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接受別人的饋贈,是一種美德

接受別人的饋贈,是一種美德

來美第242天。

前幾日與好友聚餐,席間不經意的聊起了這樣的一種情況。有的朋友很樂意請我們吃或是用他們的所屬,而當我們回贈的時候,他們多半是拒絕的,無論食物或是物品。

聊起來我才驚訝的發現,哦,這原來不是個例,他普遍存在。甚至不受人種地域之限。

我們有一位心理學博士在列,於是「矯揉造作」的真當個事「探究」了起來。

具體如何解釋,因為到最後牽扯出了非常大的問題,我也就不便詳細描述。況且我們原本就是覺得有趣胡亂猜測的,結論如何,實則都不作數。寫在這裡,只是覺得這件事有點好玩。也是為了鼓勵許多不愛交流的人:溝通-偶爾著實有趣的緊。

是的,接受別人的饋贈,確實是一種美德。這句話,是我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我的一位朋友分享給我的。這話看似簡單,可是,畢竟牽扯人性,他便會愈發的複雜豐盈。

哦,對了,來一句奉勸:人最好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有些事是你覺得你該做,卻是自己不想做的,那麼不要做。也就是說,去做那些做完不要有怨言的事情。例如一位朋友,你真的想去看他才去看,不要因為你去看了,但沒有得到別人一句謝謝,就抱怨連連。如果,你幫了人,是想要一句感激。那麼,不要去幫,不要去演戲。既然去幫,那就是你自己的事,與能不能收到別人一句「謝」沒有關係。

前些日有幸聽了一個講座,講了發綉與女性宗教實踐相關的內容。主講人是一位女教授。內容不可避免的引到女性作為創作者的意義價值。對於女性發繡的自發創作可以追溯到哪,價值幾許,雖還有許々多々的尚未解決,因為畢竟,全世界尚存與宗教相關的發綉僅十幾幅,數量如此之少的情況下,作者年代還有許多的不能確定。太多問題也便講不清楚。但即便如此,也還是牽出許許多多發人深思的問題,頗為有趣。

我不懂宗教,之前雖聽說過發綉,但第一次作為研究對象來看,還是有許多的思維衝擊。

教授供職於藝術學院,這個課題屬於藝術史範疇。關於藝術我也是不懂的,我僅々覺得盡自已能力的精緻而有美感的活著,也許便是藝術。

講座之後,我們做了些討論。我問了一個有關藝術與大眾關係的問題,是的沒錯,這是一個十分門外漢的問題。有朋友說藝術與大眾無關,某種程度來說有道理。但我不能完全贊同。

(常規早餐)

"一個女孩子一定要懂點繪畫或音樂,不必多精。"這是12歲那年暑假隨祖母暫居姑々家,姑父教給我的,姑々和姑父都是教師,那時我尚小不明其中道理。而今三十才剛剛略知一二。

讀本科的時候,教我古代文學史的一位叫做周遠斌的老師,曾經為我們做過一個講座,有關孔子的。我已經記不清講座的具體內容,模糊記得老師提到孔夫子為了一個問題,悟了二十年。我很驚訝,講座之後,專門跑去請教老師,這二十年間,他是不是真的什麼都不做,僅僅只是每日每日的思考這一個問題。老師給我的回答,讓我一直記到現在。老師說:不!如果他真的什麼都不做,只是每日空思,他也是不一定能悟到的。任何道理又怎麼可能拋開生活。

誰都會有關於生命的太多疑問。有的人帶著這些沒有答案的問題生活,越活越通透。通透到兩言三語便能道明真諦。而有的人,活著活著就混沌了,彷彿明了,又似乎根本明不了的丟掉了原本的問題。

(是的,最近每頁材料都是這種狀態,沒吃過苦就能非常牛掰?讓我來告訴你,有的人,就像我,效率不高的,吃了苦,也並不一定能收穫什麼。)

太多人活著活著就沉默了。

為什麼沉默,有幾個人還願意一探究竟。

(但是,愛吃早餐這件事,死活都改不了。是的,時間不夠,就簡單點,時間充足就精緻點。)

小的時候,不喜歡和同齡的孩子玩,覺得自己的日子過得重,比所有人都成熟,沒人能理解。只找比自己大的人聊天,故作穩重,明白一切似的,尤其是和老師或長輩。他們那麼喜歡和我聊天,讓我誤以為,那是鼓勵,那肯定真的得到了他們的認可。

