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以別種視角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畫里畫外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 局部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卷(以下簡稱《清》卷)表現了北宋開封城的繁榮興旺,這僅僅是該圖的表面現象,在它的背後,深藏著不為人知的種種玄機。值得注意的是,畫家以不同尋常的觀察視角,描繪了一系列交通險情和社會弊病,這超出了具有欣賞功能的創作常規,顯然,畫家是有所用心的。要根據宋代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文獻材料,深入探索《清》卷裡面深藏的歷史內涵。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 局部
1.瘋狂的驚馬
驚馬闖進郊市給全卷定下了焦慮的音符。卷首,在清明節踏青回城的一干人中的一匹白色官馬(前半身因殘破而缺失)受到驚嚇狂奔了起來,在白馬的前方是一頭受到驚嚇的黑驢,兩個馬夫在追趕,周圍的人們頓時驚慌起來,一老翁急忙招呼在路邊玩耍的孩子回家,另一持仗老者側身而逃,坐在店鋪里的食客聞聲而望,給節日伊始的圖卷平添了一陣緊張的氣氛,這僅僅是汴京險境的一個鋪墊,預示著後面還將會發生更大的險情(圖1)。
圖1
2.虛設的望火樓
開封計有一百二十個坊,絕大多數建築都是磚木結構,一直延伸到外城,每坊均設有一座望火樓。北宋經歷了四十多次特大火災,死亡不可計數,消防是朝野最嚴峻的社會問題。圖中的城郊繪有一磚台,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里對此有所記述:東京「又於高處磚砌望火樓,樓上有人卓望。」這是一座建在外城的望火樓,按當時規定:「下有官屋數間,駐屯軍兵五百餘人,及有救火家事,……汴京府各領軍級撲滅,不勞百姓。」這支專業的滅火隊伍,被稱之為「潛火兵」,他們駐紮在望火樓下,實行軍事化管理。遺憾的是,畫中的望火樓已擺上供休閑用的桌凳,樓上無一人守望,望火樓下兩排兵營式的平房已被改作飯館,北宋末的消防系統已頹敗至此(圖2)。
圖2
3.驚悚的船橋險情
在北宋汴京的清明節,人們喜歡到河上觀賞春水和游魚,在《清》卷的拱橋兩側有一大批觀賞的人群,可眼下的情景著實讓他們大吃一驚:迎面而來的大客船上的桅杆即將撞上拱橋!這起嚴重險情的責任者是幾個縴夫,他們本應該在離拱橋一定距離時停止拉縴並招呼船工放下桅杆,他們卻一直埋頭拉縴到拱橋底下,拱橋上下的行人發現了險情,大聲呼救,已進入橋洞下的縴夫們聞聲鬆開了纖繩,船工們隨著鬆開的纖繩立即放下桅杆,船頂上的一個船夫奮力用長桿頂住拱橋橫樑,使船無法靠近拱橋,船與橋的安全全系之於此。橋上和岸邊百姓們都捏著一把汗,橋上有人為防船工落水,拋出繩索……
圖3
在橋上還上演了另一場鬧劇,坐轎與騎馬的官員互不相讓,馬弁們各仗其勢,爭吵不休。拱橋上的儀規已亂,給本已緊張的拱橋上下增添了更多的險情,出現立體交叉性的矛盾,形成了《清》卷的矛盾高潮(圖3)。
4.嚴峻的商賈囤糧問題
畫中繪有十一條專事運輸糧食的漕船,欣賞者都會被其嚴謹的繪畫技藝與真實的生活氣息所感染,而忽略在它們的背後深藏著嚴重的社會危機。北宋初年,太祖限價售糧,據《長編》卷十三載:「商賈聞之,以其不獲利,無敢載至京師者」,太宗控制了南方後,更是力圖通過漕運和倉儲來掌控糧價。為了抵禦荒年和逼退商賈的勢力,北宋歷朝均注重在汴河沿岸營建官倉,至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國糧可達九年之儲。畫中繪有兩處裝卸工卸船的場景,船主們指揮著僱工隊伍卸糧,糧食被裝卸工轉運到深巷的私倉里,這是開春後首批抵京的漕糧,以供青黃不接之需。要注意到:畫中所有的糧船沒有一條是官船,也沒有一個督糧官到場監運,這意味著朝政丟失了國糧的儲運的機會,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景況,訴諸了潛在的官糧危機(圖4)。
