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被盜文物資料庫發布 海外流失文物「回家」之路有多遠?
4月20日,國家文物局正式發布外國被盜文物資料庫。此次發布的資料庫包含了此前分批通報的外國被盜文物信息,並將根據他國通報情況進行實時更新。
據介紹,根據國際公約精神與雙邊協定規定,2008年以來,國家文物局共公布了厄瓜多、伊拉克、秘魯等國向我國通報的38批次6900餘件被盜文物信息。
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在日前指出,在譴責英國相關拍賣行不道德行為的同時,我們要做好兩件事。
第一,是近期將由國家文物局發布的「外國被盜文物資料庫」,在國內市場集中公布外國政府通報的被盜文物信息,這些文物將不得在中國境內進行拍賣。
▲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台
隨後,在國內文物方面,在此呼籲大家要更加愛護和珍惜本國的文化遺產,密切關注國家文物局、公安部聯合發布的
▲「虎鎣」
「虎鎣」,西周青銅器,距今約3000年,因其器蓋和出水口的老虎造型設計而得名「虎鎣」。
「虎鎣」之前的擁有者英國海軍上校Harry Lewis Evans在和家人的信件中詳述了他參與洗劫圓明園獲得青銅器等珍貴文物的過程,這些信函與文物一起被發現。
當地時間4月11日,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對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青銅虎鎣(yíng)」進行拍賣。最終,這件「青銅虎鎣」以41萬英鎊成交。消息傳來,舉國憤然。
逾1000萬件國寶流失海外
「虎鎣」再次將大眾視線轉到文物流失與迴流的話題上。每件文物背後都有故事,在經歷「生死離別」後,有些依舊流落海外,有些則能回歸「故里」。回望悠悠歲月,它們身上雕刻的不僅是藝術紋理,更是歷史的沉重烙印。
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現實的誘惑,中國文物流失的數量非常驚人。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因戰爭、不正當貿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國珍貴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間,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餘萬件。其中,僅在世界各大博物館展出的可以看到的中國文物就有448件(組),涉及書畫、青銅器、陶瓷器、玉器、金銀器等9大門類。(數據來源《海外館藏中國文物精萃》)
▲「虎食人卣」青銅器
著名的「虎食人卣(yǒu)」青銅器,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青銅器珍品,共兩件,一件藏於法國巴黎市立東方美術館,一件藏於日本泉屋博物館。其中以日本泉屋博物館所藏較著名,通高35.7厘米,重5.09千克。商代以虎作為該器物的表面紋飾,是試圖顯示貴族權勢的威嚴。它把虎和人的造型及繁複的紋飾融為一體,這既需要制陶范時完美的設計、精細的雕刻,更需要高超的鑄造技術,充分體現了我國人民的聰明智慧。
▲宣德青花龍紋大罐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館藏的宣德御窯青花雲龍紋大罐,高48.3厘米,是目前所見宣德青花罐中尺寸最大者,堪稱宣德御窯青花瓷器中少見的珍品。
(提醒:請側頭欣賞全本)
▲女史箴圖
現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女史箴圖》為中國東晉顧愷之創作的絹本繪畫作品。原作已佚,現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全卷長348.2cm,高24.8cm,因年代久遠,現存僅剩9段,為絹本設色。此圖原為清內府所藏,公元1900年庚子之役時,為英軍所掠。故宮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紙本墨色,水平稍遜,而多出樊姬、衛女2段。
▲玉琥(漢代),高7.1厘米,寬19.0厘米,現存於法國巴黎居美藝術館。
▲搗練圖(唐代),縱37厘米,橫145.3厘米,現存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曜變天目茶碗(南宋),現存於日本東京靜嘉堂文庫。
不完全統計,中國「國寶」流落海外分布情況
流落文物「回家」 沒那麼簡單
2016年11月,國家文物局曾成功叫停國外某機構計劃拍賣非法流失的中國文物,這也是國家文物局首次成功叫停相關拍賣活動。雖然有人覺得「萬事開頭難」,以後路會好走很多。但在文物依法追討領域,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歷史上外國侵略中國時掠奪走的,這一類占絕大多數;二是自19世紀中後期以來,一些西方國家借著考察的名義從中國非法掠奪的;還有一些是因走私等非法出境的。
每一次追索文物時,須對追索的文物定性,看它們是屬於哪一類的,然後根據具體情況搜集足夠的證據資料,尋求法律依據,並與政府的外交手段相配合,以證明流失文物為非法出口,理應歸還。但由於時代久遠,很多文物什麼時候流失,出境時的情況,確切的證據資料都很難搜集,這也成為法律上的瓶頸。
從近些年的回歸案例來看,我國目前比較常見的幾種流失文物的回歸渠道是:
一、依法追討
在涉及流失文物追索的國際公約中,締約國最多、影響最廣是1970年公約。該公約只應用於在1970年之後從中國拿走的東西,因此它不具有強制將一些文物歸還中國的能力。
簡單的說,1970年公約生效前就流失海外的文物想要通過該公約合法追回,難度極大。
二、回贈
