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初有個探花,因家裡欠了一文錢,被革去功名,連降兩級

清初有個探花,因家裡欠了一文錢,被革去功名,連降兩級

清朝初年,有個江南士人通過科舉考試,一路過關斬將,最後殿試中了第三名——探花。然而不久,卻因為家裡欠了一文錢,便被革職,被民間戲稱「探花不值一文錢」。這是怎麼回事呢?

江南自古多文人儒士,滿清入關統一中原後, 漸漸恢復了科舉考試。如此一來,那些原本日漸凋敝的漢人士家望族,紛紛參加科考,以求能恢復昔日榮耀,頓時「江以南士子畢集,得人稱極盛雲」。

清初有個探花,因家裡欠了一文錢,被革去功名,連降兩級

(葉方藹,圖片取於網路)

順治十五年(1658年),為了體現清政府對江南士子們的重視,順治親自複試江南貢士。其中有一個叫葉方藹的人寫了一首《瀛台賦》,因對仗工整,文章做得極為巧妙,贏得了順治的讚揚,親賜為舉人,恩准他參加朝廷會試。

葉方藹是崑山縣人,明朝著名藏書家葉盛的七世孫。祖上一直在明朝京中做官,典型的書香世家。後來因大順軍起義,明朝滅亡,緊接著滿清入關。久經戰亂,科舉考試也中斷。因此,葉家的名望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順治十六年(1659年),葉方藹參加科舉殿試,一舉考中一甲第三名進士及第,入翰林院編修。順治知道他腹有詩書,是江南大儒,特命他參與《孝經》編纂。

然而讓人哭笑不得的是,葉方藹工作沒多久,就被順治革去功名,連降兩級。

原來,就在葉方藹考中探花的這一年,江寧新來了一位巡撫叫朱國治。

朱國治是地地道道的漢人,他順治四年考中貢生,成為清朝的官員。在做地方官的時候,他處處巴結清廷,得到了朝廷的認可,順治十六年(1659年),朝廷將他調任江寧巡撫。

清初有個探花,因家裡欠了一文錢,被革去功名,連降兩級

(酷吏朱國治,圖片取於網路)

江南一直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因此,清朝徵收的賦稅特別嚴重,但當時的江南才經歷了明末清初的天災人禍,百姓生活困苦,幾乎沒有人能繳清賦稅。

朱國治上任後,為了凸顯政績,取悅清朝,便以追討賦稅為名,在當地搜刮無度。這自然招到地方士族和百姓的抵制。眼見地方所欠錢糧數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隨著他的到來還愈欠愈多,為了不讓朝廷怪罪自己辦事不力,朱國治便將徵稅難的問題,歸結到地方士族鄉紳和稅吏雜役勾結,抗交錢糧。並且他還力求朝廷務必嚴懲這些刁民。

朱國治將欠糧者一一造冊上報,據《閱世編》記載,當時開列的名單中,鄉紳和生員就達一萬三千多人,其中常州、松江、蘇州、鎮江四府的士族也在其列。當然,大儒葉方藹也在其中。

這份欠錢糧的名冊讓清廷非常重視,畢竟滿清入關後,江南士族一直與他們對抗,他們不光組織了多起「反清復明」的鬥爭,還在「剃髮易服」的政策上絕不妥協,讓清政府大為頭痛。

清初有個探花,因家裡欠了一文錢,被革去功名,連降兩級

(奏銷案,圖片取於網路)

清政府認為導致江南賦稅不能如期清繳的原因,正是由於江南還有許多前明士族和知識分子的抵抗,因此針對朱國治的名冊,特意頒布了一條訓令,規定只能在本朝入仕者,其家族才能稱為士族,而前明的士族則不得冒稱。

除了前朝士族受到了清政府的嚴懲,知識分子也受到了嚴酷的打壓。因人數眾多,不能拘補一一受審,清政府便命令,凡是不能在兩日內繳清錢糧者,革去功名出身,現任官概行降兩級調用。

葉方藹立刻寫信給家人,督促趕緊將所欠錢糧繳清。

兩日後,朱國治再次清算出未繳清錢糧的名冊上報朝廷。這次名單所列極為詳細,讓葉方藹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因欠銀「一厘」(摺合銅錢一文),也再次入冊。原來,葉方藹雖然寫信給家人,但是家人卻因為家裡只欠銅錢一文,並沒有引起重視。

而家人的一個不重視,讓葉方藹受到了降職處分。

江南士族看見「探花不值一文錢」,大家嚇得紛紛砸鍋賣鐵,趕緊拚死還清所欠錢糧。

後來,直到康熙上台後,為了爭取江南士人的支持,才允許被黜降的官紳納銀開復。也是在康熙十二年,葉方靄被重新啟用,官職得到升遷。

(參考史料:《閱世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精彩歷史 的精彩文章:

韓信背水一戰打勝了,為何後世卻再也沒人敢輕易用此計策
姜太公如何引起國家領導人注意,不是直鉤釣個魚這麼簡單

TAG:張生全精彩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