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是不是被天價醫藥費帖子弄暈過?也看看這篇:美國表姐在美國就醫的經歷

你是不是被天價醫藥費帖子弄暈過?也看看這篇:美國表姐在美國就醫的經歷

閱讀提示:這個閱讀提示是本號加的,本號的定位也不是戰鬥,而是思考,所以姿勢不是時刻保持戰鬥狀態?

有幾個帖子在醫療圈很有名,一個是國人在國外就診的經歷,很貴,看個感冒都能嚇死人,另一個帖子的名字是,我們都欠中國醫生護士一個道歉。

說實話,兩個觀點我都不認同,因為違背常識:如果真那麼誇張(不是貴),美國的中產階級一個感冒也看不起。原因很簡單,出了車禍,花了一百萬,很貴,但是是保險公司出的。這個嚇人你能感覺到貴嗎?

第二是,你要明白一個道理,如果你很辛苦,你的另一方卻也很辛苦,不滿意,問題的根源一定不是出在另一方上。所以,追著要他道歉根本不可能,只能自己安慰自己,道歉也沒任何意義。

我思考,我存在。

(防失聯,長摁二維碼可以加值班微信)


我老姐今年74歲,是個美籍華人,從1990年移民美國至今已快三十個年頭。因為種種特殊原因,至今隻身一人。出於照顧她,我們來到了美國。

老姐因膝關節磨損嚴重,醫生建議她做膝關節置換手術。

按照我一個外行人的想法,換膝關節,一定是把原來壞骨頭鋸掉,換上一個不鏽鋼的新關節。其實不然,膝關節置換術,又稱為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是指用手術方法將人工軟骨替換被疾病破壞的關節面。

老姐就醫的醫院座落在美國東海岸馬里蘭州的一個美麗的小鎮——倫納德頓(Leonardtown),只能算個小醫院,在中國,充其量只能算一個地段醫院,或者說是個鎮人民醫院罷了。

在美國做手術不需要預先住院做各種檢查,所有的準備工作都是在一周前,在門診全部完成。

2018年4月3日,因為排在第一個手術,醫院要求病人早上5:30趕到醫院。夏令時的早上5:30,天正處在黎明前,整個醫院都是靜悄悄的。


辦好了登記手續,我們就在手術間外的休息室等著。我覺得我姐一點也不緊張,她告訴我,在美國做手術是不會痛的。我有點納悶,心裡在想:嘴硬吧,等著瞧啊。

6:30,我姐進入手術室;手術8:00開始。

電視屏幕上顯示手術完成進恢復室的時間是9:57。

到10:59允許家屬進入看望。

剛開始人尚未蘇醒,眼神有點茫然。過一會兒,人就醒了。

所有人問的第一句話就是:「痛嗎?」姐的回答也是很乾脆,「不痛」。

我想麻醉藥未過,現在應該是沒感覺的,下午你就會「哼哼」了。

要吃藥了,護士居然送來一杯冰水,這在中國絕對無法想像,因為我們所有的醫療藥品的書上都是說」溫開水送服」。


  


12:00左右,午餐時間到了,醫院送來的飯菜,標準的美國餐:土豆泥,玉米粒,牛排 ,沙拉,一塊麵包,最要緊的是一杯加冰塊的白水!

按照中國的做法,這時候應該是喝家屬送來的「鴿子湯」,「黑魚湯」啥的,但是美國有規定,病人是不能吃任何醫院外面送來的食物!


飯後,這時離手術完成也僅僅只有二小時,恢復室內大家一起聊天。我看我姐沒有任何痛苦,想應該是還要等會,到時候一定會很痛很痛的吧。

要準備送病房了,2219室,要家屬到病房等候。

這是手術室的護士和病房的護士在做交接手續。

送病房的所有工作,都是由護士來做,家屬不準插手。

來到了病房。


 

是一個寬敞的單人病房,生活設備齊全。

還提供了洗漱用具


乾淨寬敞的衛生間


最讓我吃驚的是護士又送來了一大桶冰水,整整1000ml,而且主要是冰塊。難道冰水能鎮痛嗎?真的好奇怪,要知道現在戶外的溫度還在10℃以下哦。

我想,現在我姐現在應該要疼的「哼哼」了,但是看她一點也沒有痛苦的癥狀。

這在中國,手術的下午應該是病人最痛苦的時候呀!

一定是止痛藥起的作用,這葯也太神奇了,效果真好啊!

按照醫生要求,手術後的第一個白天,每隔一小時要做一次肺功能運動,防止肺炎的發生,這在中國我從沒看到過。

醫生來詢問情況了,竟是蹲著和病人交談,完全看不到我們所熟悉的那種「趾高氣揚」的樣子。

下午2點,也就是手術結束後四小時,醫院就要求病人下床走動。

第一次要求走100英尺,大概相當30米吧,我非常的吃驚,這怎麼可能呀?!

我也在網上查找過,中國的醫生一般是要求48小時後才下床活動。

要知道病人還插著導尿管,並且還在輸液呢!

