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起跑線——路在哪裡,就從哪裡開始

起跑線——路在哪裡,就從哪裡開始

影片的結局有點《熔爐》的感覺——不能改變世界,也不願被世界改變。其次電影的插曲《EkJindari》(網易雲可找到)很精彩,充滿活力,推薦一聽。

沒為人父母,不知孩子教育之苦。所以雖然想說教育的不是,但想想的確還沒這個資格。那就試著自問自答一些問題,做個總結吧。

哪些場景讓我印象最深刻?

1、男二號跟男主角說:我是窮人,我爸爸也是窮人,我爸爸的爸爸也是窮人。

2、德里文法學校對貧困生的抽籤結果公布後,男二號的太太說:窮人是沒有資格大喜大悲的。

3、25000盧比能夠在私立學校讀一年,也可以讓公立學校的孩子都坐在板凳上學習。

4、男二號為了幫男主角籌錢給孩子交學費,在街上碰瓷,然後選擇私了。

把人貼上標籤時,我們在想什麼?

電影里有一個片段,當學生在禮堂表演結束時,男主角站在講台上呼喊:讓我們為德里的孩子喝彩。台下的家長們齊聲喝彩:好樣的。連應三次。當男主角再喊:讓我們為公立學校的孩子喝彩。台下的家長們一片沉默。

同樣的表演,當孩子貼上「名校」、「天子驕子」的標籤時時,他們得到的是讚揚;當孩子是公立學校的學生時,他們得到的是沉默。這讓我想起我買T-shirt的經歷:我誇讚某旗艦店T-shirt穿起來真舒服,我鄙視網上某小店買的T-shirt穿起來真扎人,其實他們是同樣的材質。衣服做好了就不會變,但人會。人不是物件,人就是人。把人貼上標籤,是一個把人物化的舉動,認為一個人像物件一樣,從此不會改變。

為什麼影片中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的教育條件差別那麼大?

我覺得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貧富差距、種姓制度、宗教信仰

貧富差距帶來教育投入差距,窮人家父母心有餘而力不足;種姓制度帶來的社會階級難以跨越;相信有來世的宗教信仰,讓人可以忍受現世的遭遇。

這幾個方面最後作用在社會層面上,則表現為「學校的自我實現」:

公立學校的自我實現:公立學校差→家庭條件好的不願意去→公立學校變得更差→沒送孩子去果然是對的→所有人儘可能都不送孩子去

私立學校的自我實現:私立學校收費高→家庭條件好的才能去→公立學校更有錢→帶來更好的教學條件→孩子變得更好→去公立學校果然是對的→爭相上公立學校

但私立學校的孩子學習更好,其實有很大的可能與家庭條件好(父母可能受教育程度更高,更重視孩子教育)有關。但面對孩子的未來、家庭的未來,誰又願意擔上一點風險呢?有沒有用先不管,至少儘可能送孩子去更好的學校,內心更安。

環境可能改變嗎?

影片中的社會環境可能改變嗎?政府可能去支持更多的窮人去私人學校讀書或者減免學費嗎?是否會有更多的人像主角一樣,放棄送孩子去私人學校的機會,送他進私人學校讀書呢?

我對此的看法是悲觀的,甚至認為幾乎不可能。窮人希望環境改變,自己能享有更多的權利;但是當絕大多數窮人有機會成為既得利益者,享有權利後,他們就不再希望環境改變了,因為這會損害他們的利益。而既得利益者並沒有改變的動力。從歷史的角度看,權力從來都是鬥爭而來的。

你可以相信歷史趨勢會帶來機會,但不要寄希望環境會主動改變,往你希望的方向改變。人,還是要自救。

那麼,出路在哪裡?

不知道,我還要去探尋。電影的插曲有一句歌詞,很喜歡也很感動:一種生命,百般渴望。再借用今天禮拜時看到的,聖經上的一句話:「路在哪裡,就從哪裡開始」。

始終別忘了,生命總有出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我認識之路 的精彩文章:

TAG:自我認識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