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稱謂趣談
之前看很多言情小說,男主男配們都愛叫女主丫頭,以示特別或者寵溺。後來才知道丫頭在唐代是丫鬟的意思,對大家閨秀的女子不能這麼叫。明代及以後的小說里也有紈絝子弟調戲年輕女子的情節,通常叫人家「小娘子」。因而我之前一直以為「小娘子」這個詞就是輕佻的撩撥之語,後來才知道唐代人稱年輕女子為「小娘子」或是「娘子」,就是姑娘的意思,不帶任何挑逗意味。我們很喜歡看一些年代劇,那裡的富二代官二代通常被稱為少爺,古裝劇里這些人則被稱為公子,女主角叫一聲糯糯的「公子」就把古裝劇的氣氛烘托得唯美古典。那在唐代,如何稱呼年輕男子呢?叫「排行+郎」或者「郎君」,是不是想起了《碧血劍》裡面的金蛇郎君,哈哈,稱謂變化之大可見一斑。
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間又如何稱呼呢?
如果你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叫自己的媽媽「阿娘」或者「娘娘」,如果成年了或是顯得莊重,就叫「母親」或者「大人」,大人在唐朝不是叫父母官的稱謂,只用來叫父母或者直系的血親尊長;你叫自己的爸爸為「阿耶」或者「耶耶」,嚴肅場合就叫「父親」或者「大人」。父母合起來叫就是「耶娘」。叫爸爸的另外一個不尋常的叫法是「哥哥」,哥哥在唐代既可以指兄長,也可以指父親。叫自己的哥哥就叫「阿兄」或者「排行+兄」。叫爺爺奶奶就是「阿翁」和「阿婆」。
如果你是王爺或者公主,叫媽媽就得叫「皇后」、「皇后殿下」,叫爸爸就是「聖人」、「主上」、「大家」、「陛下」等。在唐代沒有「母后」,也沒有「皇上」這樣的稱謂。
那王爺或者公主又如何被下人稱呼呢?太子就叫「太子殿下」、只是王子的就叫「大(dai)王」,不用加「殿下」二字。公主就叫「公主」或者「貴主」,與後來沒什麼區別。我們所熟知的太監被稱為「宦官」、「宦者」或者「給使」,宮女被稱為「宮人」、「宮婢」或者「侍女」。一般的下人直接叫他/她名字即可,沒有「奴才」這樣的稱呼,下人則自稱「賤奴」或者「婢子」。
我們自稱一般就是「我」,方言有「俺」,在唐代對皇帝自稱「臣」,對父母自稱「兒」,比較普遍的是用自己的名自稱,比如王維用自己的名回話「維在此謝過。」男性謙虛一點就自稱「仆」、「愚」、「鄙人」和「下走」,比較通用的就是自稱「某」。女性謙虛一點就自稱「婢」、「妾」,比較通用的就是自稱「兒」。另外一個男女通用的自稱是「奴」,宋以後成了專屬於女性的自稱。皇帝、太子、諸王可以稱自己為「朕」、「寡人」、「孤」等,有時也自稱「我」或「吾」,甚至是「奴」。
出門在外,當面可稱男子「君」「卿」「公」或者「足下」,關係夠熟了就叫「姓+排行」。所以我們在唐詩的詩名中會看到《送元二使安西》、《別董大》之類。
對於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直接用姓加官爵或者官名別稱來招呼,如王右丞、趙尚書、崔主簿,或者李明府、張閣老,簡單一點的話就叫王公李公也行。另外稱字型大小、稱地望也可,柳宗元不就被人稱作柳河東么。
仔細研究起來,唐代稱謂也夠複雜的,不過我覺得就像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一樣,唐人習慣了各種稱謂,說起來肯定極為順口,我們對於現在的各種稱謂也覺得平實自然,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地方。
TAG:珞妍說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