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相機視野的關鍵—鏡頭篇

相機視野的關鍵—鏡頭篇

工作原因加上之前幾周感冒了一次,一直沒更新,這次趁著節日空隙,補上這一篇。

這次讓我們來說說關於「鏡頭」的一些概念。

上一次說了拍照時會直接接觸的「曝光三要素」:快門速度、光圈、ISO,而這次要說的鏡頭,其實主要就是鏡頭的焦距。它在鏡頭上以「mm」來表示,即為「毫米」。

焦距

說焦距,是因為它是我們拿起相機拍攝前,或者說在挑選相機搭配鏡頭時,會首先遇到的最現實的問題了。因為鏡頭的焦距決定了相機取景的視野,也就是說它決定了我們通過取景器能拍下多大的一個場景,因此在攝影的技術層面上,它是另一個非常基礎和重要的因素。

以下是尼康的一個模擬鏡頭視野的網址,它能展示不同畫幅相機、不同焦距鏡頭下取景的視野,大家可以感受下:

//imaging.nikon.com/lineup/lens/simulator/index.htm

我也截了下圖,無法打開網頁的可以直接看解說:

以上我截取了一些焦段的照片,我們先忽略相機畫幅的因素,假設是一個全畫幅相機和鏡頭看出去的場景。第一張14mm是站在海灘邊用這一最小焦距鏡頭拍攝的場景,而隨著焦距的不斷提升可以發現,雖然我們的位置沒有變,但相機能拍下的畫面卻越來越「遠」,視野也越來越「窄」了。(中間的黃色扇形區域便是鏡頭視野的模擬,右邊的數字即是這一視野的角度大小)

很直觀的,大家就能理解鏡頭的焦距是怎麼影響到我們拍照時的視野了:越小焦距的鏡頭,視野越是「廣」,因此這些很「廣」焦段的鏡頭也被稱為「廣角鏡頭」,而越大焦距,視野越是「窄」,我們稱之為「長焦鏡頭」或是「遠攝鏡頭」,看一下800mm的那張,簡直就是一個望遠鏡!把遙遠的燈塔拉到了眼前。

不同焦距的含義

即然有這麼多焦段,我們拍照時該如何選擇就成了個問題,因為在我們需要拍攝某一場景的時候,選擇哪種焦段的鏡頭就決定了拍出來的畫面是怎樣的。這裡來介紹一下主流的一些焦段及應用場景:

20mm:這一焦段主要是拍攝廣角風光、星空等大場景之用,較小的焦距決定了可以拍攝寬廣的視野。

35mm:這一焦段主要拍攝人文紀實、環境人像之用,它的視野沒有20、24這麼寬廣,但也相對寬廣,因而可以拍攝一些交代背景環境的人像照片。

50mm:有名的「標準焦距」,焦距中規中矩,視野既不寬也不窄,也主要可用來拍攝一些人文紀實、環境人像作品,但視野比35mm的要「窄」,因而人像更趨向於特寫。

85mm:主要用來拍攝人像作品,而且更多的是人像特寫,即鏡頭中環境部分較35mm少很多,而主要用來突出人的肖像。

105mm:也是另一個主要拍攝人像的焦段,比85mm更「窄」,因而更多地被用來拍攝肖像特寫,因其天然的背景虛化要強於85mm,因而也被稱為「黃金人像焦段」。

200mm及以上:這一焦段開始視野就相對更「窄」也更「遠」了,因而一般200及以上鏡頭用來拍攝遠景,如體育賽事中的運動物體、鳥類、野生動物等。

這些焦段之所以成為拍攝這些主題的主流焦段,是因為我們人類的生活環境大致就是這樣一個格局。打個比方,你來到一個開闊的場景,為了要把眼前寬闊的場景都攝入鏡頭,自然廣角鏡頭就能更好地完成這一任務;而當你身處街道,要拍攝人物特寫,自然就會用85或105以上鏡頭來虛化背景,突出所攝對象;而如果要帶入周圍環境,自然就需要用50或35的焦段,在攝入人物的同時,相對更多得加入環境。

當然,這些分類並不是絕對的,我們也可以用廣角鏡頭來拍攝人像,但這會帶來些許「畸變」;也可以用300mm的遠攝鏡頭來拍攝人像特寫,但那會讓兩者間相隔十幾米,而且會讓照片中的人物五官相對更「平」。因而以上所說的是在我們人類環境下這些焦段的主流用法。

定焦鏡頭與變焦鏡頭

那接下去的問題便是這些焦段在現實的鏡頭中是如何來體現的了,以上所模擬的焦距範圍從14mm一直到800mm,但具體到現實操作中,並不能用一個鏡頭來全部實現,而是由各個不同焦段的鏡頭來輪番實現。在所有這些鏡頭群中,主要分為定焦鏡頭和變焦鏡頭。定焦即為單一固定焦距鏡頭,如上面所示的20mm、35mm、50mm、85mm等。變焦即為16-35mm、24-70mm、70-300mm等可變焦距鏡頭。

