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饒毅:尋根京師大學堂

饒毅:尋根京師大學堂

撰文 | 饒毅(北京大學教授)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11年前回國的時候,因為認識很少北大的人,我以為與北大無甚淵源。

我父親家裡不在大陸,從小我們都是到外公家、與母系親戚交往。2008年為北大110周年的紀念文集撰文,挖掘了母親的爺爺的一點情況,那是因為家裡對太外公治學和處世稍有流傳,我請人幫忙查看了北京師範大學的畢業生名錄。太外公故鄉的家譜信息不準確,而且歧視女性。按生物學原理,父系只貢獻細胞核,而母系貢獻除細胞核外還有細胞質、細胞膜,家譜應該現代化。

2018年北大按京師大學堂建立的年代紀念建校120周年。2017年應學校之約寫北大與個人,我感到技窮,拖了近10個月不能動筆,接近年底查北大檔案館,結果發現:北大保存百年前學生的信息多於家傳。

我家有過三批人先後到北大,每次兩人、間隔五十年左右。百年前,太外公和他弟弟在京師大學堂和北大。五十年前,兩個舅舅在北大。

從北大保留的太外公的登記,還知道了他曾祖、祖父和父親的姓名(周春榮-周心傳-周鴻元)。依賴北大保留的資料,再加檢索,得以重構。

周鴻元於光緒己丑(1889年)「恩科」中舉,他的兩個兒子周蔚生、周蔚綬上了京師大學堂、北大。

周蔚生(字君邁、性初)出生於1879年,去世於1972年。1897年中舉,1904年至1909年他在京師大學堂優等師範科,京師大學堂招過兩屆師範生,他是1904年入學。與他同年入京師大學堂的有後來成為生物學家的秉志(1886-1965),後者於1903年中舉、1904年入京師大學堂預科,他們都出現在中華書局出版的《京師大學堂同仁酬唱初稿第二輯》中。按周蔚生入學不久前的「奏定優級師範學堂章程」,作為第三類師範生,他修的課挺現代化:主修數理化,他自選加習英文。預計是1908年畢業,但他們那屆師範生皆1909年(宣統元年)畢業。設立大學堂的目的之一是打破科舉,預備畢業給予進士,但1906年廢除了科舉、也無所謂兌現進士。他們那屆共203名師範科畢業生,平均成績前23位為最優等畢業生,接下來的77位為優等畢業生,後103位為中等畢業生。全班第一名是平均分為八十六分五厘二毫的一位廣東學生,太外公以七十三分五厘五毫列為優等(是203人的第84)。北大記錄了周蔚生那年的畢業典禮,與現在不同的是畢業生對教育部官員、校領導、老師分別行不同的禮(從跪、叩頭到作揖,類型和次數不同),維持到今天的是教員、學生致詞。

家裡有三個有關周蔚生中舉人的傳說。一個傳說是他與父親同年中舉,現在看來是誤傳,他父親中舉的時候他只有10歲。第二個傳說傳他是18歲中舉,現在家裡很多人表示懷疑,認為太年輕,有位江西的作者撰文說他是18歲成為秀才、21歲中舉,家裡很多人認為這樣比較合理,我自己寫這篇文章的初稿也是接受這一說法,但京師大學堂明確記載不僅他確實是舉人、因為舉人而入學,而且是「丁酉年」,也就是光緒二十三年(1897),他18歲時中舉。我母親聽長輩說「清朝中舉後,要舉行第二次婚禮,妻子要鳳冠霞帔」。京師大學堂記錄周蔚生中舉後被任命為廣西知縣,家裡第三個傳說是他赴任路上丟了委任狀、抑或是他不願做官沒有赴任。京師大學堂畢業後,他回江西長期在贛州任中學校長,頗為當地傳頌,特別對於他的公正、清廉在他去世三十年後還有人撰文。他任校長的中學迄今還有一幢樓以他的字命名。他去世前幾年我還小的時候可能見過兩次,還記得第二次見面地點、當時他聲音很小的情形。