(氣溫回升,冬日一過,麥迪遜的花幾乎是等不急的瞬間盛開)

而今的年齡,只敢說經歷了一些。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我曾經」自以為是」的年紀的孩子們,看著他們故作成熟的樣子,我其實十分歡喜。多美好啊,那種自信,那種肆無忌憚,那種老子明白一切,同齡那些小屁孩都懂個毛線的樣子,年輕本就該有這股子勁。

(枯木叢中的小藍花,不知道什麼名字)

我不願明曉一切似的潑冷水,該明白的時候,他會明白一切,而,該美好的時候,就該美好。任何一個年輕孩子的熱情洋溢,都值得你微笑著鼓勵,點頭稱是。

最近,看身邊朋友們與自己的男女朋友分分合合,其實很想說:你的伴侶,只要具備你認為最重要的品質就好。你沒有理由要求他會一切,他又不是神,誰也不是神。你愛繪畫,你大可以交一些會畫畫的朋友。你愛博物館,你也可以交許多可以一起談論博物館的好友。

如果你相當優秀,你當然還會碰到更優秀的異性,你不可能和所有欣賞你的異性都生活一遍。你應該練就那樣的能力,讓欣賞你的人尊重你,尊重你的家庭,尊重你的先生。(當然,首先他要值得被尊重。)

抬頭看看美好的大自然,還有什麼過不去的。是的,你必須要學著時不時的抽身生活,抬一抬頭。

對於藝術,我著實是門外漢,畫過數學油畫,然而並非為畫本身,我性子急,我只是靠著描繪得著點點安寧。

我知藝術與大眾的關係其實是要看特定歷史狀態的,否則空談,此題便是無解。不過,當我知道藝術與大眾有並無關聯的狀態,我倒是放心了的,呵!我是一名普通的大眾,這並非一件壞事情。

再說我有我對藝術的理解與堅守,不需要理論支撐。畢竟,藝術只為貴族與精英服務,它就是封閉而單一的,死的。

人對藝術的理解其實與對人生的態度一致。

許久不讀書,知識理論框架甚至倒退,我單知道藝術怎麼可能與大眾無關,巳經不知道舉出托爾斯泰從早期對服務於貴旅的藝術的肯定到懷疑再到否定從而迎來蘇聯早期的先鋒派藝術,這樣的例子了。

(外導家的沙龍:談談學術,聊聊人生,吃吃糕點,喝點小酒,哼哼歌。)

心靈雞湯?不知不覺,我居然倒向了自己最不喜歡的狀態。

林徽因與張受玲都並不怎麼喜歡冰心,我無意於抵毀誰,並且作品的預閱讀對象不同,作品呈現的內容便不同,以致於作品本就沒有高低好壞之別。但,作品字裡行間透出的人生態度,卻是一目了然的。矯揉造作確實不討喜。善,著實應該被頌揚。只是黑暗被壓抑否定,不被承認久了,便是極端。日本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當然,我沒有能力憑判任何人,任何事。

(有點拽的法學院圖書館)

我們喜歡林徽因,並非僅僅因為她花容月貌,才氣逼人,多半緣於她在藝術與建築上的精確與專業,更在於她對自己男人的支持,堅定的信念,能像個男人一樣風塵僕僕的奔走於建築工地做各種實地測量;喜歡張愛玲,也並非她出身名門望族,更多的是因為她血淋淋的真實,她對敏感心理的洞悉,對黑暗醜陋的紳士態度。

人,原本就是善惡共生,人的精神是平衡的,你有多麼邪惡,才會有多麼良善。只有美好?那對不起,那麼他藏起來的邪惡也許會超乎你的想像。

講座上,教授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在古代,凡是提到的孝,皆是媳婦對公婆的,而後是兒子對父母,鮮少有指女兒對自家父母的。這是個相當有意思的事情。

(前段時間陪朋友去修車,辦公室里典型的宅男世界撲面而來)

一個女人,一個中國女人,一個無論物質或是精神,或是心理都並不怎麼豐盈的女人,面對這樣一個巨大的兩性社會角色的轉變的時代,承受了和正在承受著什麼,幾人能夠徹底講得清楚。

