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魚龍之變,窮人和首富之間只差一碗龍肉?

魚龍之變,窮人和首富之間只差一碗龍肉?

魚,我所欲也。我愛吃魚,無魚不歡。

《詩經》雲過,「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食魚,必淇之鯽。」老祖宗說,吃魚必吃黃河大鯉魚;吃魚必吃淇河鯽魚。河鯉、淇鯽,是那個時代的「網紅」美食。

此道我踐行不爽,為吃鯉魚,常作客黃河漁家;為吃寬背鯽魚,也曾專訪牧野淇濱。我棲身的鄭州,為供應近千萬張嘴吃魚,西起滎陽古滎,東至開封柳園口,養殖黃河鯉的魚塘沿大河南岸綿延百公里。

靠山吃山,靠河吃魚,「紅燒黃河鯉魚」就成河南第一名菜。這道菜是用斤半左右的黃河鯉魚,兩面剞花刀,滾生粉入油鍋炸成柿黃色,起鍋淋油爆香蔥椒姜蒜,投入炸好的鯉魚用醬油燒得軟爛入味即成。?因鯉魚是底棲魚類,泥腥味重,不用此法油炸醬燒,難得其妙。

多年前我認識一位烹飪大師前輩,他能一鍋同燒五條鯉魚。這位大師身懷「大翻鍋」絕技,不用任何輔助工具,火候到時右臂發力猛顛鍋,五條魚齊刷刷漂亮翻身,鍋內湯汁不灑不濺。這是廚房裡最美的風景。

還有道更拽的鯉魚菜——「鯉魚焙面」,這菜來頭很大。光緒二十七年(1901)農曆十月初十,是慈禧66歲生日,在開封府大辦「萬壽慶典」,河南廚師精心設計了這道「鯉魚焙面」為其祝壽。此菜最絕妙之處在於「活汁」,大廚用獨到火功將鹽、醋、糖調製的熘魚湯汁烘燒得柿黃起明發亮,似琉璃賽瑪瑙,澆在魚身上不斷冒魚眼泡,像活的一樣,因此稱為「活汁」。酸甜咸完美融合,三位一體互不奪味,三味又分別透出,品哪一味有哪一味,極為考驗廚師的火候造詣和調味功夫,是複合味魚餚經典。

這道菜全名很長——「糖醋軟熘黃河鯉魚帶焙面」。烹魚的同時,須提前將龍鬚面用鏊子焙熟了,上魚的時候,另備碟子盛焙面跟著魚一起上桌。上焙面的作用是等魚吃得差不多時,取而蘸食美味的熘魚湯汁。嚴格地說,直接把焙面蓋在魚身上是外行的做法。一些不了解傳統製法的人,以訛傳訛,將這道菜戲稱為「鯉魚蓋被子」,就更貽笑大方了。

北宋之前,所吃鯉魚盡為野生。上上個千年之交,宋代城市化率高達22%,這是人猿相揖以來,漢族城建的最好成績。1984年,大陸城市化才達到此水平。北宋都東京150萬人,南宋都臨安則超過200萬人。大規模的城市化,帶來養魚業的發達。

漆俠教授的《宋代經濟史》深入研究了此問題。北宋,首次出現了商品化魚類養殖產業。在水波蕩漾的湖廣地區,星羅棋布著養殖魚場,從魚苗繁育到成魚販運銷售形成完整產業鏈條,與今日並無二致。這是魚第一次以大規模人工養殖商品角色,出現在漢族飲饌史上。

在古漢語中,魚有兩層意思。一是生殖生存,旺盛的生命力。千年草籽,萬年魚籽;魚,產籽極多,生命頑強,象徵著旺盛的DNA複製能力。魚籽並非從天而降,魚又引申出「魚水之歡」,象徵著男歡女愛。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瓦盆上,繪有兩條魚兒。漢唐銅鏡上,魚是最常見的圖案。魚一直是漢族生命的讚歌,代表著古先民不可遏止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

半坡時期,大概是漁獵為生的母系氏族部落,捕魚吃魚是生活重要內容。而掌握生育大權的母系,是部落生活的主導者和掌控者,故魚圖騰指向的是女媧補天女人當家的母系社會現實。魚諧音為余,這引出年年有餘,不僅要多生快生人丁興旺,更要魚米豐收吃用不盡。

魚的另一層含義是社交和信息傳遞。魚腹藏書,魚雁往來,是古老的傳統。「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這是漢代人深情的吟唱,魚兒不僅承載著可口的美味,更承載著心心相印綿綿相思。人際交往和信息傳遞,使古人生活中大量知識經驗和情感得以表達和保存。

從肉體生存和情感交流的雙重含義中,魚成為早期人類社會神聖的符號。今日在缺水少魚的陝北地區,村宴上仍保留一道木製的鯉魚作為宴席的主角。此時,人們已經完全捨棄以嘴巴舌頭來吃物質之魚,而是用眼睛和心靈來享用精神之魚帶來的歡欣滿足。

物質存在上升為意識形態,馬王堆帛畫中托起乾坤的巨魚,漢畫中伏羲女媧魚鱗狀的身軀,周易中雙魚化成的太極圖,這就不是一般的信息傳遞,而是古先民生命哲學的形象表達。這些手法笨拙含義古奧的藝術符號,代表了古人對生命的渴望和熱愛,生存意志的執著堅定,和對生命輪迴循環的敬畏。

