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以來,這群水陸兩棲人類一直在抓魚,科學家說……
圖片引自:economist.com,版權:James Morgan
巴瑤族(Bajau),來自馬來群島,大部分族人一生都在海上度過。他們的居所要不是船,要不就是固定在淺水珊瑚礁上的高腳屋。如果沒有魚了,整個部落會集結船隊遷徙到其它水域。
圖片版權:thedigitaltrekker.com
他們的飲食幾乎都是海鮮。為了獲取食物,家裡的勞動力白天60%的時間在水下潛水捕獵各種海產。
圖片版權:James Morgan
毫不意外,這個民族與生俱來的是強大的淺水能力。他們有時候能夠下潛到水面70米以下,最長能夠待上5分鐘之久,僅僅攜帶一些簡單的重物來減輕自身的浮力,潛水鏡是木頭的,鏡片是從廢舊玻璃打磨而成。戴潛水鏡是為了防止眼球變形,畢竟深水之下壓力巨大。
圖片版權: Badjao | Pinterest | Malaysia
這種生活方式,巴瑤族已經延續了非常久遠的歲月(有歷史證據證明至少一千年),很多研究者推測這個民族有適應這種獨特生活方式的獨特基因。近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 Melissa Ilardo和Rasmus Nielsen在Cell雜誌發表文章證實了這個推測。
將某人的臉部全部浸入冷水中,並且要求他屏住呼吸,這樣能夠激發所謂的潛水反應(diving response)。這些反應包括心率下降以保存氧氣;將血液從外部組織(surface tissues)轉移到對氧氣更依賴的器官中,比如大腦,心臟和肺部;以及脾臟會縮小——脾臟是含氧血紅細胞的緊急儲備器官——釋放血紅細胞到血液循環中去。Ilardo女士和Nielsen博士決定研究一下巴瑤族的基因和解剖學構造是否會促進這種反應。
圖片版權:extrastory.cz
為此,Ilardo女士去了一趟印度尼西亞,招募了59位巴瑤族族人,這些參與者都同意提供唾液做DNA分析以及同意接受脾臟超聲波測量。作為對照組,她同時招募了34位Saluan族人,這些人習慣於居住在陸地上而且跟巴瑤族有比較密切的關係。脾臟掃描的結果顯示巴瑤族人的脾臟比Saluan族人的脾臟體積大50%——不管是專精潛水的巴瑤族人,或者是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船上工作的巴瑤族人都是如此。這說明這是巴瑤族的血統,而不是長期從事淺水活動,決定了碩大的脾臟。
DNA分析得出的結論類似。一個有意思的結果顯示巴瑤族的基因組的一部分產生的突變在控制一個已知能夠控制血液流向的基因的活性,比如它能夠將血液優先輸送到更需要氧氣的關鍵器官中去。另一個是負責產生碳酸酐酶的基因的突變,碳酸酐酶是一種減緩血液中二氧化碳積聚的酶,這種現象與極端潛水有關。與脾臟周圍的肌肉收縮有關的基因變化以及對低氧水平的反應的基因也被觀察到了。
歸總起來,Ilardo和Nielsen博士認為潛水收集食物的需求的確導致了進化,在巴瑤族(Bajau)的這個例子里,這個族群生來就是優秀的潛水者。而進化到底是由淺水能力差的巴瑤族因為無力採集足夠的食物而導致家庭規模萎縮或者是死亡驅動的,這些還沒有被確認。
ref: https://www.economist.com/news/science-and-technology/21740737-meet-bajau-group-people-amphibious-life-have-evolved-traits
TAG:華人愛玩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