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凍瘡,艾灸見效快
治凍瘡,艾灸見效快
本期精選
中華精髓經絡疏通養生壽百歲
養生修性平衡陰陽盡在學學艾灸
在我的印象里,凍瘡一般發生在北方,數九寒天,讓人們往往在享受童話般冰雪世界的同時,美中不足的是寒冷也會讓北方地區一部分人感覺凍手凍腳。但是,讓我沒想到的是在我國的南方,也有生凍瘡的人,而且為數不少。
在冬季的一天,我在寧波接診了一位女士,此人37歲,身材窈窕,衣著較單薄,可能這樣才更能襯出身材的美。她伸出雙手讓我看,我一看她的雙手手背及手指都有些腫脹,皮膚繃緊發亮,皮色呈暗紫色。用手觸之,則兩手冰涼並有潮濕感。其自述:自己多年來一直怕冷,手腳一年四季都是涼的,即使在夏天也不例外。尤其是冬季更為難受,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用熱水洗腳,這樣進到被窩裡才能入睡,但睡到半夜雙腳又會變涼,直到天亮都暖不過來。現在剛進冬季,雙手雙腳都有了凍瘡,又癢又痛;您看看能不能治?希望能否幫我想一個一勞永逸的方法。不然每年都如此,我實在太難過了。
凍瘡,中西醫同名。此病是由寒冷而引起的局限性皮膚炎症損害。中醫又稱其為「凍爛瘡」「凍風」等。《外科證治全書》記載:「觸犯嚴寒之氣,傷及皮肉,致氣血凝結。初起紫斑硬腫,僵木不知痛癢,名曰凍瘡」。中醫認為血得溫則行、遇寒則凝,素體陽虛之人,受寒冷侵襲,凝滯氣血,瘀阻經絡,肌膚得不到溫煦則發之。
《石室秘錄》則說:「凍瘡乃人不能耐寒,而肌膚凍死,忽用火氣,乃成凍瘡耳。」本病好發於婦女、兒童及體弱者的手背、足緣、足跟、面頰、鼻尖、耳郭等處,病程緩慢,易複發。治療則應採用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或補養氣血,溫通經脈法。
該女士是典型的陽虛體質,四季手足冰涼。更加她衣著單薄,追求身材的曲線美,而使寒邪內入。治療則先用艾灸療法。為她選擇穴:阿是穴(手足凍瘡部位)、中脘、命門、曲池、足三里。操作方法:阿是穴選用艾條雀啄灸,每個部位施術5~10分鐘,但在艾灸前術者先要用手將患者的患處搓熱後再施術。中脘和命門可採用溫灸盒(罐)施溫和灸,每穴灸20~25分鐘,並施隔姜灸,姜多選用老薑,切成一元硬幣厚,用牙籤戳幾個小洞,放到穴位上再艾灸。曲池和足三里可選用艾條雀啄灸,每穴灸10~15分鐘;亦可選用艾炷隔姜灸,每穴施術5~6壯。每日治療一次,每五次為一療程。但該患者僅僅治療2個療程,即已治癒,為了鞏固療效,她要求再繼續艾灸一療程。
穴 位 定 位
中脘: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
命門:第二腰椎棘突下。
曲池:屈肘,在肘橫紋橈側端凹陷處。
足三里: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當脛骨前肌上取。
本例的治療,重點在於艾灸阿是穴前,先要將手或腳搓熱再施術,令氣血循環加快,有助凍瘡治癒。由於罹患此症者,多陽虛體質,故選取中脘調理脾胃,選取命門補益腎陽,這樣先後兩天得到補充,人體正氣得到扶助。正如清代醫家吳謙所說:「故凡病久虛不愈,諸葯不效者,惟有益胃、補腎兩途。」脾腎得補,氣血生化有源,就可溫煦四肢。曲池和足三里皆為合穴,是氣血匯合之所在,可以行氣血,營養全身。如此四肢邪可祛、正可復。治癒後又囑其平日衣著應注意保暖,另外可每日用艾葉15克,生薑適量煮水泡手泡腳;並在夏、秋季節每周2次艾灸中脘穴;平日寒冷時,可多吃羊肉、牛肉、茴香、韭菜、蘿蔔等食品,以預防凍瘡。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