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戲夢人生-譚盾與SSO

戲夢人生-譚盾與SSO

2018年4月28日,我與小時候一起長大的閨蜜女友一起去上海交響樂團,聆聽了一場「狂想之夜:譚盾與SSO」的音樂會。音樂會曲目如圖:

選擇這場音樂會有二個理由:一,今年是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逝世一百周年,此次演奏的曲目薩克斯狂想曲和單簧管狂想曲,現場不太能聽到。二,朋友兒時就認識此次的小提琴演奏嘉賓徐惟聆。

喜愛德彪西,因為他是印象主義音樂的首創者。印象主義音樂是19世紀末在歐洲文化活動中心巴黎萌生的一種新音樂風格。

印象主義音樂與法國印象派畫家有著密切的關聯。德彪西認為,音樂比繪畫更能有效地把印象主義的理想付諸實踐。繪畫只能表現光的靜止狀態,而音樂卻能表達光的流動變化。莫奈需要一系列畫幅才能繪出同一場面的光的不同效果,而音樂卻能創造出不間斷的光的流動。

德彪西陸續創作出管弦樂曲《牧神的午後前奏曲》(1892~1894)、室內樂《弦樂四重奏》(1893)、歌劇《普萊雅斯和梅麗桑德》(1893~1902)、鋼琴曲《版畫集(1903)、

歌曲《波德萊爾的五首詩》(1889)等。這些作品,體現出印象主義音樂的風格:柔和,色彩豐富,含蓄,渲染出一種神秘的、朦朧的、若隱若現的氣氛和色調。在樂曲的形式上,多為短小的、不規則的、自由的。音樂表現手法則不同於以往音樂中的動機、主題所表現的音樂,而是用調式、和聲,不同樂器的音色、泛音等構建出旋律不間斷又不原樣重複的音樂語言。此次演奏的《薩克斯狂想曲》,可以充分領略其和聲的豐富性和配器織體安排的新穎性。第二段樂曲,由木管和銅管樂器主奏出西班牙風格的音樂,與薩克斯主奏的異域曲調交叉出現,鈴鼓、三角鐵清澈的音響穿插於中,好似一個蒙著面紗的少女,猶抱琵琶半遮面,朦朧而美麗。

譚盾的音樂,說實話,聽完就聽完了。對音樂,沒有太多印象。不過,喜歡他創作音樂時蘊含的東方思想。

大提琴狂想曲《水火交融》是譚盾「易經系列」的第二部。探索不同結構、不同風格和不同年代的對位。據說是源自湖南的道音樂文化,我好像聽出了鬼魅的聲音。很奇特。

小提琴狂想曲「戲夢人生」,包含了京劇中家喻戶曉的「西皮搖板」音樂動機,典型的京劇高亢的聲線,可我感覺小提琴的表現不如用京胡傳神。倒是該曲子首演的趣事,值得一提。當時譚盾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曲子寫完的第二天,遇到當時在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留學的徐惟聆,求她來作為首演嘉賓。當時二人沒有穩定收入,靠在紐約街頭拉琴討生活。於是,去找陳逸飛贊助。陳逸飛給了他們一幅自己的畫。一位台灣來的女士買下來。終於,在1988年2月7日,由當時在波士頓留學的熊曉鴿擔任製作人,完成了小提琴狂想曲「戲夢人生」在紐約的首演。在三十年後的上海,譚盾作為指揮,徐惟聆擔任小提琴獨奏,重新演繹這部作品,不禁令人感概、唏噓。

我覺得,有一種幸福,是回憶曾經的困苦歲月。如今的譚盾,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作曲家。當他站在上海交響樂團的舞台上,回憶自己三十年前在紐約街頭拉琴謀生的歲月,他是怎樣的心情呢?

註:圖片來自網路和上海交響樂團微信公眾號。如有問題,請聯繫本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安心靈驛站 的精彩文章:

TAG:曉安心靈驛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