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敵對共生丨夫妻關係中強烈的愛與恨

敵對共生丨夫妻關係中強烈的愛與恨



作者:黃維仁


文章轉自黃維仁新浪博客



糾纏的「共生」狀態


每樁婚姻中,多少都會看到一點「敵對共生」的影子。由於這種情形相當普遍、殺傷力極強,今天我們就來詳細分析一下這種狀況。


 


我們常見夫妻倆在工作場合各自與人相處都沒有問題,但在婚姻關係中,問題就層出不窮。


 


為什麼分開時一切正常,在親密關係中卻有強烈的愛與恨呢?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是可以理解的。原來雙方把過去在「原生家庭」中沒有解決的心理情結,帶入現在的婚姻關係中。

 


婚姻有如一幅圖畫,夫妻兩人躺在床上,床頭靠著牆,各人頭頂的牆上掛著自己父母的肖像,四位父母,都睜眼在看著這對夫妻。不管父母是否健在,他們不可避免地仍影響這樁婚姻。


 


處在「敵對共生」關係中的夫妻,往往很敏感。雙方劍拔弩張,任何小事都會引起強烈的衝突。他們經常唇槍舌箭、彼此傷害,天天活在痛苦的煎熬里,然而在心理上,卻又處在「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纏「共生」狀態,一方面叫苦連天、彼此怨恨,另一方面又離不開對方。


 

一般來說,「敵對共生」的夫妻有下列十點心理特徵。


 

1




彼此缺乏健康的心理界限


 


兩人的情緒感染力很強,一方不笑,另一方就情緒不好,覺得另一半在生自己的氣。在一起出入的場合,看音樂會時丈夫打瞌睡,或妻子在人前講錯話,對方都會覺得是奇恥大辱,痛恨配偶丟了自己的面子。


 

2




潛意識中,雙方都要求對方與自己完全一樣


 


要求對方與自己有一樣的感受、意見與想法,一樣的價值觀與做事方式。兩人的差異會使彼此覺得難以忍受,令他們的「自我感」與「共生感」受到威脅。

 


兩人一起看電影或聽演講, 若丈夫不喜歡妻子所喜歡的部分(反之亦然),就會因此發生強烈的爭執,甚至覺得對方是故意反對自己、傷害自己。


 

3




雙方都沒有安全感


 


愈是缺乏自信的人,愈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


 


在甜蜜的「共生期」,雙方都沉浸在美夢之中,為了要得到對方的愛,自己也願意先付出愛。一旦關係穩定,有「敵對共生」傾向的人,無法暫時放下自己的需要,先向對方付出愛,他們反而強求配偶要不斷地注意、讚美他,增加自己的自我價值感。


 


倘若得不到,就會以種種方式處罰、威脅配偶,挑起配偶的罪惡感。

 





4




雙方心理上皆有強烈的黑白二分法


 


由於各自尚未完成整合「好客體」和「壞客體」的心理任務,而進入「客體恆定」的階段,因而很容易將配偶或其他較親近的人過度理想化,一旦失望,會過分醜化對方,認為對方心懷惡意。         


 

5




「壞客體」投射          


 


在「二分法」的心理狀態之下,「敵對共生」的夫妻很容易把自己人格中所不能接受的「壞客體」部分,投射到對方身上。結果,他們

常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無法忍受的缺點。


 


例如,在成長過程中因為某些事沒做好,而又遭到批評、羞辱等慘痛經驗的人,可能因此埋下「懼怕自己無能」的心理情結。有懼怕無能心結的人,即使配偶很能幹,只要有一點的無能,都特別敏感。例如見到配偶打破碗,或切菜割了手,會因此大發雷霆。因為,

配偶的無能讓他想起自己人格中最不能面對的部分。


 


反之,人格愈成熟,

愈能接納、面對自己人格陰影的人,就愈能對自己的缺點負責

,故能繼續成長、改進。這樣的人,不需要遮蓋、壓抑自己不完美的部分,比較能真正地接納別人、愛別人。與這種能接納自己、人格成熟的人相處,令人覺得如沐春風。         


 


6




濫用「投射」與「個人化」等心理自衛機能          


 


母親離家出走時,他邊流淚,邊喊道:「媽,您別走呀!」直到父親把他拉住,不許他再追。個案在與配偶衝突時,不知不覺地回到兒時的心理狀態,

潛意識中誤把配偶當作過去拋棄自己的父母。


 


當配偶在此激烈的爭執中要離開時,無意中觸動了他們怕被拋棄的心理情結,引發了深藏在心中原始的、難以控制的情緒,導致激烈、難以理喻的行為。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受到一些心理傷害。因此,每個人在心理上都有特別脆弱的地方,心理學家把這些弱點稱為

「心理情結」或「心理按鈕」


 


每個人都有幾個不同強度、主要的「心理按鈕(或心理情結)」。例如有人平時好好的,一旦被冤枉,就情緒激動、不能自已。


 


