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再談「吃瓜」,是吃瓜果還是吃瓜子

再談「吃瓜」,是吃瓜果還是吃瓜子

上篇文章談到了先秦時期的人是如何吃瓜的,是單純的字面意思。在現代,我們日常對話中說一句「吃瓜」,更多時候恐怕不是字面意思。

「吃瓜群眾」的完整版是「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它通常要表述的意思其實是「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一般指那些在論壇,網站,微博等社交場所中對某些事情處於圍觀狀態的人,他們調侃自身對事情的真相不了解,所以不發表言論,只是默默的圍觀,這一類人就統稱為「吃瓜群眾」。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瓜」具體指的是瓜子呢,還是瓜果?硬要追溯起來,恐怕吃瓜果更經得起推敲,因為吃瓜群眾古已有之。

《禮記·曲禮》中記載:

「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為國君者華之,巾以綌。為大夫累之,士疐之,庶人齕之。」

最後一句是說,庶人在切除瓜蒂之後就直接吃。說明先秦時期,自己動手吃瓜的都是「不知內幕」的群眾。

到了漢代,有首叫作《孤兒行》的樂府詩其中一段是這麼寫的:

春氣動,草萌芽。

三月蠶桑,六月收瓜。

將是瓜車,來到還家。

瓜車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這段講的是孤兒等到六月,收穫了自家地里種的瓜,推著小車送回家。結果半路上翻車了。幫他撿瓜並還給他的人很少,撿了瓜邊吃邊圍觀的人很多。真是聞者落淚,聽者傷心的吃瓜風氣啊!

魏晉時期,出了很多歷史上著名的美男子,還各有各的故事。其中潘安有個專屬成語叫「擲果盈車」,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載: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

劉孝標註引《語林》:

「安仁至美,每行,老嫗以果擲之滿車。」

意思是潘安人長得很美,駕車走在街上,連老婦人都為之著迷,用水果往潘安的車裡丟,都將車丟滿了。可見,圍觀是要自備瓜果的。

除了文字記載,繪畫作品中也表現了社會各階層對吃瓜的熱情。內蒙古遼代墓葬壁畫上發現了墓主宴飲時在桌上擺放的瓜果,圖上清晰繪製出,在墓主人身前的磚砌浮雕黑色方桌上,放有兩盤水果,一竹編式淺盤內放有石榴、桃和棗等水果;另一黑色圓盤內赫然放著三隻大西瓜。大概看戲聽曲圍觀熱鬧,瓜果要比瓜子更有滋有味。

「吃瓜群眾」其實是2016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2016年度十大網路用語。但兩年之後的如今,這個詞依然被頻繁提及,也是當今大多數網民的一種心態。但圍觀不一定是一種壞事,有了吃瓜群眾的圍觀,有時候可以避免一些超越底線的事情發生。只不過,請文明吃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之學 的精彩文章:

北京城的設計師竟是位和尚?
李清照:釀成一壺酒,醉倒萬千人

TAG:國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