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華裔美女辯手火了!到底是長得好還是說得好,網友們爭論很激烈啊
本文部分轉載自21世紀英文報,已獲授權
最近,一位來自牛津大學聖凱瑟琳學院(St. Catherine"s College)的華裔辯手Cecilia Zhao因為參加牛津學聯(Oxford Union)的辯論賽在國外社交網路上火了。
目前,她的辯論視頻在國外視頻網站YouTube上已經有了29萬+的播放量,來看現場視頻:
據牛津學聯官方介紹,這場辯論主要是關於科技興起對社會的威脅:
「This House Believes the Rise of Tech Empires Threatens Society」
辯題為:「技術帝國的興起是否對社會形成了威脅」
Facebook, Google, and Amazon have made communication and commerce considerately easier in a globalised world, but has this come at the unacceptable cost of allowing an oligopoly in the technology sector to grow too powerful?
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中,臉書、谷歌以及亞馬遜讓溝通和商業變得更加便捷,但這是否也使得這些科技行業的寡頭變得過於強大,從而帶來令人難以接受的代價?
作為反方,小姐姐認為「技術帝國的崛起並不會對社會造成威脅」。
「My argument today is simple: acknowledge that tech empires can be dangerous, create inconveniences and cause problems. But more importantly, I would like to propose that society is not static, and that we can offer adequate insurance against even the most adverse impacts.」
我今天的論點很簡單:承認技術帝國或許很危險,或許會引起不便、帶來問題。但更重要的是,我認為社會並非是靜態的,我們可以提供足夠的保障,甚至能夠對抗最不利的影響。
看完這段辯論發言,不少外國網友都被迷倒了,表示,「你長得這麼好看,說什麼都對」……
「她真是超級迷人!」
「她說了什麼我一句都沒聽見,但我完全同意!」
一些中國網友也紛紛為她點贊↓↓↓
但也有不少網友認為在辯論這麼正式的場合,姑娘穿得有點清涼……
「這條裙子太犯規了吧?」
「哈哈,她是想通過她的穿著來給自己拉票吧。這對於一場大學辯論賽而言合適嗎?」
不過,話說回來,穿著晚禮服參加辯論賽,還真是牛津學聯的傳統。
據了解,black tie是辯手的著裝規定,而觀眾則更為正式,為全套禮服(white tie)。我們看一些相關圖片感受一下辯手的穿著。
就像《娛樂至死》書里對總統競選電視辯論的描述一樣,穿著和風格怎麼可能不會影響受眾呢?
還有網友吐槽Cecilia的口音:
「我全程都在努力分辨她的口音。」
「她很迷人,但她的口音超級重,而且她一直在撥弄頭髮,啊真的很煩人」
無論如何,這位華裔女辯手都引發了網友極大的興趣。
根據牛津學聯提供的辯手簡歷,Cedilia Zhao是聖凱瑟琳學院地理系大一學生。
「牛津學聯秘書處委員會第4屆選舉成員,聖凱瑟琳學院地理系大一學生。」
她小小年紀就拿到了麥肯錫的實習offer:
在就讀於牛津大學之前,Cecilia在英國的Woodhouse Grove School度過了高中時代,在當年的英國「高考」A-levels 中,6門課都拿了A+的成績,妥妥是枚學霸無誤了。
八卦完畢,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場辯論。
牛津學聯(Oxford Union)是世界頂級辯論、演講俱樂部。自1823年成立以來,先後吸引愛因斯坦、丘吉爾、尼克松、卡特、基辛格、撒切爾夫人等名人在這裡發表演說。
看現場的陣勢就知道,這是一場相當隆重的辯論。
想更多地感受牛津學聯的同學,可以再看一段牛津學聯經典辯論片段:莎士比亞vs侃爺,到底誰更牛?小哥哥的雄辯和華麗英音令人著迷。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接下來,雙語君(微信ID:Chinadaily_Mobile)就來跟大家聊一聊辯論。
其實,辯論曾非小眾,在移動網路還未普及的上世紀90年代,央視播出的《國際大專辯論會》就曾掀起過一陣全民辯論熱潮。
這場節目曾走出過不少辯手,現在活躍於辯論性綜藝節目的黃執中、周玄毅、馬薇薇都曾經是當年紅極一時的辯手。
周玄毅曾在《國際大專辯論會》中擔任武漢大學辯論隊四辯
