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橫空出世元青花,元青花貴在何處
元代社會雜劇繁榮昌盛,北方蒙古人對南方漢人歷史故事非常著迷,戲劇中人物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深深打動蒙古人愛憎分明的樸實情懷。將故事凝固在厚重結實的瓷罐上,放進蒙古包里,在存放食品雜物的同時,還可時時欣賞那回味無窮的戲劇故事。即使不小心用足踢到也不會被輕易碰碎。那些厚重而扁的元青花罐,成為蒙古皇室貴族的生活實用器。其繪畫,一般採用剪紙或版刻模印取其部分拼圖,在瓷胎上填色而成。透露著濃郁的年畫風味。因為缺乏原創,除造型不同,精美程度大同小異。元代是南北文化大融合的激烈時期。看不到未來的迷茫,不知困惑了多少識古通今的知識分子。但文化大融合總會產生最終的結果,這種結果被當時畫家吳鎮(1280--1354)清醒認識到。他通天象,精書畫,又遊走于山水之間。將這種結果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表達出來告慰天下,也說明了文化趨同的歷史規律。由於當時過於張揚的艷藍色,在許多漢人觀念上難以接受,此罐在呈色上採用灰藍色調。用抽象的原創繪畫,用駱駝與鳳鳥代表兩種文化的碰撞與結局。再配以天象輪迴卦圖,造型精緻的鳳鳥體內射出道道美麗的藍色光束,細長的爪子向前伸出,喻其影響深遠。獨特的藝術構思,深刻的文化內涵令人無限遐想。元代疆域十分遼闊,兵不戍邊,是中國古代史上對外關係更為主動的廣泛時期。元代的平民文化十分繁榮,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三大瑰寶。
元代繪畫抽象簡闊,且氣勢恢宏,草木靈動,至今仍然是中國畫的主流風格。元代的制瓷業更加繁榮,風格更加開放。鈞瓷由宮廷走向社會普及,雖不知鈞瓷窯變的控制技術,自然窯變有時也能巧奪天工。因仿柴窯色而建於宋代的龍泉窯在元代大放光彩。元瓷呈色普遍淺淡亮麗,發色簡樸準確,黑色是元瓷的靈魂色。特別是江西景德鎮與永和鎮更是高人云集而異軍突起。青花,單色釉,薄胎薄釉以及釉下彩,釉上彩等不斷湧現,黑釉木葉紋與燿變天眼令人嘆為觀止。粗糙與精細並存幾乎涵蓋明清兩代所有品種,為現代制瓷奠定了堅實基礎。從宋瓷的深沉自然到元瓷思想的直接表達,宋,元瓷藝雖然風格迥異,但都精深非凡。是繼五代柴窯之後中國制瓷史上的兩座高峰。元代以後中國藝術品基本上就停止了原創,向巧雅小趣味發展,且千篇一律,創新的精品泛善可陳。而今,柴窯的光輝依然輝煌,呈一座歷史豐碑照耀那創新之門重新開啟。1,吳鎮畫:元青花駱駝鳳鳥罐,選用透氣性良好的優質麻倉土,薄胎內壁施一層不透光釉,讓胎內氣壓向外釋放,增強青花繪畫的躍動感。此種技術一直沿用於清乾隆琺琅彩瓷上。
2,元仁宗(孛爾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1285--1320)元青花人物海水綠釉碗,玉胎。選用整塊白玉修制。鬼谷子出山馭獸馭人駕輕就熟而氣定神閑。圈紋九格為至尊數。
3,元仁宗,元青花人物珊瑚紅釉碗。元代有」三,六,九「數字崇拜,其中」九「為至尊數。從元代開始,紅色代表喜慶,遊戲等。其中的船形,櫃形,三角形表示障礙和機會等(即時空穿越器)。
4,吳鎮畫:元青花人物得道登仙爐,反應了當時文人士大夫階層得道登仙的願望,是當時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此爐,採用柴窯制胎內部進排氣功能技術。
5,(元仁宗)元代的黑釉木葉紋與燿變天眼盞,毫毛綿柔立現,如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
元代景德鎮瓶、罐之類器型,採用分段制胎,然後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處器表往往突起,給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經打磨,但內壁接痕仍清晰可見,器物頸部內側略加切削,內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處胎體接痕表現明顯。一般器物的足邊不規整,有彎曲現象,說明元代制胎時不講究修坯,因此顯得成型工藝較粗糙。但小型器物也有精緻者,胎質顯得潔白細膩。削足處理方法常見底足足端外牆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寬厚多為挖足,挖足有深有淺。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齊,呈彎曲狀。器底可見螺旋狀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紋較粗、較疏,盤和碗的切削痕較細、較密。底部和圈足內外粘有窯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與杯身以泥漿拼接,交接處可以看見黃色或漿色擠壓泥漿,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子扣套合結構的蓋,採用子扣與器蓋先成型後粘接工藝,蓋上能清晰地看見接痕。碗的底部胎體較厚重,足內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稱「臍」狀,實為拉坯痕迹。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處常見一內凹的圓點,在燒制大器時,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處放一個用耐火土做成的圓餅或圓圈作支點,圓點就是由此形成的。大罐底部多為寬圈足,不規整,有的底中心有較淺的螺紋痕迹。一般大件器物胎體厚重,但重量適中,如超重或超薄都值得考慮。