但我完全看不到我姐有啥痛苦的樣子。

病人腰部的一根彩色腰帶是為了防止跌倒而繫上的。

醫生的手始終不離,但絕不是攙扶,必須靠自己的活動來完成這100英尺的路程。

病房走廊一個來回,100英尺,我姐一口氣完成了。


病人所有的活動,都不允許家屬插手,全部由各種職能的護士來完成的,包括上廁所、洗澡等。

護士的 職能分工很嚴格,可以靠服裝來加以區別。

下午4:30左右,主刀醫生 Cox 來看望病人了。

Cox醫生這樣的手術他做過了幾千例了,就今天,這樣的膝關節置換手術就做了三個。

我雖然啥也聽不懂,但能感覺到醫生的風趣和幽默,還有就是對職業的一種負責精神。


這是護士辦公室,空蕩蕩的,所有的護士都在病房裡工作。


病房門口的消毒酒精罐,是自動感應噴出的,要求工作人員進病房一次、出病房一次。

我姐告訴我,醫院的護士曾說過:「病人如果有任何痛苦,都是我們做護士的失責。」


會要求病人自己起來漱洗,但有專門的護士在邊上看著,那根彩色的腰帶也是必須的。


「噓」,病房走廊牆上貼的保持安靜的標貼非常生動,我不懂英文也能看懂!

這比中國醫院牆上到處貼的一個生硬的大大的「靜」字,要更顯得人性化!

因為我姐沒有任何痛苦,也不需要我們家屬插手做任何事,在這裡也沒有看到一個家屬陪夜,所以,手術當天傍晚,我們就早早的回家了。

第二天,4月4日,因為昨天幾乎是半夜就起床,所以起床時已經快是中午了,但按我姐的說法是不需要去醫院的。

這是我姐的朋友來看望她送的卡片與鮮花。

正好一位美麗的女士——社會工作者,在與病人交談,了解術後病人的情況,有沒有啥痛苦和需要幫助的地方。

Social worker,英文翻譯為社會工作者,是醫院專門配備的工作人員,用來做病人的「思想工作」的,不知道是不是類似我們所說的「售後服務」。


因為不用導尿管了,需要上廁所時,只要按鈴,就會有專門的粉色衣的護士來幫忙,實在是不需要我們家屬做什麼。

按照常規,是明天出院。所以,午飯前,我們倆就離開醫院,逛街去了。

正當我們在超市裡選購食品時,姐打來了電話,要我們駕車前來接她出院。

出院是因為她下午完成了200英尺行走和自己上下樓梯的訓練,醫生覺得可以出院了!

屈指一算,現在是4月4日下午4:00,離手術完畢大概只有30小時左右。

天呀!這簡直像個奇蹟呀。

這手術在國內做的話,且不說痛苦,就30小時可能才剛剛下地吧!

因為匆忙,忘了拍照片了,直到穿綠衣服的護士用輪椅車把病人送到醫院大門口,我把車停在過道處時,才想起拍個照。


醫院有規定,病人在院期間是不可以單獨行動的,哪怕你出院手續已經辦好了,所以一定要由護士把病人送上車為止。

「Thank!(謝謝)」!我對護士說。

"You are welcome!(不用謝)"!

謝謝,的確是我的真心話!謝謝醫生!謝謝護士!

這是醫院出口拐角處的一棵粉色的櫻花樹,開的如此鮮艷、完美,似乎寓意著這美好的一切都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了。


回到家了,家門口的紫玉蘭開的正旺,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分外的美麗。

望著屋後一片夕陽斜照的松樹林,我陷入了深思,想對看完這些的朋友或者關心我姐的親朋好友再說幾句我這幾天的感受:

手術前我是非常耽心的,但見證了手術過程後,我甚至覺得這樣的住院手術似乎是一種「享受」。也怪不得有位膝關節不好的朋友告訴我,想飛這兒來治療了。

我愛我的國家,我非常希望祖國能真正強大起來,讓全體中國人"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我們許多方面和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絕不像一些不負責任的所謂專家學者和某些媒體吹噓的那樣,已經沒有差距甚至超過了。

一個國家的科技、文化,包括醫療、教育水平,不是靠叫口號或者吹噓世界第一而能強大起來的,是要靠一步一步的踏踏實實的努力而逐漸積累的。


最後,我還想告訴各位關心我姐的親朋好友們,就在我寫這些的這幾天里,我老姐已經完全能依靠拐杖和扶手,自如的上下樓梯了。

甚至4月6日,還「強迫」我們離開她,我們也「殘忍」的把她一個人留在家,趁著天氣好,去華盛頓看一年一度的櫻花。

最後還加一句:許多朋友都來問到費用問題。不好意思,絕大部分的美國人都有醫療保險,費用是由醫院直接和保險公司結賬,當然賬單是會寄來讓病人過目確認的,所以具體花費了多少費用,賬單會在一個月後寄來。

隨後,我姐特意去醫院管理部門了解,因為美國和中國不同,手術,住院,複診,復健,分成四個部門分別收費服務,仔細算要等賬單,估算一下,根據各人的情況,住院、復健會有所差別,但總費用應該不會超過1萬美金。

回顧這次在美國照顧姐姐手術的經歷,我覺得人性化是中國醫院和美國醫院的一個最大的對比和區別。


中國病人太多,醫務工作者非常辛苦,這些都是事實,但需要在一些細節上下功夫,真心希望我們的醫院和醫務工作者能向美國的同行學習一點,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本號由近百位醫院管理專家及十幾位醫療觀察者發起,陸續推出思考醫療市場的原創稿子,兼做新聞。不少文章被轉,凡是署名譚梅的稿子都是由本號顧問團所寫,請按格式署名來源,格式為:醫院院長微信公眾號(yiyuanyuanzhang),譚梅,譚梅不是一個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院院長 的精彩文章:

呼籲:清明節,給倒在工作崗位的醫務人員上一炷香!
中醫專家明星不應該為虛假廣告背書

TAG:醫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