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楷書學起」——學習書法第一大誤區

「從楷書學起」——學習書法第一大誤區

作為一個悠久而幸運的民族,我們漢民族有幸使用並欣賞「書法」這種獨特的字體藝術。

甲骨文、金文、大小篆、秦漢隸、魏碑、楷、行、草,承載漢字的不同字體衍生蛻變,綿延流傳。

早年間,夏商時期,以甲骨文、金文為主要形式的文字,還只是少部分貴族進行祭祀、占卜、封賞等的專用符號。及至周秦年間,文字開始了逐漸普適化的衍變。

小篆《嶧山碑》,李斯,秦

這一時期,在官方,曾經被荊軻逼的繞柱而走的秦始皇,統一文字。官方行小篆。而在民間,也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隸書字體系統。相對筆畫曲折繁複的篆書,隸書已經更易於書寫和識別,這對於普及文化知識,是形式和效率的雙重優化。

隸書《曹全碑》,東漢

從隸書開始,字體的結構和筆畫之美受到重視。也正因如此,以隸書為基礎,產生了之後的所有漢字字體,大致分類一下,也就是我們眾所周知的——楷、行、草。

直接的傳承,隸書演變出了楷書和章草。而楷書在之後的流傳之中也分為魏楷和唐楷兩大階段。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楷書又衍生出了行書,通俗來說,寫的比較「慢」,比較「整齊」的可稱為行楷,寫的「快」一些、連筆多一些的可稱為行草。而後來唐朝時,懷素、張旭等大家將草書發揚光大,形成狂草,漢字字體的基本形式演變完成。

楷書《宣示表》,鍾繇,三國-魏

漢民族是一個喜好規整、秩序、端莊的民族,從後來對字體的推崇程度即可見一斑。洋洋洒洒諸多文字,在數尺長卷上整齊排列,字字鮮明,筆筆端莊,不但高大上,還容易看懂。這敢情好啊,這字體得得著……楷書就是這樣成為了古代中國數千年應用的公文字體。

得益於其章法嚴謹,筆畫清晰,加上社會的廣泛應用,形成了直至今日,學漢字都要先從楷書字體入手。然而,在如今書法的實用性逐漸減退而藝術性不斷增強的時代背景中,單單將楷書作為涉足書法藝術這一門類的「基礎」,大失偏頗、

行書《祭侄文稿》,顏真卿,唐

首先從實用性來說,隸書與楷書不相上下。有漢四百年,官方通行字體一直是隸書。而縱觀國外文字,泰米爾語、緬甸語、亞美尼亞語的文字,書寫起來顯得十分複雜,卻依舊通行至今,何解?時機與共識也。

古人認為楷書字形規整,易識易寫,加上書法家的喜愛,和民間附庸風雅的風氣的推動,方才似的楷書通用至今。以上都是在古人「需要以文字交流而選擇用的最多的字體來書寫」的條件下形成的情況。而如今,我們在日常應用中以楷書入了門,學習了漢字眾多表現形式中的其中一種,並不代表著在日常應用之外的其他情況下——比如學習書法的情況下——依舊或者只能始終或者繼續拘泥於楷書的形式當中。

行書《快雪時晴帖》,王羲之,東晉

許多人的一大誤區在於,「楷書是其他字體的基礎,學好楷書學其他的就快了!」大錯而特錯。前文中也已經簡要追溯了漢字各種字體的產生脈絡,在漢字的進化史中,楷書位於末端。

從筆畫結構來講,楷書和其他字體也有明顯的區別。比如楷書有勾劃而隸書沒有,草書有連綿而楷書沒有。隸書基本都以藏鋒起筆,而楷書起筆則更多變。篆書有篆籀之意,楷書則是筆畫粗細之分。每一種字體,每一位書法名家寫的這種字體,結構章法,用筆習慣,各不相同。臨習幾十年的顏體想去轉換到趙體,同時轉換的還有筆法和心態。寫慣了楷書再去「跨界」玩玩隸書或篆書,發現又是一片新的天地。

狂草《步虛詞》,張旭,唐

不同字體相通而絕不相同,組織結構、筆畫書寫都有自己的體系。無論楷書寫了多長時間,轉換到別的字體,仍然需要謙虛的重新適應另一種字體的新一套的章法,而非「我楷書寫的吊炸天了,寫個別的不在話下,寫兩天的作品放到蘇富比都能拍個七八百萬」。有此類想法,或者灌輸給別人此類想法,主觀也,膚淺也,人云亦云也。

章草《平復帖》,陸機,西晉

世事循環,時也,運也。事物發展必有主流,楷書有幸成為了當今主流。主流之位尚有變化,衍生支流甚至不盡同向。無支流何以凸顯主流?無綠葉何以映襯紅花?以偏概全、排斥異己的唯主流論調,書法界不應有,社會中不應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字有文章 的精彩文章:

TAG:字有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