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的家鄉——化州

我們的家鄉——化州

這裡是中國著名的南菜北運基地之一

這裡是名揚四海的中藥橘紅的故鄉

這裡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石龍顯跡的傳說

這裡,就是我們的故鄉----化州!

化州市是由茂名市代管的縣級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鑒江中游,介於東經110°21′至 110°45′和北緯21°29′至22°13′之間。北與廣西北流縣交界,南與廣東省吳川市接壤,東與高州市和茂名市茂南區相連,西與廣西陸川縣及廣東省廉江市毗鄰。

氣候

化州市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短,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1870.1小時,日照百分率42%。年平均溫度在22.2℃~23.9℃之間,歷年平均溫度為22.9℃。冬季寒潮入侵時,偶有嚴寒。日平均溫度大於0℃的活動積溫,年平均為8358.5℃。以日平均溫度穩定低於5℃作為喜溫作物的越冬期,絕大部分地區沒有越冬期,僅北部個別地方少數年份有1~2天的越冬期,越冬作物可持續生長。化州市雖然無明顯的越冬期,但遇上霜凍年份,喜溫作物往往毀於一旦,出現霜凍年份的機率為17%,北部個別地區出現的機率大些。以日平均溫度穩定通過12℃,保證率在80%的初日作為早稻的安全播種期,以日平均溫度穩定通過22℃,保證率在80%的終日作為晚稻安全齊穗期,加上晚造齊穗期至完熟需35天計,化州市南部水稻的安全期為270天,北部是255天左右。秋季晝夜溫差每天平均為8.6℃左右,對晚稻、秋薯等作物的營養物質積累及甘蔗水果的糖份轉化均十分有利。

化州市降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890毫米。但降雨在時空上分布的極度不均,一年中降雨量主要集中在5~9月,此期間的雨量佔全年總雨量的75%,月降雨日數平均達17天。夏秋期間,颱風暴雨頻繁,再加上地勢由北向南傾斜,中南部兩江沿岸地勢平緩低洼,往往導致北部山洪暴發,河水暴漲,中南部洪水泛濫,內澇漬水,釀成水災,有的還比較嚴重;春、秋、冬季雨量較少,常有春、秋、冬旱發生,有的年份也會發生夏旱。

化州市季風氣候極為明顯。3~9月盛行東南風,10月至次年2月盛行偏北風,年最多風向為東南風。一般風力不大,年平均風力只有2.6級左右,但夏季颱風影響時,最大風力可達11~12級,陣風12級以上,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很大損失。

城市景點

化州市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二十多個,其中化州孔廟為茂名市級和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新安曲徑封誥樓、長岐李氏大宗祠、南安佛子神祠、那務冼太廟、楊梅陳氏大宗祠為茂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化州還擁有廣東亞熱帶農業科技園、麗山勝景、南山寺、中火嶂、六皇山、名教倒流灣自然風景旅遊區、那務時代溫泉、星河國際假日酒店、橘州生態公園、下郭遊樂園等著名的生態旅遊及度假勝地。

化州孔廟

孔廟又叫文廟、學宮,位於化州市的寶山南側,面向南蘭,宏偉壯麗,是當代有名的古建築。孔廟原為化州古州郡的文教中心,它包括崇聖祠、明倫堂、鄉賢祠、名宦祠、和石龍書院等建築群體。這些建築群體分布於寶山之南,重樓疊閣,十分壯麗。它與海南的文昌孔廟並雄於南粵。

孔廟歷經宋、元、明、清數朝,宋代嘉定2年(1209年),州守范良輔遷舊學府於州治南闕,這為孔廟的雛體。元、明二朝遷移重修,到清朝乾隆13年(1748年)復遷舊址,嘉慶5年秋至次年,最後確定孔廟規模和布局。孔廟前面有開闊的廣場,廟東為青雲路,直上是一座三間的明倫堂,明倫堂之左為學正署,再拾級而上是尊經閣,此閣3間,上下2層,原為教諭講課之堂。樓內藏有國學《十三經》、《廿一史》、《史鑒綱目》等。孔廟東西兩門各有中左右三門。進門「照壁」入目,照壁上有「天下文杷」柏木牌場一座,拾級上為「大城門」,門左側名宦祠,右側為鄉賢祠,下級為丹墀,丹墀左右為東西二廡,外有走廊直通正殿。正殿是大成殿,雕樑畫棟,盤龍飛鳳,十分瑰麗,頂層上閣由玲瓏剔透的木楔子疊承,飛檐翹起,殿蓋琉璃筒瓦,殿上二龍珠的陶瓷浮雕栩栩如生。大殿西有甬道通聯始建於崇禎年間的石龍書院,有長廊環回。自科舉廢止後,祀孔之風漸淡,孔廟漸改為學校,解放後為化州第一中學校址。

新安封誥樓

封誥樓在新安鎮曲徑村北約0.5公里。該樓坐北向南,面向石山鳳凰崗,佔地200平方米,樓高9.5米,為二層建築。大門上方掛「鳳崗公祠」刻匾,底層1廳2廂相通,地板鋪磚,天板雕花,四側斗拱飛檐。紅檣綠瓦,有頂脊二龍戲珠,彩色壁畫。樓上四面回廓。金匾「奉天誥命」掛正門楣,祠黨之右建有三聖堂,樓、祠、堂為一體,是古樸幽雅的園林建築群。 第二層四面迴廊,12根石柱支撐,高6.5米。後壁鑲有「奉天誥命」碑,用漢、滿兩種文字刻成碑文:清咸豐九年(1859),任湖北羅田知縣的曲徑村人彭應鯉,為紀念曾祖彭鳳崗受封中議大夫和文林郎,特建此樓。今封誥樓、鳳崗公祠是曲徑小學。該樓舊貌仍在,但桁木蟲蛀,後檐垂傾,亟待護修。是縣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

