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訪日本東明山寺抒明亡國之慨?觀學校有興學育才之得?
原標題:張謇訪日本東明山寺抒明亡國之慨?觀學校有興學育才之得?
邵雍,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季我努學社顧問,兼任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特約研究員,上海市毛澤東思想研究會副秘書長,上海市宋慶齡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中山學社、黨史學會、宗教學會、新四軍研究會、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理事等。著作有《中國近代社會史》、《辛亥革命與中國社會》、《抗日戰爭與中國社會》、《秘密社會與中國革命》等20餘種。
1903年,張謇從上海出發,訪問日本,長崎是第一站。訪日結束,他又經長崎返回上海,關於張謇這次訪日之行,一些學者有所論述,其中主要有章開沅:《張謇》(《中國近代企業的開拓者》上冊,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熊達雲:《近代中國官民的日本視察》(汲古書院1998年)、汪婉:《清末中國對日教育視察的研究》(汲古書院1998年)等。但章開沅未提長崎之行,熊、汪也只述及他對長崎教育的考察。為此,筆者草就此文,姑作補充。
張謇與家人的合影
一 張謇對長崎風景的描述
張謇於五月二十八日晚上7時到達長崎。當時天「已曛黑,但人口處島嶼參錯,海色映空,樹影森森,可辨而已。下碇後望見南岸山市燈火,上下成列,北岸略稀」。夜色籠罩下的長崎給來訪的張謇留下了朦朧的印象。次日黎明長崎海關、檢疫部 門對入境人員的檢查給張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日記中寫道,「關人來驗病,二、三等艙皆查脈」,坐在上等艙的張謇受到優待,「上等立視客而數之,符客單之數即去」。張謇即乘輪赴馬關,此時「海僅微風,……斜日掩映林木間,濃倉茜翠,下澈波底」。張謇觸景生情,感慨萬分,認為「日人治國若治圃,又若點綴盆供,寸石點苔,皆有布置。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舊人知烹小鮮之精意矣」。於是高興地賦詩一首:「長崎群島碧,最好中穹角力岩。斷靄流雲封不住,夕陽透影上漁帆。」二十九日這天張謇走訪長崎東明山寺,「寺門在山麓,頗似杭州靈隱,……寺門內有福建曾氏墓碑而無墓。……寺殿內有明唐王隆武元年太師招討使黃斌卿提榜」。順治二年(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命令黃斌卿屯兵駐守舟山。張謇認為「必其乞援時事也」。兩年以後,威虜侯黃斌卿海師策應浙東義師和農民軍反攻未果,舟山隨後陷落。儘管張謇在日記中只是客觀地回顧一下最基本的歷史事實,並沒有闡發反清復明的議論,但他在詩詞中還是不勝感慨:「朱明隆武紀弘光,絕域求援事可傷。破觖巉巉金販誰摯汝,更堪乞佛拜東方。」
張謇考察日本之後寫下的著作《癸卯東遊日記》
二 對長崎教育的考察
張謇走訪長崎東明山寺的主要目的不是遊山玩水,而是實地考察山門內的私立鶴鳴女子學校。在該校教室,張謇看到「女子二十餘人席地而坐」,正在聽老師講解黑板上抄錄的一首日本七絕。「旁一室二十餘人列坐據矮几,臨毛筆畫花卉。」內又一室為特別裁縫教室,「十餘女子事針黹」。張謇觀察學校教室,「室皆不大,……因地而遷就為之者。市盯村小學似此正多」,有一定的代表性。接著,他又考察了前一年剛落成的伊良林尋常小學校,「校舍皆樓,……容童子六百餘,十教員教之。……教員俸金自每月十二元至三十元… …授業科少者,月十五錢,不足則取資於地方稅之補助。」」校長一瀨秀太郎,兼訓導。… …校長見客處一人供茗盞,余無一人」。張謇見此情景立即聯想到「余向謂中國興學之難,在學生食宿費多,仍由於學校少,而從學者多去其鄉也。觀此益有徵」。張謇原來還打算參觀伊良林尋常小學校以西的師範學校,但因開船在即,只能作罷。由於在長崎停留短暫,他在當地考察只能擇要擇需而行,具體地說,就是他後來明確告訴日方接待人員的五條:「學校形式不請觀大者,請觀小者。教科書不請觀新者,請觀舊者。學風不請詢都城者,請詢市町村者。經驗不請詢已完全時者,請詢未完全時者。經濟不請詢政府及地方官優給補助者,請詢地方人民拮据自立者。」
張謇創辦的南通女工傳習所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宋佳
※衣食免費,還學一門手藝?抗戰時期上海的乞丐日子究竟過得如何?
TAG:邵雍教授觀近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