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以「七化」思路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以「七化」思路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促進農業轉向高質量發展,本質是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全面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以更好滿足日益豐富與優質多元的農產品需求。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應抓住以下「七化」,實現農業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深刻轉變。

以「七化」思路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王忠海

當前,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的主攻方向。然而,實現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仍然面臨一些突出問題,需要通過轉變發展思路、創新工作措施來加以破解。

農業轉向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是如何處理好數量增長與質量提升的關係。產品供給從少到多、從質量較低到質量較高需要一個發展過程,而追求質量提升也往往要以犧牲一定的數量作為代價。多次農業結構調整的經驗表明,處理好農產品數量增長與質量提升的關係絕非易事,我國是一個擁有十多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提升農產品質量的前提是確保數量安全,這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大國農業之難。

二是如何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由粗放轉向集約。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設施條件落後,農業生產在很多地方仍未擺脫依靠化肥、農藥和大水漫灌來提高產量的粗放生產方式。耕地重用輕養,投入品過量使用,不僅影響產量,也直接威脅到質量安全。此外,新型經營主體發育不足、規模化程度不高、運行機制不規範、現代經營人才嚴重匱乏等問題日益凸顯,農業經營方式從粗放轉向集約的要求十分迫切。

三是如何打贏面源污染攻堅戰。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農業發展要受到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限制,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應首先處理好資源環境硬約束的問題。當前,農業種養脫節的現狀難以在短時間內扭轉,秸稈綜合利用率不高、產品開發與價值挖掘不夠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任務仍很艱巨;殘留農膜回收機制還不夠完善,土壤重金屬等污染治理受到資金、技術等多方面制約,持續推進治理的難度不小。農業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存在的這些突出問題,不僅影響產量,更制約著農產品質量提升。

四是如何提升農業現代科技與物質裝備支撐能力。經過長期努力,我國農業科技水平顯著提升,農機等物質裝備能力顯著增強。但與發達國家相比、與農業轉型升級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農業科研投入總體不足、成果轉化率低等問題還沒有根本改觀;受資源和市場條件限制,農機化在重要作物和關鍵環節上的推廣應用仍面臨現實困難。

五是如何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我國有2億多農戶從事農產品生產,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還有40多萬家食品生產企業、300多萬個食品經營主體,以及難以計數的小作坊、小攤販。這樣的生產經營方式與組織形態,對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構成重大制約,再加上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起步晚,監管能力還不能很好適應發展需要,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始終面臨較大壓力。

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基本思路

促進農業轉向高質量發展,本質是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全面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以更好滿足日益豐富與優質多元的農產品需求。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應抓住以下「七化」,實現農業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深刻轉變。

一是市場化理念。促進我國農業轉向高質量發展,首當其衝的是轉變觀念。要牢固樹立市場化理念,發揮市場配置農業資源要素的決定性作用,將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引入市場化軌道,讓富有創新精神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不斷開拓農業產業發展的新業態、新空間,在滿足市場需求的過程中實現生產者與消費者「雙贏」。

二是產業化思維。農業產業化的核心,是要通過產業鏈條延伸,內化市場風險、深化分工合作、拓展增值空間。其關鍵在於構建各類主體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在專業化分工與合作原則下形成多贏的利益格局,凝聚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從而實現農業綜合實力與市場競爭力的整體提升。

三是集約化投入。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核心是促進農業資源要素的集聚和優化配置。土地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服務密集和勞動密集以及各種要素密集的優化組合,都是農業投入集約化的表現形式。這些形式是相互關聯、彼此兼容的關係,不存在孰優孰劣、誰長誰短之分,關鍵是看哪種形式更符合實際和更有效率。

四是標準化生產。這是將工業發展的理念運用到農業中來。有了標準,才有可能批量生產、統一品種品質、嚴格操作規程、形成模式品牌。儘管農業受自然環境影響大、受動植物生長規律限制多,但農業的理念創新與科技進步,正在為提升農業標準化水平開拓廣闊空間。

五是模式化管理。探索和創新好的生產經營模式,是延續企業生命的有效途徑。創業難而守業更難,關鍵要在管理模式上下功夫。好的模式就是企業的生命力,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和產品提質增效同樣需要在模式化管理上付出不懈努力。

六是品牌化營銷。品牌是產品質量與生產者信譽的體現,是觀察產品是否符合市場需求以及如何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重要風向標。提高農產品質量、優化農業供給結構,必須把農業品牌建設擺在更加優先的位置。創品牌必須要有過硬的產品質量和良好的信譽做保證,守品牌更要有久久為功的耐心與毅力,要有「打造百年老店」的意識與自覺,持續強化生產經營主體的自我約束和外部約束。

七是信息化翅膀。信息化正在給農業插上飛翔的翅膀。近年來,以農產品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互聯網+」農業蓬勃發展,藉助互聯網這個平台,可以有效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可視、可監控、可追溯,實現農產品生產、儲運、加工等環節的標準化,可以辦成許多過去辦不了和辦不好的事情,對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對策建議

一是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確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降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解決好十多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要守牢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降低這條底線,保持糧食生產的基本穩定。

二是加大農業資源保護力度,拓展開發農業多重功能。切實轉變農業資源利用方式,用好輪作休耕、種養結合等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措施。拓展農業的多重功能,為開發新產品新價值、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提供廣闊空間,從根本上擺脫過去「守著金山銀山要飯吃」的尷尬局面,讓農民群眾嘗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正甜頭,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

三是優化農業產品產業結構,做好農業提質增效基礎工作。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農業結構調整,將改革的思維、舉措和辦法貫穿農業結構調整全過程。產品結構調整要突出一個「優」字,推進標準化生產、模式化管理與品牌化營銷,嚴把產品質量關;產業結構調整要突出一個「新」字,瞄準市場需求開發新產品、培植新產業,全面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四是強化農業科技裝備支撐,助推農業供給質量全面提升。調整農業科研和推廣方向,扭轉片面追求高產的目標導向,加快培育優質專用、營養健康的新品種,開發綠色高效種養技術,推進農機農藝深度結合。鼓勵面向農業全產業鏈的科技研發與推廣,助推農業生產流通及儲運加工等各環節的節本降耗、提質增效。完善包括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在內的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讓農業科技人員從成果轉化應用中得到合理回報。

五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探索多種形式農業規模經營。當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都處在成長關鍵期,亟待政策引導扶持。要推動落實《關於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確保政策落實過程中不打折扣、不走樣變形。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必須堅持市場導向、運用市場辦法,引導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多元融合發展、多路徑提升規模經營水平、多模式完善利益聯結與共享機制、多形式提高發展質量,激活與激發生產經營主體的企業家精神與創造力。

六是大力推動種養結合,促進農業資源要素循環利用。加強關鍵技術、裝備和產業體系的銜接配套,總結和推廣一批成熟的種養結合有效模式。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推動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積極發展形成種養結合的生產格局。

七是紮實推進農業品牌建設,顯著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水平。加快制定和完善一批農產品質量標準,建立健全農產品品牌發展激勵機制。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加強品牌質量管控,強化執法監管,為品牌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徽省農業委員會 的精彩文章:

履職盡責 促進鄉村振興

TAG:安徽省農業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