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士兵胸前的「兵」和「勇」字究竟什麼區別?看完恍然大悟
原標題:清朝士兵胸前的「兵」和「勇」字究竟什麼區別?看完恍然大悟
看過與清朝有關的電視劇的朋友們,應該有些時候會疑惑,為何同是清軍,有的穿的衣服身前寫的是個「兵」字,而有的身上寫的卻是「勇」字。可能有些小夥伴們會覺得寫勇」字可能就像現在軍隊的特種兵,而身上寫「兵」字的可能是不同的作戰部隊。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勇字的部隊一定比兵字的部隊強悍嗎?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
據記載,清朝時期的軍隊主要是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是滿族入關前建立的為滿兵,八旗兵以鑲黃、正黃、正白、鑲白、鑲紅、正藍、鑲藍等八種旗幟為標誌,但數量不多,八旗旗主皆為世襲。入關以後,部隊人數嚴重不足,為了補充兵力,順治年間,清朝政府招收一部分漢人,參照明代舊軍制度將他們單獨武裝起來,稱為綠營兵,也簡稱營兵,綠營兵有馬兵、步兵、守兵之分,由兵部管理。雖然八旗軍和綠營都是一種世兵制度,八旗兵的主要任務是保證京師;而綠營兵數量是八旗兵數十倍,主要用來負責全國各地的治安。八旗兵和綠營兵都是實行薪給制,八旗兵的薪餉和軍備都優於綠營兵。
軍士當兵吃糧,一家子都要靠俸祿為生,但由於清朝時期餉銀不足,而八旗兵丁養尊處優迅速腐化,毫無戰鬥力可言。由於長期無戰事,八旗兵丁的軍備廢弛。另外,為照顧旗人,清政府擴大名額,有時還把老人、小孩也招進兵籍。三藩叛亂時期,八旗兵已經腐朽太徹底,沒有戰鬥力可言,清朝其實是靠著綠營兵平定三藩。雍正登基後,嚴格整軍治軍,但沒有太大作用,八旗軍依舊士氣低落。雍正、乾隆時期久無戰事,綠營兵的軍備也開始鬆弛,軍隊 戰鬥力開始下降。
到了乾隆朝後期,八旗兵和綠營兵均已無法參加戰鬥,清政府能依靠鄉勇。
據記載,清代早有勇營,但只是作為輔助武裝,非正式軍隊,為了區分鄉勇和正式軍隊,就在衣服上銹個「勇」字。鄉勇部隊是啥時候缺人啥時候徵兵,打完就解散,不管有沒有立功,國家就可以節省大量的經費。清末太平天國革命爆發時,八旗和綠營兵前去鎮壓,均慘敗,這時曾國藩在湖南招募大量鄉勇,將非正式的鄉勇改為湘軍或稱湘勇,然後又仿照湘軍在各省建立勇營。在平定叛亂後,各省仍然留有一部分勇軍,可惜的是最強大的曾國潘的直系部隊被解散了。從這以後,「勇」字軍就進入了國家的視野,在一個時期基本代替了 「兵」成為保衛國家主力。這個時間段的「勇」字確實要比「兵」字更厲害,這個時間段的「兵」字早已不堪重用,只能欺負平頭百姓罷了。
※他是諸葛亮的哥哥, 一生事迹平平卻一路高升, 原因竟在於此
※慈禧棺槨打開後當場嚇昏士兵,士兵:一輩子不敢回憶!
TAG:歷史茶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