周蔚綬(字曉凡)於1910年(哥哥周蔚生畢業一年後)入京師大學堂預科,京師大學堂1912年改名北京大學,1913年他預科畢業後入北大本科,讀法科(1913-1917),此後成為北大第一批研究生(法科研究所,比較法專業)。1918年他應該在北大念研究生,但畢業年代不清楚。如果他讀一年研究生,那麼連續在北大待了八年(1910-1918),如果他讀研究生兩年,那麼他就待了九年(1910至1919)。周蔚綬的本科成績單很有趣,他學了國際法、國際私法、英商法、英刑訴。推測那時北大老師或許是留學歸來,缺乏中國法學教材或法律實踐基礎,也許還有希望推動引進,比較多地用國外法作為教學材料。他還學了破產法,而民國的破產法在1935年才有,新中國的破產法到2007年才有。所以他學的很多科目超前太多,在當時「無法無天」的中國無用,在江西就更無用,除非講笑話可以作為用處。周蔚綬還是北大第一批研究生,去年正好一百周年紀念。北大第一批研究生可能是中國國立大學第一批研究生,此前有幾個教會大學有過研究生。周蔚綬那時是沒有學位的研究生(當時稱為大學院生),按教育部1917年9月27日的修正大學令規定了預科三年、本科四年但大學院生除了要求是本科畢業之外無年限規定、也無學位,中國發學位的研究生從1935年算起。

我的大舅於1950年入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醫學院成為北京醫學院,1954年大舅畢業於北京醫學院。北京醫學院於2000年再度合併入北大,故大舅的記錄現存於北大醫學部。

我的三舅於1953年以江西高考第一入北京大學,在物理系無線電專業學習。他的成績單創全家自豪的記錄:在北大五年的正規學業課程考試全部為「優」。1958年畢業,可惜碰到北大物理系創造了打學生右派比例全國最高的記錄。三舅雖然不是右派,但被殃及池魚,影響畢業分配。

從太外公的父親開始到我這一代至少連續五代從事過教師職業,有大學教育到我下一代也有五代。我母親七兄妹全部有大學教育,最大的是1950級北京大學,最小的是1977級武漢大學,三舅當時的情形可以註解「書香門第」:爺爺京師大學堂、父親大學教授、兄弟姐妹大學生,自己是北大重要學科的高材生。

以前以為我父親是家族第一個研究生,看來也是我母親家早就有了。留學是我父親創的記錄,而我獲博士學位是中國開始很多博士的時代,不過在家庭傳承走了半步,這半步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個人作用很小。

在這樣的情況下,從上母親任教學校的附屬幼兒班開始,我自己一輩子不曾出校門,現在還待在北大校園,還是很有借口的:誰讓北大一百多年來一再導致我家對學校的親和力呢?這篇文章的另外一個題目可以是「不出校門的歷史原因」。

(本文為北京大學120周年紀念文集而作,特别致謝北大檔案館馬建鈞老師)

精神的魅力2018

北大120周年校慶

2018年5月4日,北京大學即將迎來120周年校慶。120年的夢想與光榮,120年的探索求真和銳意進取,北京大學給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世界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創造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形成了獨特的「北大精神」。北京大學特策劃推出了紀念文集《精神的魅力2018》,許淵沖、張世英、韓濟生、厲以寧、謝冕、楊芙清、曹文軒、鄭曉瑛、饒毅、姚洋、董強、田曉菲、顏學慶等自然科學、人文社科領域的名家來撰寫回憶文集,展現百廿年來的「北大精神」。該書已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注1:京師大學堂是北大前身,但其師範科也被認為是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現在北大和北師大都留有京師大學堂師範部分的記錄。

注2: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的「奏定優級師範學堂章程」規定第三類學科以算學、物理學、化學為主,有十二門必修課(人倫道德、經學大義、中國文學、教育學、心理學、算學、物理學、化學、英語、圖畫、手工、體操),選修兩門(德語、生物學)。

製版編輯:斯嘉麗 |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商務合作請聯繫

business@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中國科學對產業發展的貢獻還遠遠不夠:基礎科研的短板系列之四
「以帽取人」「按帽論價」:「帽子大戰」幾時休?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