把你擺在生命的第一位?嫁出去的女兒,自古就是別家的人。這種概念留在中國人骨血,難以更改。然而,老公會把妻子擺在首位嗎?對於大多數中國男人來說,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首先是他的父母,其次是他的兄弟姐妹,還有他自己,孩子,你排在最末。是的,如果房子和車子有什麼緊急狀況,也要排的話,你還要再往後站。「難道錢都給你嗎?」也許他對你稍微好過陌生人,他覺得就已經是對你最大的恩賜。

可是,陪伴自己最久的,最應該善待的恰不應該是與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人嗎?誰都會有自己的世界,爸爸有媽媽呢?孩子們也都會有孩子們自己的世界。兄弟姐妹也都有自己的生活。

小家庭的建立?對自己家庭的決定權?女人多半是沒有的。你的家只是你公婆家的附屬和下級單位。「你的到來,服從我們家就可以了。」尊重你的感受?在有著母子關係畸形的文化傳統中,想要得到獨立的家庭情感?中國男性多半還沒有這樣的自覺。女性有著比男性更強的學習和適應新事物的能力,這一點著實讓女人吃了不少的苦。

我們似乎真的沒有道德教育,在學校里教授的道德似乎就是愛國。哦,前段時間不是有件事情鬧得沸沸揚揚。一個兒子的母親,一邊照顧著兒子「假離婚」的前妻和剛剛出生的孫子,一邊安撫著兒子的現任懷著孕的妻子。是的,母親對兒子的教育不是良心,不是責任,不是大義,不是一個人當之為人該有的擔當,而是自私的為自己著想,而是慣出一個什麼都不會幹的廢物,然後默許自己的兒子一腳踏兩船,甚至還幫助他踏好這兩隻船。

你吃著什麼,睡在哪裡,是凄是寒,只有你自己知道。生活永遠比小說精彩,現實永遠比你想像的要殘酷的多。

然而,怎麼辦?靠你自己。是的,如果你還沒有站立,請務必把自己打造好。如果你已然可以獨當一面,請一定對自己思慮周全。沒有任何人,沒有任何事值得你奉獻和捨棄自己。是的,沒有!除了你自己。當然,如果恰巧有那麼一個傻小子對你百般疼惜,尊重,各種思慮你周全,死心塌地,真實坦誠,無私的愛之護之。這種終究會贏得雙贏的男子,請一定不要錯過。不要懷疑,這種人是有的,我認識這樣一對,除了羨慕,求不來的。

最近一段時間大腦真的滿滿當當。從醫生和我說可能需要手術,到手術與否皆可,到最後目前來看手術對你的傷害與「它」自身帶給你的傷害持平,手不手術自行決定。這期間經歷了大概三個月,這三個月之間,也許有人能夠理解這種艱難,但不會有人真的能夠明白你到底經歷了什麼。

是的,幾乎什麼都沒發生,但確實什麼都變了。

我是個自小便缺乏溫暖,又相當脆弱的人。四處兜售自己的艱難,依舊得不到一句關心,著實讓我意識到了一些什麼。

(漢學家葉山新作)

上次練車,車主僅僅一句「一個女孩子隻身在外不容易,有什麼需要的地方,就打招呼。」一句再簡單不過的話,我淚居然就刷的止也止不住。

除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自己,與自己和解,找到屬於自己最佳的生存方式,漸漸讓自己強大,沒有其它辦法。原本就是如此,如果自己一無所有,別人拿什麼動力來寶貝你。

於是,在這裡,多麼想安利給所有人:多閱讀有關心理的書籍,那會讓所有人受益匪淺。它不僅能幫助你建立強大的自己,更能幫助你生養哺育一個心理與精神都健康陽光的孩子:沒有脆弱,沒有畏懼,懂得與人交流,懂得溝通配合,敢於承擔責任,能夠造福於他人,傳遞正能量,而不是帶給別人災難,壓抑與痛苦。

(四月詩歌月,每一座圖書館都放著可供取閱的詩歌。)

之前喜歡和年齡稍長或略小的人相處。稍長的能學到些洒脫,稍幼的能感受到自己曾經無所畏懼的狀態,而今,是真的喜歡與同齡人或有著相似歲月經歷的人交流,太多事一個表情,大家就能夠互相懂得,無需多言。

突然有一天,有位小夥伴說在圖書館的宣傳板上看到了我

圖書館的掃描處的警示。

最近身體狀況不大好,加上掃描限制,不便幫朋友們找材料,下載或是掃描,非常抱歉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走八千里 的精彩文章:

TAG:風走八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