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伯濤瓷板畫怎麼辨別真假?哪裡可以鑒定呢?
中國陶瓷美術大師
畢伯濤
男,(1886年—1961年),名達,字伯濤,號黃山樵子,祖籍安徽省歙縣,寄居江西省波陽縣。祖父在江西饒州府(清時稱鄱陽為饒州)開錢莊,家庭富裕,飽讀詩書,「珠山八友」之一,中國陶瓷美術大師,早年在鄱陽拜鄱陽畫家張雲山為師,清末秀才,以金石、詩、書、畫稱著於世。1899年,14歲的少年畢伯濤考取清末秀才,至今還保存著當年赴考使用過的考籃及蠟燭。據其謔稱,當年考題之一為「拿破崙何許人也」,他由於缺乏時事常識,竟答成拿刀破竹做個籃子的人。16歲始在鄱陽教私塾,以圖再試。在景德鎮陶瓷繪畫界以金石、詩、書、畫傲視瓷壇,畢伯濤的繪畫藝術來源於清代畫家新羅山人。
追憶
2011年1月22日,由景德鎮市民間民俗文化協會、景德鎮市民族民俗文化搶救與保護中心報江西省藝術工作委員會審核,提交中國陶瓷美術榮譽與職稱頒證儀式醞釀,經得近百名中國陶瓷美術高級人才、大師、教授、新聞媒體代表意見,由正式代表舉手表決,一致同意追憶其為「中國陶瓷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畢伯濤,別名黃山樵子,1886年出生於安徽省歙縣,是中國著名的陶瓷美術大師。早年師從波陽畫家張雲山學習紙畫,旅居景德鎮後專攻陶瓷粉彩,擅長翎毛花卉,瓷畫以用筆工細、設色淡雅著稱。
後研習新羅山人一派畫風,作品極富生活氣息且標新立異,神形兼備。畫花鳥善於表現禽鳥瞬間動態與明媚鮮艷的花樹,風格俊逸清新,刻意汲取新羅山人畫風之精髓, 融會貫通,使瓷畫別具一格,對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制瓷藝術的昌盛繁榮,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畢伯濤瓷畫鑒定
畢伯濤的瓷畫以小件作品為多,小寫意風格,畫面疏簡,布局考究,出筆利落,主次分明。從筆墨特點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特點:
一是畫枝幹常用干筆側鋒揮就,與田鶴仙雙勾側鋒畫梅干有很大的區別。出筆粗中有細,粗細合度,枝柯旋衍,蘸墨濃淡,不需再填,筆致嚴謹而洒脫,深濃淺淡相宜,濕潤華滋,形質俱佳。
二是以沒骨法畫花朵,畫面稀疏,隨意中見率氣,點虱之筆輕快凝練,有「落墨即是,出筆便巧」之特點,花葉的點染秀雅而沉穩。通過運筆、用墨、敷色等表現手法,較具體而簡練地描繪花葉的狀貌和特徵,有時葉脈紋理以扒筆剮出,此乃畢氏畫瓷常用之獨特技法。
三是畢氏畫鳥常以小寫意勾染之法,較之程意亭和劉雨岑以絲羽法畫鳥更為寫意,也見率真。畢氏用筆概括,鳥的動態特徵見於筆端。模仿品多刻意工細,套用程意亭、劉雨岑畫鳥之法,嚴謹工整有餘而寫意之率氣不足,常常牛唇不對馬嘴。從設色來看,畢氏追求單純、明麗,他的畫面都是以墨為主,色彩為輔,有「素以為絢」的效果。如畢氏畫鳥只是在墨色勾畫的基礎上,淡淡染點色彩而已;而畢氏畫花卉卻又是傅色精研,淡逸清華。模仿品設色平板,多是濃艷過度,「染」的形式多於「寫」的意趣,徒有形式,不得要領。
如畢氏粉彩瓷板畫《雙鳥鳴春》,以小寫意的手法繪陽春三月中的碧桃春燕。桃枝以干筆皴繪,筆法瀟洒縱逸,妙詣獨得,嫩梢向風,伸展有姿。桃花以點彩法繪就,正反俯仰,吐芳爭艷,以濃色點蕊,求阿睹傳神之妙。葉子側鋒撇繪,以扒筆剮出脈紋,細膩生動。春燕相向,呢喃輕語,以墨彩描畫,傳神之處點染赭石,表現得饒有趣味。雖是一副小景瓷板畫,但透出春回大地、春光無限的美妙,表現出畢氏藝術靈動和清純的特性。
專心瓷畫
畢伯濤在與「月圓會」諸君吟詩作畫交往1年後,傳來波陽養父(畢伯濤曾過繼大伯名下)病故的噩耗,啟程回家守孝,長期中斷參與「月圓會」活動,使人誤認為他不是「珠山八友」最早成員。守孝期滿後返回景德鎮,畢伯濤專心畫花瓶、茶盤,仍以翎毛為主,愛畫八哥、鴛鴦、綬帶鳥,亦畫過吳靄生的上等瓷胎。畢伯濤瓷畫著色不多,僅綠、黃、黑三色,追求淡雅畫風,寄託超塵脫俗之情懷,與當時景德鎮瓷畫主流不合,知音寥寥,作品曾在南昌瓷器店麗澤軒銷售,以小件居多,最大件也僅2.4尺。
珠山八友成員之一
身為文人的畢伯濤,平生研究金石、書畫,造詣頗深,對瓷藝與畫藝相得益彰的「珠山八友」流派的形成,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探索,成為「珠山八友」初創時期的八位成員之一。
題識印款
中氏秀才出身,工詩書,書法俊逸秀挺,豐潤靈活,頗有一代著名書畫家唐寅之筆韻。
常見落款為:「伯濤寫於珠山」、「畢伯濤寫於珠山」、「古歙畢伯濤畫意」、「古歙中伯濤畫並題」、「古歙畢伯濤寫於珠山客次」、「古歙州伯濤畢達寫干珠山客次」等。畢氏題款之「濤」字筆法講究,結體獨特,符號性很強,鑒定者若能洞察其真諦,是為鑒別畢氏作品真偽手段之一。
常見印款為:「伯濤」篆款。
TAG:藝術之家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