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改變自己這麼難,你憑什麼改變

改變自己這麼難,你憑什麼改變

GIF

每個人在生活與事業的拼搏中都會遇到迷茫的時候,可能你在愁苦中也會想過,為什麼我會這樣而不是那樣。也許你也想過要改變自己,給自己一個新的活法,然而你總是走不出自己原來的藩籬。

是的,改變自己總是那麼的難,除非你遭遇重大變故,逼迫你不得不改變,否則平凡的日子裡,你很難有哪個決然的勇氣和動力去改變自己。

然而,我們並不希望等到遭遇不幸了,才想著去改變。你渴望有一個更好的自己,可是在掙扎了許多次之後,你依然還是原來的哪個你, 你還是改變不了你自己的脾性。

很多時候,改變不了是因為你不知道往哪裡去,你不知道這種改變是不是真的應該。因為你還會懷戀從前,似乎它也有存在的好處和意義,於是你無法決然地放棄以前的自己。

有時候,我們總喜歡追問為什麼,可是又有幾個「為什麼」我們能弄得清楚呢?我們似乎很難找到採取改變的終極依據。然而,我們又不甘心眼前的樣子,我們該怎樣去存在呢?

也許想太多是毫無意義的,「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也許在宇宙的終極智慧里,過多的思考並不能觸及其本質。

可我們到底憑什麼可以去改變呢?想一想我們從嬰兒到少年時期的成長過程,很多習慣和秉性其實已經形成了。在這個過程很多時候都是不知不覺形成了,以至於後來你為什麼是這樣子你也說不清了。

所以對於改變來說,養成習慣性的存在才是最重要的,當你覺得改變是好的,有慾望改變,自己思考覺得大部分是對的,比如有七分是對的,那就往這個方向去形成習慣吧,大可不必追問太多為什麼。

即使你懂得了所有「為什麼」的道理,那其實也不過是暫時的。隨著你所處的階段和人生位置的不同,可能你的認識又會有不同。「存在」決定「認知」,而不是認知決定存在,一切「認知」只能在「存在」的基礎上進行擴展。

在美國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區,有一種魚生活在石灰岩洞穴里叫「盲眼魚」,成年的盲眼魚身長五寸,幾乎沒有什麼色澤,且只有一個品種是有眼睛的。科學家推測,可能是多年前大陸塊或水道發生變化,使它們只能受困於洞穴中生存。由於完全被黑暗包圍,什麼也看不見,這些魚逐漸適應了洞穴的環境,如今則在全然的黑暗中興盛繁衍。

經過世代的繁衍,盲眼魚身上能保護魚皮不受日晒的色澤已經不見了,因為再也派不上用場了。同樣地,盲眼魚也不必靠眼睛來生產魚苗。在沒有光線照射、也不需要視力看東西的情況下,盲眼魚的身體因應其生存環境的特性,也不再生成色澤和眼晴。

盲目魚的演變告訴我們,「存在」狀態自然會決定變化。所以當你按照你想成為的樣子存在,直到它形成習慣,變成自然而然的存在,你就能活成你想要的樣子。然後你就會發現,你的想法也會發生改變,原來想不清楚的問題,你會發現其實不用想了。當你變成了你喜歡的樣子,你也就不會糾結於為什麼會是這樣子了。

神童莫扎特,小時候鋼琴就已經彈得非常好了。他可以辨認任何和弦中的音符,判斷樂器音高的極微小變化,或者快速地挑出樂譜中的錯音。他14歲時,在羅馬的西斯廷小教堂聽了一首經文歌的演唱後,就能憑記憶把它一個音一個音地默寫出來。但那麼小的年紀,我想他也不可能知道為什麼自己就可以這麼聰明,自己為什麼會是這樣。我想這個也沒有人能真正知道原因,即使是現在的科學,對神童是如何形成的也沒法得出完全準確的認識。

所以按你喜歡的樣子去養成習慣吧,按你喜歡的樣子去生活吧。如果你有心中的目標,即使不是那麼清晰,那也請你往前走,去靠近它。當你動心起念想改變的時候,就去改變吧。

改變可以遵循簡單的方式:

1、當前的狀態不好

2、改變的方向有七成的正確性

3、有七成的慾望想改變,就可以下決心,不必再猶豫

4、放下顧慮,不必糾結太多為什麼

學問可以多問為什麼,但生命的自身存在不需要糾結太多為什麼,保持開放心態即可。

5、關注行為的養成,直到形成習慣

等一切形成習慣,形成新的存在方式,你再回頭看就會有新的眼界出現。

人困就困在由簡入繁易、由繁入簡難。我們每天接觸的信息何止千千萬,更不用說生命中積累的要素豈止萬萬千。

各種各樣的知識,千變萬化的道理,無窮髮展的理論……使得我們既若有所思,更是雲山霧罩,往往始終摸不準一條門道。

大道至簡,複雜的事情要簡單化去做,簡單化的人生才更容易致勝。

悟在天成,領悟一切的成「功」皆在自然法則,人生的一切所成,皆在利用自然而然的勢能。

我想人生最重要的意義並不在於你現在懂得多少,而在於以赤子之心為恆心,然後以開放的心態去探索和感悟,直至領悟宇宙人生的精微奧妙,在探索與感悟中印證什麼是人生。

註: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同城閱讀旨在分享。滿紙荒唐言,權當飯後貽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同城閱讀 的精彩文章:

人活著所為何來?

TAG:同城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