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優衣庫XJUMP聯名UT 看爆款是怎麼煉成的?

從優衣庫XJUMP聯名UT 看爆款是怎麼煉成的?

要說這周二次元粉有什麼不能錯過的事,那就是日本快時尚品牌優衣庫和連載漫畫雜誌JUMP推出了聯名UT(優衣庫印花T恤產品線)。什麼?你沒關注,沒關係,我們已經貼心的給你準備了複習材料:

4月23日,優衣庫和連載漫畫雜誌《周刊少年Jump》合作,推出了44款T恤在中國市場發售。優衣庫是日本的國民服裝品牌,而《周刊少年Jump》是日本影響力最大的漫畫雜誌,刊載過《海賊王》《聖鬥士星矢》《龍珠》《火影忍者》等具有代表性的漫畫作品。而這次優衣庫和Jump合作的UT,覆蓋了其中28個漫畫主題。在4月29日,優衣庫還會開售漫威聯名款T恤,5月則是與暴雪中國合作出聯名款T恤。

在全球快時尚零售市場,優衣庫正在成為「平價良品」的代名詞,服裝多為基本款,簡單通用,使穿著者能夠將它們與自己的風格相融合。UT產品線就誕生於2003年,初衷不僅是希望UT成為「More than just a T-Shirt」,而且是一種自我宣言(make a statement)。2014年,日本街頭潮流文化OG級人物NIGO成為UT的創意總監,將UT線帶上另一個台階,頻頻搭上大師或大牌,爆款頻出。

目前,優衣庫的UT聯名主要有三類:

一、與知名設計師合作:街頭潮流「老司機」Futura、潮流街頂級人物KAWS、日本前衛藝術家草間彌生……

二、與著名奢侈品牌合作:愛馬仕、英國時尚品牌JW ANDERSON、芬蘭國寶級印花品牌 Marimekko……

三、與大IP合作:星球大戰、漫威、小豬佩奇……

前兩者讓消費者以「快時尚的價格,購買到大牌」,而後者更注重與消費者的情感連接,更具趣味性。這次與《JUMP》聯名,擊中的就是一批80、90後的共同回憶,我的朋友圈裡有不少人哭著喊著求代購,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聯名JUMP的UT賣斷貨了呢?

為什麼賣爆了?

簡單來說,我覺得有幾點:

時機:今年是《周刊少年Jump》50周年,《周刊少年Jump》在東京會有50周年紀念展覽,而在中國的二次元粉絲只能牙痒痒,所以這次Jump的UT的推出,恰逢時機。

精準定位人群:Jump是擁有大量粉絲群體的IP,是青春熱血的代名詞,而消費者買的也是個人標籤,比如我喜歡火影,看到另一個火影迷該有多大認同感。這部分粉絲也很願意在社交網路上開啟自傳播,這個量級不可小覷。

價格親民:一件優衣庫與Jump的UT售價79元,對這些二次元愛好者來說,不是一個太高的門檻。要知道,平時的聯名T恤起碼要500塊吧,手辦就更貴了。由於心理賬戶的設立,UT就跟不要錢一樣。

精神消費:或叫情懷吧,他們買的並不是一件簡單的T恤,買的是青春的回憶,買的是漫畫的精神,我最近剛想的一句話:一個男人終其一生,就是變回一個男孩,也是這個意思。

稀缺:款式限量是另一個助推劑。這次優衣庫與Jump的UT是限量款,賣完就直接下架了。我這次就沒買到,心裡累累誒。

UNIQLOxjump 聯名UT賣爆說明了什麼

亞文化市場越來越大

亞文化市場概念早在14年以前就被營銷圈人士廣泛關注,亞文化的興起與自媒體的泛濫有很大關係,自媒體將各個圈子的生活狀態都平鋪在互聯網上,使得人們能夠接觸到更多找到相同觀念的組織,從而形成一個小群體。

亞文化的商業價值已經展露無疑,比如,亞文化群體對自己社群的認同感高,更容易為文化元素和圖騰買單;一個人身後通常鏈接者一個群體,無需刻意去尋找,人群匹配精準度高;但我看到亞文化還有一個重要功能:突破產品同質化的利器。

怎麼理解,我們找產品賣點,都知道要遵從USP理論,找到獨特的銷售主張,但頭髮都抓禿了,還是在物理利益、心理利益或者價值利益上搖擺不定,這時候不妨先停下,圈定你的目標人群,比如小米最早圈出的種子用戶:發燒友、極客,就讓這個手機品牌顯得很特別,鎚子手機也在這麼做,亞文化群體的存在,讓初創企業的在同質化市場找到了突破口。

