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64歲大叔堅持古法制琴40年,一把售價幾十萬,修復古琴從不收錢

64歲大叔堅持古法制琴40年,一把售價幾十萬,修復古琴從不收錢

古琴,又稱瑤琴、絲桐,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已有3000多年歷史了。

蘇州64歲的裴金寶,與琴為伴近40年,無論是彈琴、斫琴還是修琴都頗有建樹。

吳門琴派古琴大家

古人斷木為琴,故制琴又叫斫琴,裴金寶40年來始終採用傳統的斫琴手法。

一張古琴,需經歷選材、修形,槽腹、合板、灰胎、髹漆、上弦七大工序。完整的「板弦合體」,需經歷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沉澱1—2年的時間。

斫琴是手工活,沒有標準化的工業流程,如何使琴體、絲弦之間形成良好的共振,依靠的都是斫琴師的個人經驗。

琴靠共鳴腔發生,如果挖的不夠,琴是死的。琴的大小寬窄都與槽腹有莫大的關係。

好木難尋,裴金寶形容是一個淘寶的過程。他經常到市場中轉幾個下午,都找不到心目中理想的材料。

制琴用料,除了選擇限定的樹種之外,木材的出產年代和紋理輕重才是關鍵。

老琴難得,能夠留存到現在的數量非常有限,就連故宮館藏也不過40餘張。但由於古琴在世久遠,人為和自然的損壞,不少老琴殘缺不全、少有完整。

裴金寶修復古琴講究「以古修古」 ,既要保持原來的面貌,又要保持它原來的聲音,修復完成後100年內不能再壞。修一張古琴少則兩三月,多則一年時間,而裴金寶修復古琴從來都是免費的。

很多人不理解,如此費時費力為了什麼,裴金寶說,「修琴過程中,看得多了,比幾個錢收穫還要大。每一張琴都是我的老師。」

如今,幾乎每天都有來自國內外的上門學琴者,裴金寶也將自己「修鍊」古琴的所得傾囊相授。

古琴身長不過數尺,卻涵養天地,弦不過數根,卻演繹乾坤。與琴相伴半生,裴金寶做到了人琴合一的境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明互鑒 的精彩文章:

三山五嶽渺何許?雲煙汗漫空竛竮——關於五嶽你知道多少?
51歲大爺下針300萬次扎出美幻燈彩,20天出一個活兒,一個賣10萬

TAG:文明互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