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網路輿論:媒體時代看得見的「民意人心」

網路輿論:媒體時代看得見的「民意人心」

輿論

輿論是社會的皮膚,是我們賴以感受外部世界的溫度計和風向標。正是藉助於各種各樣的輿論,我們才能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對所處社會環境的社會氣候,有所感知和判斷。

原文:《社會化媒體時代網路輿論需要把脈》

作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金兼斌

輿論與民意

從其本義言,輿論是存在於公眾內心的,所以輿論在中文裡對應的另外一個詞是民意。常言道,知人知面不知心,如何才能了解民意人心呢?最直接、古老的辦法,就是通過詢問民眾對特定問題的看法和意見、態度,去感受和把握那看不見、摸不著的民意人心。

在信息傳播技術比較落後的古代,只能通過各級官吏有重點、有選擇地了解和收集百姓意見,並由下而上逐級匯總上報來實現。此外,皇帝微服私訪或者欽差大臣到各處巡訪,有時也能把握到一些民間基層的真實情況和民眾對朝政的擁戴情況。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常常上頭一有風吹草動,下面的官吏就會聞風而動,作好相應接待和準備,所以,要獲得老百姓的真實想法和感受並不容易。

進入現代大眾媒介時代,隨著媒體的發達和電子通訊手段的出現和普及,一個專門用於監測社會民意的行業應運而生,這就是輿論調查行業。現代輿論調查行業的興起和統計學科的發展直接相關。藉助於科學的統計理論和方法,抽樣技術日益成熟,適合不同調查目的和不同議題、不同人群的抽樣方法日益豐富。特別是家用電話得到大規模普及後,基於電話號碼抽樣,對全國民眾和特定區域民眾進行高效的輿論調查遂成為可能。在這裡,對民眾進行概率抽樣——通常所謂的「隨機抽樣」——是樣本結果能夠被用來推及總體情況的基礎。在電話調查的情景下,理論上,即使嚴格按照概率抽樣得到的樣本,也只能反映總體中那些擁有電話的那部分人的意見。但當電話足夠普及,並在社會各階段、地區間相對比較均勻地分布時,電話人群和總體人群整體上在人口結構上比較接近,基於電話調查的結果常常也能有效推及總體民眾的意見。

輿論之所以重要,源於民本之治國理念,所謂「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故古今中外,執政者無不在意民心之向背,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一個社會民怨沸騰,則其統治一定出了問題。在一個民主社會——無論是西式民主還是社會主義民主,民意不僅是政策合理性的試金石,更是一個政黨通向執政之路的必須征服的階梯。一句話,民意是執政合法性的基石。

網路輿論和社會輿論之間應該可以建立某種映射關係

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打破了原先「輿論既看不見也摸不著」的局面。這是因為,互聯網特別是社會化媒體的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社會信息網路基礎設施的不斷升級,大大降低了普通民眾進行社會表達的門檻。無論是博客、微博以及近年來興起的微信、網路直播等,理論上,無不可以成為一個普通網民表達自己對社會諸多問題看法的渠道和平台。相比於傳統輿論,網路輿論的最大特點之一,這是一種「看得見」的輿論。所謂網路輿論,是通過分析網路空間里網民發布或留下的文本,來總結網民關於社會現象和問題的看法和意見。無論是網民數量還是網民每天生產的內容文本都非常巨大,所以網路輿論的監測和分析需要藉助大數據分析和處理方法。

網路輿論是一種容易誤導人的社會輿論表徵。首先,網路輿論不是社會民眾的真實的輿論,從其來源上意味著它最多只反映了在網上留下文本的那部分網民的意見。這部分網民有可能和社會公眾在數量和結構上都有很大差別。其次,網路輿論由於只是採集和分析文本,而不同網民的文本生產能力和意願差別很大,所以如果不對網民意見進行基於網民可識別身份的區分,則巨量網路文本有可能只是反映在網路上聲量比較大的那部分網民的意見,而沉默的大多數網民的意見並不能得到有效反映。再次,網路文本一旦被作為網民意見和偏好的分析素材,則網路文本本身成為各種力量競相影響的對象,水軍和各種殭屍粉乃至機器自動生產的各種文本,與網民意見雜糅在一起,使得對真實的網民意見的提取變成一件充滿挑戰的事情。最後,在現如今大部分網路輿論分析所藉助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和水平還都比較低,很多是基於粗糙的詞頻和詞雲分析,能夠揭示和分析的輿論真實度和深度十分有限。綜合這些因素,可以看到,基於網民生產的文本進行的網路輿論獲取和分析,無論其數據來源如何,意見演算法為何,固然總會有某種結果,但得到的結果是否就是所欲反映的網民的意見,乃至社會公眾的意見,在很多時候,則是完全沒有把握的。因為所測和欲測差別可能很大,這樣的「網路輿論」獲取方法就存在效度上的問題。