有一個個案在「心理按鈕」被引發時,甚至渾身發抖、呼吸困難。另一個個案某人在家排行老二,從小是安靜的「乖乖」,因此被哥哥弟弟搶去許多好處。長大後他主要的「心理按鈕」就是恨別人不公平,占他便宜。


 


偏偏他的妻子就是一天到晚觸發他「心理按鈕」的人。因為她在成長的過程中,常被重男輕女的父親輕視,只有批評,沒有鼓勵。她的「心理按鈕」是長大後要找位白馬王子,天天注意、讚美她,說她能幹,滿足她當「天之驕女」的心理需要。


 


從心理學來說,如果她的丈夫真能如此滿足她,她便能漸漸得到醫治和有安全感,從而也能主動給予丈夫所需要的愛。


 


但正如大多數「敵對共生」的夫妻一樣,彼此都只想得到愛,卻缺乏主動去愛對方的能力。婚後,這位妻子撒嬌、耍賴,硬要把錯的說成對的,潛意識中要測驗丈夫是否把她當「天之驕女」,真的寵愛她、重視她。


 


可是,當她要求特殊待遇,卻又不能先滿足丈夫的需要時,無意之中觸發了丈夫痛恨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按鈕,同時,丈夫也觸發了她希望做「天之驕女」任性、被寵的心理情結。


 


「敵對共生」的夫妻經常情緒高漲、過度敏感。

於是你不笑便等於你恨我,一方嘴角輕輕一翹,另一方就認為你在嘲笑我、侮辱我,一方問「這件衣服在哪裡買的?」另一方會立即怒斥;「你才是一天到晚亂花錢!」一方只要眼珠向上一翻,或稍有不耐煩的神情,就可能觸發對方心中的「地雷」,引起一場大戰。在白熱化的衝突之中,這類夫妻在心理上可能退化到向對方吐口水、揪頭髮、丟東西、用鋒利的指甲抓對方,甚至拳打腳踢。


 


有一個個案,妻子在劇烈衝突中想離開現場,卻被丈夫猛力按在牆角,不許她離開,直到她雙手青腫暈倒。另一個個案,丈夫奪門而出,妻子卻緊追不捨,在他開車上路時,竟以身體擋在車前,非與他周旋到底。

 





7




心理按鈕


 


在心理退化狀態中,潛意識裡誤以為配偶是自己的父母或是主要的扶養者。


 


其實兩人會互相吸引、彼此相愛,並不是偶然的,正如中國古諺云:不是冤家不聚頭。


 


8




認為自己是無辜的一方、是婚姻關係中唯一的「受害者」


 


這樣的個案,臨床上幾乎都有公式可循:通常雙方都振振有詞,認為錯全在對方。「要不是他(她)如何不好,我的日子就會快樂多了。」


 


稍微成熟的一方會說:「我承認自己也有點錯,但都是他(她)引起的;我只有錯百分之一,但他(她)要負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責任。」然後,多半要治療者去改正對方。


9




缺乏「同理心」


 


缺乏「同理心」的夫妻,無法站在配偶的立場,正確地了解對方的感受。通常他們的認知過程有問題,容易曲解配偶的言行,只感受配偶如何傷害自己,卻沒意識到自己的刀子嘴和其他的言行也傷了對方的心。


 


當對方遭受攻擊,開始辯護時,這樣的反應往往又成為對方迫害自己的證據。


 


10




只有「你輸我贏」的觀念


 


在這類夫妻的心中,只有「你輸我贏」的觀念。所以他們在衝突中會拚命想要贏過對方。但是,他們無法理解,

如果夫妻中任何一方輸了,兩人就都輸了的道理。

 





變「敵對」為「連合」




心理學家指出,在成長過程中心理創傷越大的人,婚後進入「敵對共生」狀態的機率愈高。




 


「敵對共生」是心理上未能離開父母的典型現象。這些來自父母、原生家庭與成長經驗的「心理情結」,會影響他們完成「合」與「一」的心理任務。越能了解、面對自己殘存「心理情結」的人,便越能與配偶「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轉載請註明本文編輯整理:身心靈

(shenxinlingdao)

我們尊重原創。部分文章和圖片來於網路和網友推薦,如未署名,系檢索無法確定原作者,歡迎原作者聯繫我們。謝謝!



身心靈

微信號:

 

shenxinlingdao 

身心靈微信第一平台

★★★★★


每一個生命都將覺醒。


粉絲人數30萬,關注收看更多靈性文章!

回復:

占卜

,進入

在線靈性占卜

回復:

我的前世

,進入

在線前世分析

主編:

宣鑒

yifangxiaoshi

(長按可複製)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

身心靈

微信平台:



- 謝謝你,看到了最後 -



原來你還可以這樣活!
開發你的靈性潛能

TAG:身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