圖4
5.懶惰的遞鋪官兵
畫家在城門外畫有高等級的驛站,一座木橋與院門相連,門前坐卧著9個兵卒,還有兩隻公文箱,顯然這是一隊公差,像是在這裡待命多時。院子里躺卧者一匹吃飽的白馬在等待馬的主人,真實地表現了徽宗朝拖沓低效的吏治局面(圖5)。
圖5
6.嚴酷的黨爭事件
1102年,徽宗改元崇寧,罷黜舊黨,次年,蔡京下令焚毀蘇軾、黃庭堅等舊黨人的墨跡文集,嚴禁生徒習讀、藏家寶之,蘇軾、黃庭堅等舊黨人的文字翰墨焚燒殆盡。在畫中的兩處,車夫們將被廢黜的舊黨書寫的大字屏風當作苫布,包裹著舊黨人的其它書籍文字裝上串車,奉主人之命推到郊外銷毀。張擇端生動地捕捉到這個細節,反映了當時新舊黨爭的殘酷和對文化藝術的破壞(圖6)。
圖6
7.撤防的城門
洞開的城門靜靜地等待著亡國之日。《清》卷城門不是瓮城,無法構成防禦體系,夯土壘成的城牆,四處塌陷,上面也沒有任何城防工事,連射箭的城垛也沒有。城門前後、城樓上下竟然沒有一兵一卒把守,北宋的門禁制度已經徹底渙散了。有意味的是,有幾頭域外的駱駝貫穿門洞,門洞口露出一個胡人模樣的馭手。真實地反映了徽宗朝初期已日漸衰敗的軍事實力和日趨淡漠的防範意識(圖7)。
圖7
8.沉重的商稅
城門內頭一家是稅務所,門口有四個車夫運來一批裝著紡織品的麻包,一個車夫進屋向稅務官報稅,稅務官欲出具文字,門外的稅務官指著麻包說出了一個官家想要的高稅,引起車夫們的不滿,一個車夫急得大聲嚷了起來,這完全是北宋的冗稅制度激發了官民之間的對立情緒(圖8)。
圖8
9.泛濫的酒患
畫中的「正店」是政府授權釀造美酒的酒店,這家「正店」右側臨街的屋子本是一個消防站,現改為供應軍酒的地方,鋪里有三個御林軍士卒,他們奉命前來「正店」武力押送軍酒,北宋軍人介入販運和買賣也是常有的事。他們在臨行前例行檢查武器。如果說畫中還有幾個肯賣力氣的兵,恐怕只有這幾個饞酒的弓箭手了(圖9)。
圖9
這些本應該在城門口崗位上出現的軍卒卻精神抖擻地現身在酒鋪里,與驛站門口懶散的走卒、屋裡貪睡的官員以及被撤銷的望火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絕妙的諷刺手法體現出畫家對宋軍弊病的批判精神。
10.嚴重侵街的商鋪
畫中街道兩邊大量出現屋檐前加建的雨搭以及從平房伸展出來的遮陽棚和擋雨棚等輔助性建築,或開設買賣,或擺攤設擔,經過數次「得寸進尺」,構成了北宋幾朝都無法解決的「侵街」現象,造成交通擁擠、消防通道堵塞的痼疾,且愈演愈烈。商鋪甚至雲集到橋面上,堵塞橋面通行,造成險象環生的局面。城門口亦擁堵不堪,無人管理,這些都與城市管理失控造成的(圖10)。
圖10
此外,張擇端在表現繁華的商貿活動中揭示出汴京城極大的貧富差異。他借奉旨作《清》卷,糅進了自己對當時社會的隱憂和對徽宗的曲諫,其中的諷諫因素決不是孤立的,張擇端以造型語言諷刺了貪飲、懶惰的官軍和文官武將爭道的醜態等,深受當時戲劇和文學通行的創作風氣的影響。可以說,曲諫比直諫更為深刻、更具有內力,藝諫比文諫更生動、更具有感染力。
原文作者:餘輝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5年12月刊《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畫里畫外》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百聞不如一見:世所罕見的青銅器
※恍惚難名是某峰——漸江《秋日山居圖》真偽辨析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