南山寺

南山寺始建於盛唐時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明朝神宗皇帝賜高僧憨山大師金帑3000修葺寺院,又賜「海印」佛匾,光其門楣。兩廣總督戴耀也曾贈題「曹溪演法六祖之道」,南山寺因此聲名遠播。近代以來,由於種種原因,南山寺人跡凋零。為保護和弘揚佛教歷史文化,滿足十方信眾朝禮受教的心愿,上級政府批准重建南山寺,南山寺得以重光祖庭、延續法脈。

倒流灣

倒流灣自然風景旅遊區地處於官橋鎮東面,倚臨秀麗的羅江河畔,是化州市名勝風景區,與「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廣東省文明村」名教村融為一體,總面積8.2平方公里,因「百尺灣頭碧水漾,倒流千古障洄瀾。奇景更是春江漲,萬馬奔騰怒浪推。」該區建於2003年6月,總面積8.2平方公里。整個景區以1.29平方公里的「倒流灣」奇觀和名教村前景觀為主體,「倒流灣」因河水倒流而聞名,形成一個奇特的自然景觀。

風土人情

年例

年例是茂名地區的特色節日,明清時地方志已有記載,有「年例大過年」之說。年例頭尾三天,俗稱「起年例」、「正年例」和「年例尾」。各地年例的時間不同,基本集中在農曆正月初二至二月的時段內。主旨是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內容有游神、游燈、點燈、打醮、舞獅、做大戲(粵劇)、演木偶戲、燃放煙花炮竹等。一般在農村舉行,當天外出打工的人都會返回,家家戶戶大擺宴席招待親朋戚友,不論是否相識,一律熱情款待茶飯酒菜,充滿獨特的地方風情和濃厚的鄉土氣息。

化州年例是茂名年例的組成部分,又稱「年宵」,源於明代而盛於清初,沿襲至今。年例第一天(正月十一日)出燈,第二天接神,第三、四日游神,第五日押舟(燒船趕鬼)。年例期間,親戚朋友幾天飲宴,請各式戲班連續演出。年例結束當晚游燈,結束時搶花炮。化州年例從正月初二起,各地陸續舉行,帶有中國古代家族祭祀的原始宗教意味。

木偶戲

南宋以後,由中州遷至福建的移民有不少遷來化州,木偶戲(民間又稱「鬼仔戲」)便同中州文化一道傳入,曆元、明、清三朝,日趨發展繁榮。至清末民初,木偶班發展為不同類型。就其舞傀形式分,有提線木偶,有仗頭木偶,仗頭木偶又有小傀、大傀之別;就其規模大小分,有單台戲(1人)、中班(3~6人)、大班(10多人);就其唱腔分,有唱鬼仔戲者,有唱粵曲者。另外一種「陰陽班」,白天(下午開始)舞傀儡唱粵曲,夜晚由化裝演員演唱,與一般粵劇無異。境內各種類型之木偶班,以唱鬼仔戲者為主體,化北多為單台戲,化南多為中班、大班。由於鬼仔戲用本地話演唱,聲韻修揚,婦孺皆懂,為群眾喜聞樂觀,歷久不衰。每當民間節日、農閑或其他慶典,群眾多請木偶班演唱助興,台期一般三五天,也有連演上個月者。因而化州又有「森偶之鄉」之稱。

話劇

化州市話劇興起於民國8年(1919)「五四」運動之後。其時,縣城學校多有師生演出話劇,民眾稱之為「文明戲」。民國27年,在抗日救亡運動的推動下,該市話劇日趨興盛。其時學校師生紛紛組織話劇團或宣傳隊排練演出話劇。每當各圩鎮的圩期,不時有學生街頭演出隊及廣東省第十一游擊隊區屬下的鄉村工作團,演出以哥哥歌頌抗日將士英勇殺敵、揭露控訴日本侵略軍暴行為內容的短劇、活報劇,其中較為活躍的劇團有街頭演出隊,職業中學話劇團、縣立第一中學話劇團、縣立第二中學演出隊、醒民劇團、駐軍高欽師管區第四補充團劇團等,上演話劇劇目有《松花江上》、《台兒庄》、《游擊隊母親》《八百壯士》、《夜之歌》、《放下你的鞭子》、《牛頭嶺》、《抗日保家》等。學生街頭演出隊、職中話劇團巡演期間,兼募捐大衣、糧食、散發宣傳資料,慰勞抗戰將士。民國30年5月,七區專員張炎發起在縣立第一中學運動場子舉行了為期7天的「抗日救國宣傳周」,白天舉行體育運動比賽,晚上組織演出《黃河大合唱》、《打回老家去》、《雷雨》、《放下你的鞭子》等劇目,對鼓舞民眾抗日起到積極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肇慶醫專化州同鄉會 的精彩文章:

TAG:肇慶醫專化州同鄉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