但這並不是說網路輿論沒有價值和意義。首先,我們認為網路輿論是客觀存在的。如何才能有效獲取之,一取決於我們對網路輿論的界定,二需要藉助科學的監測方法。網路輿論的有效監測,一是抽樣,包括來源平台的抽樣和對各所考察平台中網民的抽樣。二是對網路意見的計算方法,即通常所說的情感分析演算法。其次,我們認為,在網路輿論和真正的社會輿論之間,理論上應該可以建立某種映射關係。這樣,基於網路輿論,並藉助某種總結或提煉出來的映射函數,理論上我們可以據此獲得一般社會輿論。

動蕩不居的網路輿論有跡可循

網路輿論看似動蕩不居,瞬息萬變,但其實也有跡可循,無論是其生髮還是演變,都有模式可以總結。

首先是網路輿論主體的多元性。廣大網民固然是網路輿論的主體,但就某一社會熱點或議題的相關網路文本的生產而言,內容生產主體通常仍然可以區分為議題設置者和討論參與者這兩大群體。前者常常有鮮明的自覺性和目的性,很多時候是作為一種有組織的力量,在幕後推波助瀾,充當網路空間中的議程設置者和積極干預者。後者則是作為關注者和跟隨者、圍觀者的普通網民。取決於所涉議題的性質和特點,議題設置者可能牽涉不同的群體或主體,很多情況下,這些不同的議題設置者會相互競爭或進行策略性合縱連橫。政府、企業、媒體、社會組織、利益群體、某些知名人士甚至其「意有所鬱結」的普通民眾,都可能成為某些議題的設置者,或隱或顯,不一而足。正是由於網路議程設置主體的多元性和複雜性,使得網路輿論常常呈現出與傳統大眾媒體上的輿論所不同的景觀。另一方面,由於聚集在不同網路空間平台的人群常常呈現出某種系統性的差別,使得同樣的議題在不同網路空間和平台上,也容易呈現差異化的輿論傾向。

二是網路輿論演變中干預的普遍性。網路輿論由於是一種看得見的輿論,所以人們能夠在對「社會氣候」有某種比較形象的感知後,作出是否發表意見以及發表什麼意見的決定。另一方面,由於網路輿論可以比較直觀地感知到,對相關輿論比較在意和關注的利益方或國家主管部門,進行某種程度的公關干預或指令性干預,也比較常見。事實上,網路空間已經成為各方力量和意志逐鹿和爭奪的場所。在這樣的情況下,各種行政、商業和社會力量以多種方式進行輿論干預和網路空間博弈實屬常態,而平台也會通過技術性和人工自我審查和把關作出應對。在這樣的情況下,網路平台上的民眾意見的積累和匯聚,已不再是一個自發或自然演變的過程。一些強力干預通常可能在很短時間內改變或影響某個平台上的網路輿論的面貌。干預的常態性存在,決定了網路輿論是一種不穩定和天生具有脆弱性的社會現象。而網路輿論的演變,常常也呈現出某種斷裂式和爆髮式軌跡交相錯雜的景象。

三是網路輿論議題框架的易轉換性。網路空間中的議題多種多樣,也不乏理性、具有慎思(deliberation)特點的討論,但就討論的話題和人群互動而言,人以群分的現象明顯,後真相——觀點先行事實次之的現象,成為網路空間參與討論的民眾言論和態度特點的生動寫照。情緒化的表達往往雜糅在證據和材料中,並成為網路討論中最容易受到關注和攻擊的主角。在一些具有爭議性的話題討論中,通常攻辯雙方會就有關議題的不同方面——選擇不同的角度或框架——進行交鋒。以轉基因議題為例。有關討論常常很容易從轉基因技術的安全性角度,演變為政府監管能力、科學家公信力和有關實驗是否合乎科學研究倫理等角度上。不同爭論方通過議題框架的策略性切換來化解對方的辯駁,並發起有利於強化自己既有觀點的討論角度。這種框架或角度的錯位式爭論使得網路空間的討論常常很難達成共識;相反,群體意見極化現象則並不鮮見。

網路輿論在我們如今生活的社會化媒體時代,的的確確成為影響我們對社會和世界感知的一種客觀存在,我們需要加以重視、關注和研究。但另一方面,網路輿論具有表面性和一定的欺騙性,容易誤導我們的感知。它的直觀可見使得其容易成為各方競相干預試圖加以影響和形塑的對象。我們需要意識到,網路輿論所展現出的各種意見類型、聲量等,常常和實際的社會輿情有很大差別。對此,我們應該保持警醒。在社會化媒體時代,把脈社會輿論的真實情況,很多時候仍然需要藉助科學的調查方法才能有效獲取。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05期第6版,轉載請註明出處,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今日

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90後遭00後嘲諷,不知道我們都在「養生」嗎?
生死的真相與謊言,你有勇氣去面對它嗎?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