情懷這張感情牌依舊魔力無限

剛好上周拍攝,接觸了一幫COSER(ACGN就是很典型的亞文化群體),有個男生說的話我印象很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的樣子,而cosplay就是在夾縫中,去品嘗一下那種狀態。

JUMP對男孩女孩們的意義不用多說,每次急匆匆趕完作業,都是為了守在電視機前多瞅幾眼。人的組成如果分為物理性質和精神性質,那麼JUMP無疑是他們身體很重要的精神組成部分,所以這次他們去優衣庫的搶的,不單單是一件T恤,而是通過一個事物滿足找到自己、表達自己的需求。為歸屬感和認同感買單,這種行為太正常了。

但單純去消費情懷,這絕不是一門能長久發展的生意,除非他疊加在某個具有價值的產品上,手辦也好、T恤也好、唱片也好。

飢餓營銷

最初了解到飢餓營銷的概念還是在小米手機的崛起之際,但其實所謂的飢餓營銷就是由奢侈品的限量發售轉變而來,只是套上了互聯網這層膜換了一個說法罷了。限量發售為了什麼,一點可以提升品質提高單價,消費升級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消費者對產品品牌背後的概念和商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了,在我的消費能力範圍之內,多花幾十塊錢就能讓我享受到最優質的服務,何樂而不為呢。當然,你們的產品也要有價值,不能讓我花兩千塊錢買個葫蘆娃,然後你告訴我這是六娃是吧。

另外一點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群精分打造爆款,這裡有個概念,什麼是人群精分。相信大家都知道細分人群,人群精分就是在細分的基礎上再細分,就拿優衣庫來說吧,它的細分人群就是十幾歲到二三十歲的追求年輕時尚的人,這是它整個品牌的人群定位,而在此之上,它發現這部分人群有許多動漫愛好者,於是再從人群中精分出這部分人群為他們量身定製了這次活動,這就是所謂精分人群。精分人群能做到什麼程度呢,是不是越精細越好,可以研究探討一下。

品牌為什麼要聯名?

該如何選擇聯名品牌?

說到聯名,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媽呀!這些吸血鬼,又來圈錢了。近年來,品牌聯名花樣也是層出不窮,我用後腦勺想了一下就彈出好多:M·A·C和PUMA聯名,鞋子也能選色號穿;順豐和nike聯名,讓順豐小哥成為移動的廣告牌;漢堡王 x和抖音也聯名過定製店,真是吸睛又吸金。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品牌主選擇聯名呢?

讓產品/服務本身成為傳播推動力。

我自己的總結,產品力=產品價值+傳播容易度,很多潮服砸下的廣告費,基本上只起了告知作用,如果有一款產品,一面世就具有很高的話題性,引發傳播,那是不是很贊,品牌間的聯名合作就具備了這種特質。因為出人意料的結合吸引眼球(比如網易和亞朵的音樂酒店),有大批自來水主動的傳播,連推廣費都不用掏。所以,好的產品本身自帶傳播基因。

1+1≥2,單打獨鬥不如抱團取暖。

通常來講,品牌主有各自忠實穩定的用戶,而參與聯名的品牌越多,人群就越精準,轉化率也就更高,傳播成本就更低,本質就是相互借力。通常品牌主各取所需,有的看重設計師的人氣和流量,有的想提高身價,有的就跑單提成…所以在選擇合作方時都會很慎重,更何況,還要考慮到現有用戶的自尊,愛馬仕和特步合作,調性不同就很容易招黑。

積累品牌資產,打造品牌認知。

營銷如果不是為了促進銷售,那就是為了做品牌。品牌主利用聯名來試圖轉變過去已經固化下來的品牌形象,而跟明星或KOL進行聯名合作,則會加速品牌的轉換過程。偶爾嘗試跨界聯名,會展現出更多可能性,給消費者不同以往的感受,但是,聯名合作也需要控制程度,我個人感覺,九一打法比較適用,90%的正常內容+10%花邊。

不管哪種營銷打法,都要結合具體的問題具體應用,從來沒有一種百搭的方式去貫穿所有事件,多看,保持頭腦活性,才是所有廣告營銷人員要始終堅持的。

常懷敬畏,保持好奇。

【長按3秒,每周第一時間看到我們新對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土與木木 的精彩文章:

TAG:木土與木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