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治恐懼的靈丹妙藥
佛教啟示之療愈:擁抱而非拒絕疾病
Buddhist-inspired healing: Embracing--rather than denying--illness
我們安住於當下是對治恐懼的靈丹妙藥
Grounding ourselves in the present moment is a great antidote to fear.
作者:梅瑞迪斯?雷斯尼克
Meredith Resnick L.C.S.W
作者介紹:
梅瑞迪斯?雷斯尼克,臨床治療社會工作者,在直接醫療中心工作了二十多年。她擅長使複雜問題易於入手,將右腦的創造力帶入左腦,等諸如此類令人困惑的概念之中。目的是:建立人類及其行為模式之間、宇宙和個體之間、心靈和頭腦之間的連接。
閱讀她在《新聞周刊》《新娘》《美國醫學會雜誌》《安寧護理日報網》《橘郡紀事報》《洛杉磯時報》及其他媒體上的文章可知,她是「從自我沉迷中解脫」系列叢書的創建者,以及《自戀:走出自我》《不再做自戀者:30天尋回真我》和《當你的父母是個自戀者》的作者。
面對疾病,我們不會堅持「屈服」的主張。相反,我們使用的辭彙更多的是表達戰勝的鬥志:發起進攻、打敗它,對抗這些癥狀、在關口處將它們攔截扭轉。這些都沒有錯……除非這麼做之後,讓你感覺更糟糕了。當這些情況發生時,我們反而感到力量退失了,前進的意志消解了,這之後又會怎樣呢?
托尼?伯恩哈德的《佛法啟示之為何會生病:給慢性病患及其照顧者的指導》一書,是在開導我們溫和地放下恐懼與鬥爭,親近真實的生活。本書基於佛教原理。托尼切實地將基於佛教原理的方法,運用到她自己的消磨精力的慢性疾病療愈上。她為疾病和身心健康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暗示兩者不需互相獨立且排斥。直到她因病不得已而退休,長期堅持佛法實踐的托尼?伯恩哈德,在加利福尼亞當了二十二年的大學法律教授,期間六年擔任教導主任。
「
托尼?伯恩哈德提到,「如果你剛接觸佛教,或者剛剛接觸「放下」的觀念,那麼就給自己內心一個機會,讓這些詞語滲入你的意識。了解『為何會生病』並非變得消極或對什麼都無所謂,而是接受你當下的健康狀況,並基於此去學習如何儘可能地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靈。」為進一步解釋,托尼回答了以下一些問題。
」
問 / 答
梅瑞迪斯:人們對於「了解為何會生病」誤解最深的是什麼?為何這是一個重要到應當去「學習」的課題呢?
托尼:大多數人會誤解,「了解為何會生病」就是為了不再激進地對抗我們的健康問題。這種普遍心態只會在我們身體的痛苦之上,再妄加精神上的痛苦。
慢性病患者又或者殘疾人不得不做出許多困難的選擇(比如我不得不放棄鍾愛二十年的事業)。一些人誤會我們是放棄了,事實上,我們只是承認了生活中的現實而已。放棄無休止地與我們治療上的難題做鬥爭,這就是治癒過程的開端——心意識中的療愈過程。
許多人因自己的健康問題而自責,彷彿這是由於自身原因的個人失敗。我也曾經這樣度過好多年。然後我就開始學習並了解為何會生病,也就是儘管身體不便,但依然能夠優雅並有意義地生活的竅門。如果沒有這些方法,我們很可能活在痛苦中,詛咒著自己的命運,而這隻會讓我們的整體健康惡化。通過練習可以了解到,儘管我們的身體可能是病了或殘疾了,但我們的內心可以是平靜的。
梅瑞迪斯:擁抱疾病——而非拒絕疾病——是如何通向解脫的?但之後會不會又被癥狀所主導呢?
托尼: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各自的五味雜陳。對於某些人來說,痛苦可能包括工作或關係上的緊張。對另一些人來說,痛苦可以是疾病或一些其他類型的身體不便帶來的。對於我們這些面對意外病痛挑戰的人來說,拒絕接受我們的生活已經然發生了如此改變,就像拿頭撞牆一樣,只會增加我們的痛苦。
我們擁有各自被賦予的生活。我們多半無法掌控自己身體會發生什麼。身體會受傷、生病和變老。否認這些生命事實,只會在疾病困擾下平添精神的痛苦。我並非因為放棄改善或好轉的希望才欣然接受了疾病。我當然一直抱著希望,並且一直留意新療法的動態。我接受自身疾病的方式,是通過「從我當下的狀態開始」,也就是接受我生病的身體。我目前的生活現實就是,一直處於類似流感癥狀的狀態中。當我開始將它作為生活基點時,我就能夠環顧四周,在疾病施加於我的限制條件內,留心生命還可以迸發出怎樣的力量。這對於我來說是一個解脫的時刻。在病床上能做的事情簡直太令人吃驚了——在網上與人交流,手工藝術鉤編,甚至還能寫一本書!
梅瑞迪斯:當似乎所有的事情都不再正常運轉或當人們感覺自己的狀態正在倒退時,您可否提供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清單,列出什麼是他們可以「做」的?
