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腸道菌群致脂肪肝核心機制被發現!調整菌群更有益健康

腸道菌群致脂肪肝核心機制被發現!調整菌群更有益健康

乾貨 | 靠譜 | 實用

導 讀

腸道菌群群在脂肪肝疾病進展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其機制仍有待闡明。研究人員發現腸道菌群在HFD下大大減少色胺和吲哚-3-乙酸(I3A)的合成。該研究結果表明腸道微生物群可以通過代謝物參與宿主受體進而影響肝臟的炎症反應。那麼,逆轉脂肪肝是否先調整腸道菌群呢?少吃油膩食物,多運動才能保持健康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西方國家最流行的慢性肝病,其發病率與肥胖和代謝綜合征密切相關。它涵蓋了從簡單脂肪變性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一系列疾病,其特徵為肝內炎症,肝細胞氣球樣變性和進行性纖維化。持續性脂肪性肝炎可導致肝硬化和肝癌。

腸道菌群調控脂肪肝發展機制

目前驅動NAFLD進展的機制尚不清楚。首先,細胞脂質沉積物積聚在肝臟中。隨後是免疫細胞的活化和促炎細胞因子的產生。營養,遺傳和表觀遺傳因素對患有脂肪變性的個體是否發生更嚴重的脂肪肝疾病中起作用。另一個有助於NAFLD發病機制的新興誘因是腸道微生物群的生態失調。

無高血脂(GF)小鼠餵食高脂肪飲食(HFD)並接種高血糖小鼠糞便中的細菌分離物可產生脂肪性肝炎,而GF小鼠飼餵相同的HFD但接種來自正常血糖小鼠的細菌僅顯示輕度脂肪變性。這一現象的共同點是脂肪性肝炎的進展與腸道微生物群的代謝相關。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微生物群產生的生物活性代謝物與宿主細胞通路相互作用,調節免疫細胞的命運和功能,腸內脂質吸收。轉基因動物模型的研究表明,芳烴受體(AhR)在調節脂質和脂肪酸代謝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小鼠中,AhR激活負調控脂肪生成酶,包括脂肪酸合酶(Fasn)和膽固醇代謝調節劑甾醇調節元件結合蛋白-1c(SREBP-1c)。

I3A和色胺能夠大大減少促炎因子的釋放

總之,研究人員證明腸道微生物依賴性代謝物吲哚-3-乙酸(I3A)可以直接調節肝細胞和巨噬細胞的炎症反應。該研究結果表明,I3A至少可以通過兩種方式調節肝臟炎症反應。 I3A作用於巨噬細胞,可減弱促炎細胞因子的釋放,誘導肝臟合成遊離脂肪酸,從而刺激巨噬細胞。I3A還可減弱細胞因子介導的脂肪生成上調。 I3A對肝細胞的這些作用是AhR依賴性的,因為通過特異性拮抗劑抑制AhR抑制了I3A的作用。在動物模型和人類受試者中進一步研究可以明確I3A或其他微生物代謝物是否可以有效干預NAFLD的發展。

參考文獻

Smitha Krishnan, YufangDing,NimaSaedi.Gut Microbiota-Derived Tryptophan MetabolitesModulate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Hepatocytesand Macrophages

END

活動

推薦

轉折點——生物醫藥招聘第一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轉化醫學網 的精彩文章:

這麼吃能改變腸道菌群!還能降低肝臟脂肪!
《Cell》子刊:少吃肉能抗癌

TAG:轉化醫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