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誰來接手中國藝術市場?你所不知道的當代青年藝術家

誰來接手中國藝術市場?你所不知道的當代青年藝術家

哈哈少的地方

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取決於新興的青年藝術家。躋身於藝術品投資,你不可對他們一無所知。

白的放放大

很多大小企業已經或者正在嘗試進入藝術市場,雖然其中也有包括針對發掘青年藝術家的項目,但仍然處於摸索或已逐漸消亡的境況。它們大部分也都是依附於互聯網之上,也有線下類似於藝術空間面對面的交易方式。但藝術品交易和常規的電商有著巨大區別。傳統商品消費歸根結底還是物物之間的交換,而藝術品消費則更強調了藝術作為一種精神消費的價值屬性。此外,大眾的藝術審美是構建藝術消費的基礎條件。國內還沒對美術審美教育有足夠的重視,這使得大眾藝術消費還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這也正是我國大眾藝術品消費市場有資金卻沒有出處的重要原因之一。

意思就是,要想帶動整個大眾藝術品消費,必須要有人去將藝術品背後真正的價值給大眾導入,讓消費者能真正看到藝術品的魅力和價值意義所在,而非只是看到藝術品表面的做工、顏色和造型這麼淺顯。前幾年,有這麼一個項目,它有意識地推出青年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而操作起來僅僅是從各處網羅青年藝術家的作品,然後在一個高價租賃的場地里,將作品往那一堆。沒有學術線索,沒有作品價值的輸出,更沒有針對藝術家的宣傳推出。僅呈現出一幅跳蚤市場或者超市售賣商品的景象。大眾在對藝術品缺少認知的情況下,將藝術品消費當做裝飾品或工藝品來看待,那其實真正意義上它已經與藝術品消費的本身屬性南轅北轍,讓藝術品完全的商品化,淪為消費主義下的傀儡。

這樣不僅把藝術品錯誤定位,造成大眾對藝術品的誤解,還對青年藝術家的藝術道路造成很大的打擊。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徐冰在一次訪談中曾提到「剛走出校園的青年藝術家最大的困惑恐怕就是如何融入社會,個人和作品如何獲得市場的認可。剛走出校園的這幾年是藝術家要面對最多挑戰的時期,不管在學校的成績如何出色,是一個多麼有天賦的藝術家,他都要面對市場和社會。這個時候的藝術家是很敏感的,任何一個壞的影響都可能讓他從此一蹶不振。」

我們要意識到市場的扶持是一把雙刃劍:可以讓青年藝術家的可塑性和未來發展有著無限可能,帶動著市場資本的運轉和結構的調整;同時在市場資本的需求之下,以青年藝術家為主的各類活動越來越多,青年藝術家也許會被藝術市場無情地變成藝術快餐,成為藝術市場的附庸品。我們應該給優秀的青年藝術家更多的耐心和機會,不要像對待產品一樣,大批大批的包裝推出,而在失去利潤空間後便開始尋求下一批的產品。而要更執著的去實現青年藝術家的才華和可能性。

而青年藝術家中,卻少有洞察市場、「有備而來」的人。要麼自我、激進;要麼謹慎、保守,大多都與這個藝術市場過於疏遠。若走出校園後,立刻就要面對生計和經濟來源等現實問題,那就是逼迫他們在一個專項研究創作或自我我表現的創作目的立刻轉變到要將自己和作品兌成實際價值。其實他們需要一個過程,他們對於藝術市場需要認知,需要學習,需要適應,從而在市場和自我中找到一個最合適的平衡點。

現在我們可以把青年藝術家分為大致的三類。

學院派:這類青年藝術家受到藝術院校較系統化的培養教化,他們在畢業後的創作多是呈學院風格,甚至是自己認可和追求的某位老師的影子。他們創作的多是偏向模仿或略有自己延伸卻擺脫不了某固定框架的作品。

西學派:這類青年藝術家熟知西方藝術的發展軌跡和歷史,對幾位藝術大師有一定深入的研究,喜歡將自己歸類為某一種流派。他們的作品可以明確讓人覺得和西方某流派的表現形式相似,但從根本來說還是屬於學院藝術的範疇,只是模仿的對象是西方的藝術形式。

尋求自我發展型:這批青年藝術家自主觀念特彆強,內心對外界事物的感受也異常敏感。他們的作品形式突出,對創作的媒介不限定, 形式多樣。呈現的內心東西多,風格較獨立。他們對學院派的東西不感興趣,甚至會有點排斥,拒絕被框進某個區域內,追求主觀內心感受,相信藝術來源於自身。

「藝術」這個東西,自始它出現到現在,沒有人能真正給出一套具有權威性、被大家認可的理論去闡述它到底是什麼。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很難說能將它傳授。而前兩類的青年藝術家,雖然在藝術院校里習得較好的繪畫技巧,但某種意義上,這種繪畫技巧反會成為他們的約束和枷鎖。教育之所以有「固定性」「片面性」,正是因為它是將已經固定的答案、方法、所謂的標準傳授與學生。在數學上,在語言的語法規則上,它是可以被正確傳授和被學生利用的。而這種「固定性」要是放在藝術教育上,那它就是邁克爾·弗雷德所言的「慣性」它是一種慣性的思維,慣性的藝術表現。在我個人看來,它就是「被感受」或「被創作」。這樣出來的作品沒有個體的感官感受,獨特的表現角度,可謂是沒有靈魂的東西,,它更像是加工廠里又各個固定形狀的零件所組成的產品。

而第三類的青年藝術家對藝術的理解就更為成熟。藝術是個體以其全部情感與感官的特質對視覺世界做出的反應。既然是個體的反應,那說明藝術就是個純粹主觀的事件了嗎?偉大的藝術總是客觀的、非個人的。這種客觀現實是藝術家對通過對自己感受力的探索來獲得的。藝術家所做的,是對藝術史獻出他對現實的某一側面的記錄;這樣的一個側面是從他自己的精神的獨特角度所看到的。他們與前兩者所帶有的「慣性」相反,他們表現的是更為「本質」的東西。它雖然是對客觀存在的主觀表現,但根本還是遵從客觀的存在,只是加以主觀表現所形成的,而不是所謂某偉大藝術家所流傳下來的非自發的主觀表現。

但這一類的青年藝術家多有著強大的自信和自我認同感,這種認同感和自信愈強烈,就愈可能將其帶出這個社會環境,創作的作品太過於個人化, 關注點只限於自我。這就直接導致他們缺失與這個大的社會環境之間所必要的共鳴。

青年藝術家可能需要更多關心社會, 融入社會, 通過在社會現實中的肉身經驗,建立自我的價值觀及判斷力。所創作的藝術,是其體驗、思想、價值觀的外化和升華, 其價值在於與時代、社會重要問題的關聯度和獨到體悟。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把藝術裝進生活

了解更多藝術資訊

可識別右方二維碼

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rtsfan藝術包裹平台 的精彩文章:

TAG:Artsfan藝術包裹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