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不易察覺的致哮喘風險

不易察覺的致哮喘風險

得了哮喘是種怎樣的體驗

患者A:永遠最怕感冒,一感冒就會誘發哮喘,不敢靠近任何粉塵。

患者B:你們沒得過病的可能真的體會不到,明明周圍空氣很足,可我就是呼吸不到,就像一個人被扔到了大海里,在海水中慢慢重複快要溺死時的感覺。

患者C:不能劇烈運動,不能情緒波動太大,不能上體育課。只要一發病,晚上是無法躺著入睡的,因為一躺下就無法呼吸。

哮喘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各個年齡都可發病,不同程度的可逆性氣道阻塞癥狀是其主要特徵。臨床上表現為反覆發作性伴有哮鳴音的呼氣性呼吸困難、胸悶或咳嗽,部分可自行緩解或經治療後緩解。雖然哮喘目前還不能治癒,但可以通過適當的藥物治療、自我管理教育及避免過敏源等控制臨床癥狀。

調查顯示,多年來美國哮喘患病率在持續增加,兒童患病多於成人。我國哮喘患者 3000萬,也在持續增長,哮喘已成為我國第二大呼吸道疾病。

不易察覺的哮喘風險

1

太乾淨惹的禍

慕尼黑大學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兒童在生長環境中接觸到多種微生物,那麼患哮喘等過敏性疾病的幾率就會降低。

他們發現:與生活在乾淨環境中兒童相比,居住在農場的兒童哮喘與過敏性疾病的發生率較低。孩子接觸的微生物種類越多,哮喘風險越低。如果環境中有麴黴菌等真菌,或者有李斯 特菌、芽孢桿菌、棒桿菌等細菌,哮喘發病率同樣會降低。因此,孩子生長環境太乾淨未必是一件好事。

2

撲熱息痛

撲熱息痛化學名:對乙醯氨基酚,屬於解熱鎮痛抗炎葯,很多感冒治療藥物中均含有撲熱息痛。而一項研究證實,嬰兒期服用撲熱息痛,會增加兒童期患哮喘的風險。

紐西蘭醫學研究院對全球31個國家約20.5萬兒童進行了調查分析。研究發現,1歲前經常服用撲熱息痛,6歲~7歲時患哮喘的風險增加46%;患哮喘的風險與用藥劑量呈正相關。進一步研究發現,除哮喘之外,服用撲熱息痛的兒童患濕疹的風險增加18%,患過敏性鼻炎的風險增加32%。

紐西蘭醫學研究院研究員Beasley博士強調,應提醒醫生和家長,這類藥物不應成為兒童退燒的常規用藥,「只有在高燒不退的情況下,才能給孩子使用這類藥物,而且用藥必須遵醫囑,劑量上要格外注意。」

3

濕熱空氣

輕度哮喘患者在濕熱天氣容易呼吸困難。這是為什麼?美國肯塔基州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濕熱空氣進入胸腔,會刺激支氣管迷走神經C類感覺神經纖維,從而引發一系列的肺防禦反射,包括咳嗽和支氣管痙攣。

4

膳食纖維攝入少

瑞士洛桑大學的一項研究證實,食物中缺乏膳食纖維可能增加哮喘的發生風險。

水果蔬菜中有多種可溶性纖維素,這些膳食纖維不能被人直接消化,需要大腸內的細菌來協助。這些細菌在享用纖維素的同時,可以產生特定類型的短鏈脂肪酸,這些脂肪酸可以調節機體的免疫反應,從而幫助抑制炎症。

自20世紀60年代後,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哮喘的發病率快速增加,而這期間人們攝取膳食纖維的數量明顯減少。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如非洲的國家,當地居民飲食中水果蔬菜的比例較高,因此哮喘的發病率也相對較低。

5

母乳餵養可預防

英國東北部桑德蘭大學的一項研究證明:母乳餵養可預防小兒哮喘的發生。

研究發現,母乳餵養超過6個月的兒童哮喘的發病率有明顯降低,特別是在男孩中。

6

幽門螺桿菌

多年來,工業化國家過敏性哮喘的發生率一直呈上升趨勢,這一直被歸咎於污染、吸煙和抗生素的廣泛使用。然而,哮喘的發生增加或許與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率下降有關。

瑞士蘇黎世大學和德國美因茨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在預防過敏性哮喘中發揮著有益作用。研究人員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可抑制過敏原引發的氣道炎症及其病理損傷,阻斷過敏性哮喘的發病。

幽門螺桿菌是導致慢性胃炎和胃潰瘍的「罪魁禍首」,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和羅賓?沃倫(J. Robin Warren)因為發現了幽門螺桿菌而獲得了200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也正是這項發現,使得原本慢性的、往往無藥可救的胃潰瘍變成了只需抗生素和一些其他藥物短期就可治癒的疾病。而正因為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的下降,過敏性哮喘才越來越常見。由此可見,一項發現、發明的利弊,不是一時能斷言的,需要時間的檢驗。

參考文獻:

[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1;305:2514-2516

[2]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4:701-709

[3]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s 2012;308:20

[4] Nature Medicine 2014;20:159

[5]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21:3088-3093

薦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新知 的精彩文章:

二甲雙胍無效T2DM:相比磺脲類,胰島素有害?
輾轉多年仍無法確診的他們,在新技術下終於釋然

TAG:生命新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