可是卻沒有大批的美國學生來日本進一步深造。這其實是日美大學之間的實力差距帶來的必然結果。


全世界的一流頭腦都集中在美國而非日本。然而,日本的經濟實力卻凌駕於美國之上。我在直覺上感到這肯定不對。以這個時期為界,日本人對日本世界地位的認識有了很大改變。


在這之前,日本人的一般看法是,「日本落後,所以必須追趕。」人們都懷有謙虛的態度,認為「應該學習外國的先進知識」。但是從20 世紀80 年代開始,日本人卻變得認為「日本人和日本的制度非常優秀」。


提出泡沫經濟的警告,卻被當作耳邊風


我在1987年就曾撰文指出,「現在的地價上漲是泡沫。」這篇文章刊登於1987年第11期《周刊東洋經濟臨時增刊近代經濟學系列》雜誌上,題目叫作「因泡沫而不斷膨脹的土地價格」。

我在這篇文章中指出,日本的地價上漲並非如《國土利用白皮書》或者許多人所相信的,是由於需求增加而造成的長期現象,而是由於對未來的過大期待以及金融緩和政策所引起的不伴隨實際需求的暫時高漲。


據我所知,這篇文章是最早使用「泡沫」一詞來形容這一時期的地價暴漲現象的。


「泡沫「這個詞,很早以前就在經濟史上出現過。例如17世紀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就曾出現過「鬱金香泡沫」,也就是鬱金香花卉的球根期貨價格飆升的事件。在18 世紀的英國則發生過「南海泡沫事件」,也就是借進行貿易之名成立的南海股份公司的股價異常暴漲的事件。


我認為「日本的地價高漲是泡沫」的觀點受到了許多經濟學家的猛烈批判。例如經濟學家雲集的「政策構想論壇」就在1990 年報告當中斷言「地價上漲屬於正常範圍」。認為「價格引發了泡沫」,實際上意味著「市場的判斷錯誤」。對於經濟學家來說,這是難以接受的觀點。因為在經濟學理論中,「市場的判斷才是正確的判斷。」因此,承認泡沫的存在無異於經濟學家的集體自殺行為。所以經濟學家不甘心承認泡沫也是情理當中的。


在報紙和雜誌上,認為「地價高漲反映了日本經濟的增長,是正常現象」的觀點占絕對優勢。我在討論會上闡述「現在的土地價格是泡沫」,總是遭到強烈的反駁。在泡沫經濟正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人們很難承認它是泡沫。而要指出它是泡沫,則是一件更難的事。這是一場孤獨的戰鬥,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和支持。


當時,我曾經警告某位政治家,「泡沫經濟一旦崩潰,將會造成嚴重的後果。」這位被認為是自民黨中最具智慧的政治家卻回答我說,「哎呀,最近我的選區的地價也終於開始上漲了。」像他這樣的人,居然也沒有對土地價格的異常上漲感到懷疑。我還從來沒有像這個時期一樣,對時代感到如此不對勁兒。


我感到「不對勁兒」,是指「明明是異常現象,但所有的人卻都將其視作理所當然」的狀態。土地價格不可能高到這種程度。日本的房地產開發公司竟然能夠輕而易舉地買下圓石灘和洛克菲勒中心,這太不正常了。然而在現實世界中,這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卻接二連三地發生,而且誰都不以為怪。


這就是我所說的「不對勁兒」。


做出正確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後浪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天海祐希是日本女性最想成為的人?

TAG:後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