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長的應怎樣發掘寶寶的潛能呢
德國漢堡的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說:「小孩自願做的和給自己帶來樂趣的事情,實際上可能是提前發出他們有這方面天賦的信號。因此,如果父母仔細觀察孩子,並發現他們有什麼愛好,這是有益的。」但不少家長卻為如何發掘孩子的天賦而困惑。3歲的朵朵每次和媽媽上街,只要聽到商店裡傳出的音樂,就會煞有介事地跟著哼唱。媽媽張女士說,朵朵在八九個月大的時候就會按音樂的節奏搖晃身體,所以張女士和丈夫常彈鋼琴給她聽。現在朵朵一聽到鋼琴聲響起,就會特別開心,還跟著節奏跳來跳去。張女士一方面因為寶寶表現出的這種樂感而高興,一方面又陷入困惑之中:朵朵是不是有音樂天賦?是不是現在就應該送她去專門的培訓機構學習音樂?做家長的應怎樣發掘寶寶的潛能呢?
針對張女士的困惑,記者採訪了專家。「寶寶是否具有某一方面的天賦,是不能過早下結論的。」專家認為,僅僅只看孩子當下的表現,還不足以判斷她在音樂上是否具有天賦,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要看她今後是否對音樂有持久的興趣,以及對音樂是否一直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專家認為,「要真正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了解孩子的優勢智能和弱勢智能,然後發揚優勢智能,彌補弱勢智能。過早下結論不好,有礙孩子的全面發展;過早參加專門的培訓班也不好,因為培訓班的定向性比較強。」
「要培養寶寶對音樂的興趣,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讓寶寶多聽音樂,多接觸樂器玩具,讓她將興趣蘊含在玩耍當中。如果寶寶確實有這種音樂感受和興趣的話,寶寶4歲以後家長可以和寶寶商量,看是否要進專門的音樂培訓班學習。」專家說,有的家長讓孩子參加特長培訓班,是想提升孩子的素質,並不指望孩子日後成名成家。但是有的孩子今天想學這個,明天想學那個,於是家長辛辛苦苦地陪著孩子上各種培訓班。短則兩三個月,長則半年,有的孩子新鮮勁一過,就死活不肯再學了,這讓很多家長浪費了不少精力、金錢,最讓家長心痛的是時間花了不少,但孩子最後仍然一事無成。
家長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教學經驗的老師告訴記者,就鋼琴而言,5歲左右開始學習比較合適。如果家長經過慎重考慮要讓孩子學鋼琴,頭兩三個月家長不用去督促,但此後的兩年里家長要督促孩子每天練習20至30分鐘,這是一個習慣的培養,讓孩子覺得練琴和吃飯喝水一樣是每天必須做的一件事。只要家長幫孩子養成練習鋼琴的習慣,相信孩子能夠學會鋼琴。
「現在很多家長在發掘孩子潛能與特長方面都具有功利性,總是想著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寶寶還未出生時,父母就開始進行胎教;出生後不久,就開始籌劃著讓他學這學那,並買來許許多多益智類的玩具;到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被父母帶著出入於各種特長培訓班,如音樂班、美術班、珠算班、舞蹈班、繪畫班等。」周叢笑說,「我不認同這種帶有很強功利性的培養心態。很多家長也向我諮詢過這個問題,我會這樣解釋給他們聽:起跑線是針對體育項目說的,起跑線的輸贏對於短跑來說特別重要,對於長跑就不那麼重要了。孩子的成長是短跑嗎?答案顯而易見,孩子的成長是更加漫長的馬拉松。馬拉松重視的是耐力、身體素質、應急能力以及心理素質,顯然,起跑線的爭分奪秒對馬拉松式比賽的作用並不大。」
※寶寶喝水這件小事,是有大學問的
※懷孕後,准媽媽有這3個特徵,容易生出「唐寶寶」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