蔣昌建也曾是賽事的最佳辯手。擔任復旦大學四辯時,陳詞中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用它來尋找光明」成為不少人茶餘飯後的談資,被新加坡《聯合早報》評價為「詞鋒銳利,反應敏捷」。
蔣昌建曾任復旦大學四辯
和現在綜藝中偏向社會化和娛樂化的辯題不同,當時的辯題不少都偏向政策或者哲學思辨,一起看幾個體會一下:
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vs 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人性本善 vs 人性本惡
真理越辯越明 vs 真理不會越辯越明
治愚比治貧更重要 vs 治貧比治愚更重要
其中不少辯論場面堪稱經典,很多邏輯、語言雙殺的辯手,讓人忍不住拍手稱道。
後來,華語辯論演化出了更多的賽制,大到地區,小到學校,都有自己的賽制。
和華語辯論一樣,英文辯論有各種各樣的模式和規則,不少賽制都是由政治辯論演變而來的。比如政策性的林肯-道格拉斯辯論(Lincoln–Douglas Debate),就是1858年林肯與道格拉斯關於奴隸制的著名辯論而得名,是一種美國式的單人對單人的辯論。
要說曝光度最高的辯論,非美國總統競選電視辯論莫屬了……
美國總統電視辯論
而目前國際上採用最多的,就是英國議會制辯論(British Parliamentary,簡稱BP)。戳下面的視頻,了解英國議會制辯論的賽制↓↓↓
下面來為大家講講,觀看英國議會制辯論的正確姿勢:
和華語辯論一樣,BP比賽也有正反方,分別被稱為「政府」(Government)和「反對黨」(Opposition)。當然,各隊辯手的稱謂也極具「議會」特色。
辯手組成
In British Parliamentary, there are four teams of two speakers. Two of the teams (and hence four speakers) are on the government and two teams are on the opposition.
在英國議會制辯論中,兩位辯手組成一隊,共有四隊。兩隊(共四名辯手)為正方,兩隊為反方。
每一隊、每一位辯手也都是有其角色的:
第一隊:上議院政府
(Opening Government )
? 首相 PM (Prime Minister)
? 副首相 DPM (Deputy Prime Minister)
第二隊:上議院反對黨
(Opening Opposition)
? 反對黨領袖 LO(Leader of the Opposition)
? 反對黨副領袖 DLO(Deputy Leader of the Opposition)
第三隊:下議院政府
(Closing Government)
? 政府成員:GM (Government Member)
? 政府黨鞭:GW (Government Whip)
第四隊:下議院反對黨
(Closing Opposition)
? 反對黨成員:OM (Members of the Opposition)
? 反對黨黨鞭:OW (Opposition Whip)
註:"黨鞭"(Government Whip)是政黨名詞,起源於英國,是指議會內的代表政黨領袖,政黨紀律主管,功能是為了確保議員出席並按照政黨立場行事。"黨鞭"一般是一人,也可以多人。
發言順序
Speeches alternate between the two sides, starting with the first government speech, and are usually up to either five or seven minutes in length.
從正方的第一位辯手開始,雙方交替發言,發言時間通常為5-7分鐘。
首先是上院:
首相 PM (Prime Minister)
▼
反對黨領袖 LO(Leader of the Opposition)
▼
副首相 DPM (Deputy Prime Minister)
▼
反對黨副領袖 DLO(Deputy Leader of the Opposition)
其次是下院:
政府成員:GM (Government Member)
▼
反對黨成員:OM (Members of the Opposition)
▼
政府黨鞭:GW (Government Whip)
▼
反對黨黨鞭:OW (Opposition Whip)
雖然,四個人為一隊,但最後的打分裁定還是以兩個人一組為單位的:
Hence, speakers within the same team cooperate but teams on the same side do not cooperate during the debate, and instead try to outmanoeuvre each other. The teams are then ranked first to fourth in the debate. Each of the teams has a specific role in the debate.