魚是龍的源頭,龍是魚的升華?。在漢族神話中,鯉魚躍龍門而化龍。《續漢書》載,「有緹坊龍門,水深百尋,大魚登此門,化為龍。」漢族圖騰由完全水生的魚,發展為水陸兩棲的龍,意味著古代文明由漁獵之母系氏族進步到農耕之父系氏族。慈祥平和溫情脈脈的母系時代結束,崇尚力量征服的父系社會取而代之。

女人善口舌而男人長打鬥,暴力不斷升級,征服與被征服成為常態,部落兼并重組逐漸走向國家形態。傳說中三皇五帝,即是龍之形成時期;「黃帝乘龍」「顓頊乘龍而至四海」之類記載常見於古書。

自然界並不存在龍,原本淳樸的先民智者開始玩心眼,將多種動物威猛發達器官攢於一體,幻造出鹿角、駝頭、蝦目、驢唇、蛇腹、魚鱗、鷹爪、牛耳的龍。龍威風凜凜神通廣大,能幽能明,能粗能細,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龍似乎無處不在,一直暗中監視著世間萬類,但又變幻莫測難以捉摸。父系社會的威權和神聖,就隱藏於龍的神秘與恐怖之中。古之以父代母階段,生產力進步使社會生活複雜化,秩序的確立越發顯得重要,確立秩序必須依靠威權。極少一部分聰明的爹,為了恐嚇掌控統治暗昧的大多數,虛構出張牙舞爪的龍,來作威權秩序的象徵。「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從龍出現,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便開始施工構築。台上有人要來統治,台下人就必須服從,秩序和威權永遠相伴共生。在龍的威權之下,社會成員加速分化,逐漸等級化秩序化。人基本生活秩序穩定確立的同時,也生出剝削壓迫掠奪侵害,造成各種恐懼憂慮和哀傷,使生命失去了本有的自由活波和歡欣。「山無蹊徑,澤無舟梁,麋鹿相戲」的古樸單純社會永遠消失了,「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威權社會鐵幕降下。

歷史總以惡為槓桿,在污穢血腥中曲折前行,滲透了暴力和黑暗的威權秩序卻一刻不停在推動文明進程;這大概就是李澤厚先生常說的「歷史主義」。

歷史上吃「龍」的一幕,就發生在暴力和黑暗的威權秩序最混亂的時刻?。大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日,李自成農民軍攻破洛陽,擒獲明神宗的寶貝兒子福王朱常洵。

如何處理白白胖胖體重360斤的福王呢?「真龍天子」萬曆老皇帝死了,皇帝兒子的肉也是「龍肉」,那就——吃了他!先痛打四十大板,然後把他帶到慶功宴上,「置酒大會,臠王為俎,雜鹿肉食之」,活生生從福王身上割肉剁碎與鹿肉拌在一起,作為下酒菜,稱為「福祿酒」。「龍肉大菜」一上桌,就被搶吃一空。

農民軍為何如此痛恨福王而食其肉寢其皮?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福王就藩洛陽,其父明神宗賜膏腴莊田200萬畝,財寶無數,「耗天下以肥王,洛陽富於大內」。不到三十歲的福王,就當上了財富排行榜冠軍,成為晚明「首富」。鯨吞豪奪如此巨額財富,福王還不饜足,他在洛陽橫行不法,魚肉百姓,「橫於洛中,駕貼捕民,格殺庄佃,所在騷然」。

吃完福王「龍肉」後抄家福王,李自成笑了——從府邸搜出的金銀財寶,數千輛車拉了好幾天才搬完。360斤的晚明「首富」朱常洵,就這樣成了一道「龍肉大菜」。他搜刮一生聚斂的不義之財,也成了李自成的一鍋菜。

不難發現,從魚到龍的演進過程,同時是社會財富由全體成員共享轉而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過程。極少數躍過「龍門」化身為龍的魚,搖身一變成了各種款式的「首富」,站到了他原來群體的對立面。

再簡單梳理宋代到明朝七百年的飲饌史,可以看到,當社會財富相對均衡的時代,人的飲饌行為就相對正常——大家都在菜市場買鯉魚殺了吃。而當財富兼并集中於少數人手中,財富分配失衡,貧富懸殊,矛盾尖銳,窮人就揭竿而起,飲饌行為也極端了——甚至殺「首富」吃「龍肉」。

還是莫言大哥說得好,?無論貧富,別忘了大家是在同一條船上。把船搞沉了,誰也好不了。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五一假期去哪兒吃?請看下期「老周說吃」介紹各地美味)

作者簡介:老周,生於河南鄧州,畢業於河南大學歷史系,現居鄭州。辦過美食雜誌,經營過十餘年高端餐飲,資深吃貨,資深美食評論人。已在紙媒發表美食文章兩百多萬字。人活著,無非是遇到些有趣的人,經歷些有趣的事,再明白些道理。有趣,是比有錢更高的幸福。三輩子來做官,學會吃喝穿。老周陪你聊聊那些有趣的吃。人生路漫漫,風景無限好。朋友,慢慢走,欣賞呵!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周說吃 的精彩文章:

萬萬沒想到,你竟是這樣的槐花

TAG:老周說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