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被封千年敦煌遺書之謎?這種說法竟和安史之亂有關
自古以來,敦煌就是個受人矚目的地方。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曾經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它有著燦爛的文明,莫高窟可謂是佛教藝術的頂峰之作。
20世紀初,敦煌再次成為世界的焦點。當時,一名姓王的道士在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裡面竟然有幾萬卷珍貴文書。這些珍貴的文獻,不論是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史還是研究世界文明史,都有著不可估計的巨大作用。
這個消息一出,敦煌學立刻變得炙手可熱。這些文書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從宗教典籍、世俗文獻到儒家經典,包羅萬象。許多文書基至是用二些已經不再使用的文字寫成的。那麼,人們不禁想問,數量如此驚人的文書為何被封存在藏經洞中?這當然跟普通的收藏不同,一是數量實在太大,簡直驚人;二是藏經洞十分隱蔽,顯然是人們有意為之。
對於敦煌遺書被封存之謎,學術界有五種說法:"避難說"、"廢棄說"、"廢佛說"、圖書館說"以及"供養說"。這幾種說法中,最流行的是"廢棄說"與"避難說"。
"廢棄說"的代表人物是斯坦因。他是第一個來到敦煌掠取文物的外國人。他對這些文書進行研究後發現,它們大部分是宗教用品。古人認為宗教用品是神聖的,即使廢棄不用了,也不可以隨便丟掉,而是要找一個地方妥善地安置好,來表示對佛祖的尊敬。
主張「避難說"的代表人物是法國漢學家伯希和。他認為,敦煌地區戰亂頻發,唐代"安史之亂"期間,本來駐紮在敦煌的軍隊被調入內地平定叛亂,青藏高原一帶的吐蕃趁機佔領了敦煌,直到唐宣宗時,敦煌一帶的人民自發舉行了起義,才趕走了吐蕃。此後沒多久,敦煌又被沙州回鶻佔領。1036年,党項攻下敦煌,趕走沙州回鶻,隨後又被捲土重來的沙州回鶻趕走。
這段歷史時期內,敦煌總是處於戰亂中,當地的僧人們為了避免戰亂破壞典籍,就修建了一個隱蔽的藏經洞,把珍貴的文書封存起來。雖然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都沒有確切的證據來證明,因此被封存的敦煌遺書之謎尚未解開。
※唐朝宦官是怎麼一步步變得權利大到可以廢立皇帝的?
※為什麼說段秀實可收可畏呢,他又對誰嚴厲批評,使他很羞愧呢?
TAG: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