托尼:當人們感到束手無策時,通常是因為自身癥狀的無情折磨(疼痛、幾乎摧毀人意志的疲勞和認知困難等)。感覺就像是我們的生活,甚至我們自身,都全然變成了令人痛苦的癥狀。出現這種情況時,第一步就是去承認你此刻感受到的任何一種情緒——憤怒、沮喪和恐懼。如果你拒絕承認它們的存在,只會加強它們對你的糾纏。你甚至可以試著對這些痛苦的情緒敞開心扉,因為它們都是人類經歷的一部分。
第二步,要認識到就算你的身體和情緒都在經受痛苦,改變卻是普遍的法則。萬事萬物都在流變之中。你的癥狀會改變。你的心情和情緒也會改變。它們就像天氣一樣多變。你現在所感受到的不太可能和你明天將會感受到的一樣,甚至一小時之內就會發生變化。這一認知將會使你放鬆一點,並給予你呼吸的空間,因為你已經打破了以為這些痛苦的癥狀和情緒都是一成不變的、堅實牢固的真實存在的觀念。
接著,最後,開始培養更多和善、舒緩的情緒,比如慈愛、同情和坦然。通過練習,你痛苦的情緒將被升騰的美好所轉變。
對我們的身體發起同情,也許是我們可以為自己做的最善之事。選擇能讓你產生共鳴的一句話,並默默地重複之。我經常這樣說:「親愛的身體,你這麼努力地運作,來支持我。」你也可以說:「我整天都處於痛苦中,太艱難了。」當我重複所選擇的話語時,會常常用一隻手安慰另一隻胳膊。這一簡單的肢體動作從來都可以撫慰自己,並讓我回歸接受慈悲恩典的道路——這是只意外被恩賜的「手」。
梅瑞迪斯:當你感到恐懼時會對自己說什麼?你是如何從畏懼轉入平和狀態的呢?
托尼:當我感到恐懼時,我告訴自己每個人偶爾都會感到害怕,這沒什麼。這其實是活著的一部分。當我們杜撰有關未來充滿壓力的故事,並且說服自己這些故事的真實性不容置疑時,就產生了恐懼。比如:「這種痛苦永遠都不會消失」、「沒有人願意花時間陪我」、「我永遠都不再會感到快樂」。
自從認識到每個人都被自己所捏造的、被恐懼填滿的人生故事所惑亂,我就開始質疑這些想法的合理性,藉此走出恐懼,回歸平靜。有許多有效的練習可以做到這一點。例如,禪宗里有這樣一句話:「保持一顆自知無知的心。」我確知沒有人願意花時間陪我嗎?乍一看似乎是真的。但是我絕對確信嗎?不!我確知我永遠也不再會感到快樂了嗎?不!又或者,這個痛苦永遠都不會消失了嗎?不!這裡教導我們的是,雖然我們不能控制這些想法湧入腦海,但是我們可以學著控制自身的反應,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學習質疑其真實性。
另一個讓我從恐懼走向平靜的方法就是訓練自己安住於當下。做這個練習需要一些技巧,在此我提出兩個。第一個是,當我陷入反覆的令人心生恐懼的想法中時,我經常溫和而堅定地說「停下」,然後當即把我的注意力轉移到當下的一些感知中。它可以是一種視覺、一種聽覺、一種嗅覺,或一種觸覺(比如躺在床上時身體的感受)。我立刻就能感到恐懼被釋放了。當我們將注意力集中於當下,恐懼就根本不存在了,因為恐懼存在於我們告訴自己的關於未來的故事裡。
第二種讓自己「活在當下」的方法,就只是單純地描述現在正發生在我身上的事。這是我從著名的拜倫?凱蒂那裡學到的。我問自己:「此刻,我能確切地知道些什麼?」答案可能是:「一位女士正躺在床上休息。」所以我僅僅只是描述此刻我的身體正在做什麼,而不去想充滿恐懼的故事情節。它恰好化解了那些充滿壓力的想法所帶來的強烈衝擊。
安住於當下是對治恐懼的靈丹妙藥。
最後,隨著恐懼的消退,我會通過重複諸如「願我舒適、願我滿足、願我平和」之類的話語,將慈愛與同情注入自身,以安撫我的身體和心靈,繼續讓自己歸於平靜。
我知道恐懼還會捲土重來。正如我所說,我無法控制這些想法湧入我的腦海。但我知道當它回來時要採取哪些具體措施,這樣我就可以在它還未進門之時立刻反應過來!
梅瑞迪斯:當我們對醫生、醫院或者其他的專業醫療服務方感到憤怒時,據您了解,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照顧好呢?您能帶我們梳理一下心路歷程嗎?
托尼:首先,我會停下思緒,以防被一個或許根本無法反映實際的虛晃故事所迷惑而讓情緒變得更糟。為此,我學會了在自己對他人做出假設之前總是先問自己:「我確定嗎?」因此我會問:「我確定這個醫生不想醫治自己了嗎?」也許是因為她今天看的病人實在太多了。
其次,我會培養自己「泰然自若」的能力,據字典的意思是「即使是在惡劣的情況下,也能保持心靈上的平靜與沉著的脾性。」事實上,這意味著有時我們周圍的世界如我們所願,也有時不如我們所願。我們的一時惱怒,只會徒增我們的痛苦。所謂坦然,其實就是接受生命所賦予我們的,而無須責備任何事、任何人。然後,從平靜的心態出發,我可以採取有章可循的、具體的措施來改善我所受的治療。這也許意味著另請一位醫生,或者聯絡沒能為我提供良好服務的醫院或醫療機構的病人陪護。
文章來源: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more-caregiving/201011/buddhist-inspired-healing-embracing-rather-denying-illness
原文發布日期:2010年11月25日
智悲翻譯中心
譯竟於2018年2月13日
翻譯:永丹卓嘎
一校:任瑩丹
二校:如圓、圓烽
終審:晉美班瑪
TAG:索達吉堪布教言彙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