回贈,顧名思義,就是愛國華僑、友好人士、企業等將自己收藏或購買的流失文物捐贈給國家或國內文博機構等永久收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支持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
但是,文物捐贈需要文物持有者在思想上達到一定的境界高度,畢竟,任何一件文物都價值不菲。而且,現在有很多的不法文物商看準中國要極力購迴流失海外的文物,藉機惡意炒作,使中國文物的價格在世界文物藝術品市場上瘋狂飆升,藉機謀取暴利,這也使很多愛國人士有心無力,只能望而興嘆。
三、回購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開始關注流失海外文物的回歸問題,並通過出資購買和政府間的友好交往收回了一些文物。如1952年周恩來總理批准以重金從香港購回了「三希」墨寶中的晉朝王獻之《中秋帖》和王苟《伯遠帖》:1957年周總理又親自安排書畫鑒定家專程赴香港用巨款購回唐代著名畫家韓滉的《五牛圖》。
流失文物的迴流熱潮,除了有中國政府的保駕護航,民間團體、企業博物館(包括大型私有企業)以及個人等的社會力量也不容小覷,他們都藉助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渠道,使中國流失海外的藝術珍品更快地迴流。
雖然回購是目前流失文物迴流的主要渠道,但這種商業性的迴流仍然有其局限性。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數量巨大,拍賣價格也是一路飆升,一件精品動輒上千萬的價格讓人望而卻步。
盤點:曾經顛沛流離,如今回歸祖國的那些「寶貝」
建國以來,國家對流失海外文物的追討力度不斷增強,許多珍貴的文物回歸祖國。
▲伯遠帖
▲中秋帖
《伯遠帖》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珣書寫的一封信,行書,共5行47字。它和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被乾隆皇帝收藏於「三希堂」並稱為「三希帖」。辛亥革命後,「三希帖」中除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仍被收藏於故宮博物院之外,王珣的《伯遠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均流失民間。1951年11月5日,周恩來給馬敘倫(時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等人寫信,指示「同意購回王獻之《中秋帖》及王珣《伯遠帖》」,此二帖成功回購成為了建國初期回購珍貴文物的一件大事。
「鎮國之寶」《五牛圖》
《五牛圖》是唐朝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中國畫,又名《唐韓滉五牛圖》。《五牛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這件稀世珍寶落入外國人手中。1950年,在香港被拍賣,底價10萬港幣。一番波折後,新華社駐香港分社社長黃作梅以6萬港幣從吳蘅孫手中購得,經廣州運回北京,如今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國寶青銅器皿方罍「蓋身合一」
皿天全方罍(léi),商代晚期鑄造,屬酒器中的盛酒器一類,因器口銘文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被稱為「方罍之王」。該器於1922年被發現,器蓋於1956年由湖南省博物館保存至今,器身流至國外。2014年3月19日經多方溝通和協議,這件分離了近一個世紀的青銅重器,終於「身首合一,完罍歸湘」,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皿天全方罍原器身通高63.6厘米,器蓋通高21.5厘米。該器形體高大、富麗堂皇,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堪稱「方罍之王」。
武惠妃石槨
武惠妃石槨系唐代珍品,出土於西安市長安區大兆鄉龐留村貞順皇后陵墓,該石槨呈宮殿狀,由31塊雕刻有精美圖案的石頭組成,內外均雕刻有侍女、花卉、鳥獸等,具有極高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是一件難得的唐代文物珍品,在全國已發掘的20多所唐代墓葬中體量是最大的,反映的內容最豐富;色彩保存最好;有極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被盜墓分子百萬美金販賣至境外後消失,該石槨在外漂泊6年後,被公安機關成功從美國追回。2010年6月17日,該文物移交儀式在陝西歷史博物館舉行,其將長期存藏於該館免費供人參觀。
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是陝西禮泉唐太宗昭陵北闕前的六塊駿馬浮雕。這組石刻立於貞觀十年(636年),採用高浮雕表現手法,是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珍品,被魯迅先生讚譽為「它是前無古人」的。1913年,美國商人勾結國內古董商將「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盜賣,現藏於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1918年,古董商又勾結美國商人將剩餘的四駿打成碎塊企圖裝箱盜賣運往國外,後被愛國民眾發現追回,現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來源: |新華網、東方網、人民網、參考文獻《中國文物的流失與回歸問題研究》
圖片 | 網路
製圖 | 張瑩
編輯 | 棉花糖
TAG:絲路博物館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