因此,同一支隊伍的辯手會互相合作,但同一方的隊伍並不會在比賽中合作,而是試圖智勝對方。比賽後隊伍將被排出第一至第四名,而每支隊伍在辯論中都有具體的分工。
outmanoeuvre [,autm?"nu:v?]:在謀略上勝過
下面介紹三個辯論名詞,讓你更「內行」。
Knifing
雖然我們說,即便是同一方的兩隊,也存在競爭關係。
但同一方的下院,也不能反駁上院,否則就會輸。這裡的反駁,就叫Knifing。
Knifing is a term used to describe the act of one debater contradicting what his teammate has said. Although originally used to describe only British Parliamentary, it has been applied to all forms of debate.
Knifing是指一個辯手的觀點與其隊員相矛盾。該詞最先僅用於英國議會制辯論,後來被用於各種形式的辯論。
這也是下院難打的原因,又不能反駁,又要勝過上院。
Motion
Motion其實就是辯題,也就是topic。
在BP辯論中,每隊打哪個位置都是隨機決定的,決定位置之後,辯題就會公布:
After the position for each team is announced, a topic, in other words, the motion, will be released.
當每個隊伍的位置決定之後,辯題就會公布。
在15分鐘的準備之後,辯論開始。
POI
辯論中有著「質詢」規則(Point of Information),簡稱POI,除開第一分鐘及最後一分鐘,對方辯手都可以口頭示意或直接起立提出質詢。
正在發言的辯手可以接受或拒絕質詢。這位華裔女辯手贏得觀眾笑聲的那個「denied」,相信就是拒絕了一個POI。
質詢者有15秒時間進行提問,提問時間計入發言者時長。
如質詢被接受,質詢者可以提問、提出一個簡要論點或者對某一觀點進行簡要反駁。正在發言的辯手應該立即對質詢作出回應。
質詢的標準姿勢也比較有趣,看下圖↓↓↓
議會制辯論中只允許質詢這一種干預形式,沒有自由辯論等快速交換發言的環節。
Role fulfillment
每個辯位都有自己的職責需要履行,這也是打分的重要憑據:
?上院
首相:具有定義優先權,有權對辯題中未明確的背景、主體、對象等定義要素加以明確,必須給出正方上院的論點框架。
反對黨領袖:必須給出反方上院的論點框架,即使自己無法完全展開,也必須概括介紹。
副首相/反對黨副領袖 :在首相/反對黨領袖框架下展開論點。
?下院
政府成員/政府成員:論點擴展責任。在保持與自己上院意見原則一致的情況下,提出區別於上院的新論點。
政府黨鞭/反對黨黨鞭:明確全場辯論交鋒點,突出本方觀點,尤其是本方下院觀點的正確性。
跟傳統的英國議會一樣,很多習慣被保留在議會辯論里,比如拍桌子來表示同意,還有同樣表示贊同的「hear, hear」。
比如電影《至暗時刻》中,丘吉爾在議會那場激動人心的演講,議會中就滿是「hear, hear」和拍桌聲。
議員拍桌
看到這裡,你可能要問了,那怎麼先前那位牛津妹子所參加的辯論賽,正反方各自只有3名辯手呢?
那是因為牛津學聯的辯論制度和通用的英國議會制辯論有點不一樣……
牛津學聯的辯論只分成正反兩方,雙方各自擁有3名辯手,將更多的時間留給觀眾。
在正反雙方的一辯(通常都是牛津大學的學生)發言完畢後,時間會留給現場觀眾,辯論現場的主持人會為正反雙方各自隨機挑選3名觀眾,給每位觀眾3分鐘的發言時間,讓圍觀群眾也參與到辯論中來,這個環節被稱為「Floor speech」。
在Floor Speech環節結束後,正反雙方的二辯三辯將繼續陸續發言,他們多為各行各業資深大牛,所以他們的發言一般也都會是辯論現場的亮點。
你也曾是辯手嗎?評論區留下你的故事吧!
編輯:李雪晴
本文部分轉載自21世紀英文報,已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