定焦鏡頭的特點是無法改變焦距,因而視野就是固定的,因此在攝影構圖時就需要拍照的人來移動相機從而保證構圖符合自己的意圖。而變焦鏡頭即是解決了拍照人不用頻繁移動的問題,可以在固定的點位通過改變焦距來改變相機視野,從而更方便地來構圖。

但變焦鏡頭的相對方便是需要付出一些「代價」的,一般說來,變焦鏡頭的體積重量更大、相同較段下的成像畫質劣於定焦鏡頭。這是由於鏡頭的光學技術決定的,比如說要保證24-70變焦鏡頭每一個焦距下成像質量都最優,一方面需要非常多的鏡片組合,另一方面其中的鏡片品質都要非常高,而這就會帶來兩個結果:鏡頭重,以及,非常昂貴。而定焦鏡頭如50焦距要做到最優,就可以相對更少地使用優質的鏡片來達到最優效果。

鏡頭光圈

是不是很熟悉?光圈,不就是上次說到的「曝光三要素」中的一個要素嗎?是的,這裡我們就和上次說到的三要素結合在一起了。鏡頭除了焦段以外,另一個重要的指標即是光圈了。光圈在鏡頭上是以該鏡頭能達到的最大光圈來標識的。比如4,就表示這支鏡頭能實現的最大光圈即是f4,而如果是1.4,即最大可實現光圈是f1.4。

在變焦鏡頭上,除了固定最大光圈值比如4以外,有時會發現有的鏡頭後面的數值會是3.5-5.6這樣的可變範圍(如70-300,f4.5-6.3)。這表示該變焦鏡頭不是一支恆定光圈的鏡頭,它的最大光圈會隨著焦距的逐漸變大而逐漸變小,即在70mm端的最大光圈能實現4.5,而到300mm端它的最大光圈就只能到6.3了

鏡頭防抖

有些鏡頭還有這樣一個技能:防抖。這一功能是數碼時代電子鏡頭特有的,目的即在於讓我們在手持拍攝時相對更穩,減少畫面的抖動。一旦開啟防抖功能,它就會在我們半按相機快門測光時對鏡頭施加作用。還記得上次提到的一個「安全快門」概念嗎?在曝光三要素中,我們說在某一焦距比如50mm的情況下,如果鏡頭沒有防抖功能,那我們就必須讓快門速度至少快於焦距的倒數,即1/50秒,才能基本保證手持拍攝出來的畫面不抖動。但要知道,在光線不充足的環境下,要達到1/50及以上的快門是不可能的。那這時,鏡頭防抖功能就能補償最多約5檔的速度損失,讓畫面穩定。

舉個例子:比如在室內環境下用50mm鏡頭拍攝,光圈優先模式下設定光圈已到最大f1.4,但此時相機顯示快門速度仍然只有1/8秒。如果沒有防抖功能,那在1/8秒的情況下手持拍攝,照片就基本是抖動的了。而如果開啟防抖功能,就能提供約5檔的補償。從1/8秒向更快方向變5檔,會經歷1/16秒、1/30秒、1/60、1/125秒、1/250秒,而可以發現,對50mm鏡頭來說,只要從1/60秒起,畫面就基本是穩定的了。而1/60秒僅僅是在這些數值的中間,後面還有1/125、1/250兩檔的空間。這也就意味著在調整空間上,該室內環境下還有向下兩檔的空間。即在使用防抖功能的前提下,快門速度可以降到1/4秒或1/2秒,仍然能實現大約1/60秒才能實現的穩定狀態。

OK,這次說了鏡頭的一些重要指標,結合上期所說的曝光三要素,這些可以說是我們拿起相機會遇見的最基礎和最重要的概念了。而今天的這些參數中,個人認為焦距其實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決定了通過相機我們能看到什麼視野,也就決定了後面的構圖和畫面的內容。我並不建議在選購鏡頭的時候過多關注於鏡頭的畫質、最大光圈等等。一方面越「好」的鏡頭越昂貴和沉重,一方面對於初學者來說,其實更重要的是熟悉相機和鏡頭的各項功能能給我們的攝影帶來什麼結果,而不是一味去追求所謂的畫質。一旦我們熟悉了攝影的方方面面後,自然會更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到時候再去升級和改變就能減少前期許多因為一知半解而付出的成本。當下的攝影愛好者很容易陷入這樣一種困局,在剛接觸攝影時因為沒有概念,偏向於通過網上的各類器材評測去選購那些所謂的「牛頭」和旗艦機,但事後發現帶出去又沉重且拍出的照片也並不怎麼好看,從而喪失了興趣;另一些熟悉了攝影的方方面面後會發現前期購買的器材並不是自己真正最適合最想要的,從而又要開始搗鼓起來。其實這些可能都不是攝影最原本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我的建議是選購預算可以承受的較好的器材,不追求某一方面的極致,等以後熟悉了再根據情況更新和決定需不需要繼續攝影之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柯林映像 的精彩文章:

TAG:柯林映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