元代 青花「鬼谷子下山」罐
腹徑33厘米 倫敦佳士得
2005年倫敦佳士得秋季拍賣會上,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創造了摺合人民幣2.3億元的高價。首先它是我們先人文化的一個結晶,包括了我們的人文、經濟、歷史、藝術等諸多方面,形成了一個高不可攀的地位,進而才形成了一個高不可攀的價錢。這個價錢當時摺合成黃金來計算,約合2噸黃金。儘管近些年來大量的中國藝術品都在不斷刷新2.3億元這個紀錄,比如在英國創造了5.5億元人民幣紀錄的清乾隆粉彩鏤空套瓶,但它只能摺合黃金1800公斤,還差200公斤。所以在我心目中,我依然認為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是世界紀錄。
我們過去對元青花的了解非常少。幾十年前,大部分人不知道有元青花這個事物,明清兩朝的人一直固執地認為青花是明代初年創燒的,而不是元代創燒的。這種認識一直影響到我開始喜歡瓷器的時候,當時還有很多人堅持這個觀念。
元代 青花蓮池鴛鴦紋執壺
高28.3厘米 觀復博物館藏
這件寶物是元青花蓮池鴛鴦紋執壺,這個執壺的造型受金元時期玉壺春瓶造型的影響,加了柄和流(即壺嘴)。這個壺當時應該是游牧民族用來喝酒的,這樣一壺酒溫起來很方便,倒出來可以暢飲。這個元青花的執壺說明了雙向的問題,一是游牧文化向農耕文化靠攏,二是農耕文化向游牧文化學習。元青花是我們中原的優秀文化跟外來的優秀文化碰撞結合的一個實例。我們民族對待文化的態度堅韌而寬容,西方的文化進來的時候,我們能迅速地消化成為自己的文化,這就是我們民族文化強大的一個原因。
先人創造青花瓷是一個大膽的創新,在它之前中國人並不願意用藍色作為表現的主要色調。當時受西域文化的影響,中國工匠大膽進行嘗試,把傳統的吉祥圖案用青花這種原料畫在上面,燒出來以後又有景德鎮的青白瓷襯底,所以就顯得賞心悅目。元青花可以說是開一代審美之先河。
這把壺我最早是在香港收藏大家徐展堂先生那兒看到的。徐先生說,我這兒收了一把元青花壺,你給看看。我看了看,說東西很漂亮啊。我看到它的時候並沒有想到,也不敢設想這東西將來我能擁有,只是看看而已。2010年徐先生突然去世了,他的經紀人給我打電話,說徐先生的幾件藏品,他的後人想出讓,問我想不想看看。我就專程去了香港,把這件東西買回來了。所以我想,首先我和徐先生是有緣分的,第二也是對徐先生的一個紀念。
清乾隆 方形攢盤
這是典型的清代乾隆時期的攢盤,它應該是一組攢盤中的一個。過去攢盤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九攢,中間一個、周邊八個。乾隆時期的攢盤非常多,品種也多,包括青花的、粉彩的,甚至有紫砂胎的。像這種方形的相對來說是少的,它要分兩層去攢。這個顏色和紋飾也是乾隆民窯中比較典型的,邊飾畫得都很細心。但是有一個問題,攢盤有條邊是不直的。為什麼不直呢?因為陶瓷在燒造過程當中會有收縮,很容易變形,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方形瓷器要遠遠少於圓形瓷器的一個緣故,因為方形的瓷器極易在燒造中變形。
元青花傳世數量甚為稀少,如此大器更是難得一見。細觀此罐,青花色澤不同於爐火純青之類,而屬淡雅有致之列。發色相近的青花雙耳罐收藏於天津藝術博物館,造型紋飾甚為相近,惟尺寸略小且完整狀態遜於此罐。國外則有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收藏的龍紋罐,不僅所用青花鈷料近似,且肩部雲肩開光中亦填畫扁葉菊花等各類纏枝花卉,應是同時期燒制,可比較印證。
研究者指出,元青花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藝術成就,與借鑒了元代豐富的織綉圖案不無關聯。如此罐所繪牡丹花,勾畫各角度來表現花朵婀娜多姿的畫法即來源於元代絲織品,而雲肩紋也來自當時的貴族服飾,極具時代特徵。相似畫意的纏枝牡丹紋飾常見於各類造型的青花器物,如香港天民樓基金會收藏中的梅瓶等重要作品,可資比較。
元青花在中國陶瓷史中佔據了顯要的位置,它的出現,改變了兩宋時期南北窯場百家爭鳴的狀況,開啟了明清時期景德鎮一枝獨秀的局面。相比明清官窯瓷器,元青花在市場上鮮有出現,而如此具有典型風格的立件大器更為難得,可遇而不可求。
——————————————————————————————————————
鄭重提示:
1,不收購,不上門
2,贗品與當代工藝品不合作
一件藏品出手的五大必備條件:
1.藏品要好(符合市場需求);2.選擇好的市場;3.公司的平台有實力;4.有實力的買家資源;.5.價位要合理。
(新加坡、德國柏林、迪拜、澳大利亞悉尼)
TAG:古玩古董出手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