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廣東龍和凌仲清公墓重修

廣東龍和凌仲清公墓重修

廣東龍和凌仲清公墓重修。

因年代久遠,廣東龍和凌氏始祖凌鵠清(字仲清)的墓碑風化嚴重,墓在草叢中逐漸湮沒。龍和凌氏籌資對凌仲清公的墓進行了重修,以恢復其莊嚴肅穆,祖先靈魂有安身之處,後世祭祀也有了場地。

[編者注:凌鵠清公是龍和凌氏始祖,江西虔南凌吉公、廣東梅州凌隆祥公之後代.其子有凌全,凌祿及遷龍川後與黃氏所生的凌以文,凌以崇,凌以順.凌喬章是廣東和平凌氏宗親聯誼會負責人,在對和平凌氏族譜,四川寧南凌氏族譜等進行研究基礎上,對鵠清公遷龍川時間進行了考證.]

民國三十二年《和平縣誌》在卷二:「人民志」有關「族姓」一欄中註明:「凌鵠清(字仲清),明洪武年間從梅州河頭大陽寨遷居龍川縣上莒屯凌坑,娶妻生子:以文、以崇、以順。」民國十五年《龍和凌氏族譜》註明:「鵠清字仲清,原籍梅州,長寧始祖十世孫,嘉應始祖詳公曾孫也。明初遷居龍川上莒屯。」縣誌與族譜雖編輯時間不同,其結論一致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是否準確,卻值得商討。

《四川寧南凌氏族譜》(主編凌永寬)有一組記錄:

①「三十四世祖(註:指江南操公算起),凌吉公(1104—1195)字允升。大宋徽州建中靖國甲申三年八月十六日生,大宋高(遠本注光)宗紹興甲寅四(五)年十月初十日午時沒,葬於薄竹李坑,龜形,坐北向南。……」

②「四十世祖:凌隆詳(1251—1294),大南宋理宗淳佑辛亥十一年九月初三午時生,大元世祖至元甲午三十一年三月二十八日亥時沒,葬……」

③「四十二世祖:凌滿臣公(1298—1366),大元成宗大德戊戌二年六月初七日寅時生,大元順帝至正丙午二十六年二月十七日辰時沒,葬……」「妣曾氏生五子:沖清、沖寬、沖信、沖敏、沖惠。」(註:沖本作仲)

④「四十三世祖,凌仲清公,諱鵠清(1322—1384),大元英宗至治壬戌二年五月十九日卯時生,大明大祖洪武甲子十七年八月十九日卯時生沒。葬於廣東省惠州府龍川縣上莒屯牛繩崗,海螺形,清明日通族祭掃。」

⑤「四十四世祖,凌以順公(1351—1409),度名凌祖三郎。大元順帝至正辛卯十一年十二月初八日丑時生,大明成祖永樂已丑七年九月二十六日申時沒,葬於廣東省惠州府和平縣紅桃洞水口水打鎮,虎形,坐西向東。大明太祖洪武年間三昆玉同遷廣東惠州府和平縣紅桃洞居住。」

以上五組,前三組其內容與尋鄔與梅州凌氏族譜基本吻合,說明是真實可信的。可是,後二組,即仲清及其三子以順的記錄,尋鄔與梅州凌氏族譜不可能有。但其墳葬記錄,與龍和凌氏族譜的記錄基本相同,甚至記錄更加具體,當然真實可信。如果我們認為鵠清公及以順公的生沒時間也是準確可信的,那麼我們可以斷定:滿成公二十七歲生仲清(字鵠清),仲清三十一歲生以順,(以文、以崇出生時間當在以順出生日即1351年以前)。同時,我們也可斷定:鵠清公遷入龍川上莒屯的時間是在元朝順帝至正年間,即鵠清公出生的1322年以後,以順公出生(1351年)以前。可是他們的生沒時間記錄得那麼具體,是從何而來?其依據在哪?我們只能進一步去考究。

《龍和凌氏族譜》創修於清道光十三年(1834年)(以下簡稱「創修」)。第一次續修(以下簡稱「一修」)在清光緒十四年(1889年),與創修間隔五十五年。第二次續修(以下簡稱「二修」)在民國十四年(1926年),與一修間隔三十七年。第三次續修(以下簡稱「三修」)在1990年,與二修間隔六十三年。從內容看,三修本在理清世系,承上啟下,發揮了族譜的功能作用,功不可沒。創修本與二修本版本怎樣,內容如何,我們無從知曉,現在,只能依據某些記錄去分析與推測。

《四川寧南凌氏族譜》是龍和凌氏一個分脈的分譜,記事具體詳實,世系分明。由凌永寬主編。清光緒三十二年出版。永寬是一位難得的寧南凌氏秀才,編譜前,他曾專程千里跋涉來貝墩抄錄族譜,因為他的老祖宗—成邦(宜禱孫)於清雍正年間從貝墩上河坑遷居四川省寧南縣。當時《龍和凌氏族譜》一修本已出版(光緒十四年)。可能擺在他面前的是創修與一修兩種版本。從《寧南凌氏族譜》以上記錄的具體內容來分析,他選擇了抄錄創修本。由此從一個側面證實:創修本是一部記事具體、內容詳實的族譜。因為永寬只管他寧南的一個脈系,所以,鵠清→以順→仲明→通→浩瑜→世政→行四(友行)→西琚(景勝)→允化→宜禱→捷選→成邦(遷四川省寧南),均有具體生沒年、月、日及墳葬地點。如果這樣推論是正確的,那麼寧南族譜的記錄則是源自《龍和凌氏族譜》的創修本,是真實可信的。

同時,由此我們也可推論:《龍和凌氏族譜》一修者,不知出於何種想法,不只鵠清公的遷移時間不去思考,而且把創修本記錄的生卒時間(除個別人物外),認為無用基本上都已刪去,墳葬地點也盡量省略。三修與二修基本沒有人物生卒時間記錄,這與一修直接有關。以順公「葬紅桃洞水口水打鎮,虎形,坐西向東」簡稱「葬水大鎮」。三修與二修本也只有「葬水大鎮」四個字的記錄,可能其源在一修。如果這個推論正確,那麼三修與二修的一些不足就可以找到源頭。在此,我們無意去貶低一修。一修與創修時跨五十五年,在世系銜接上,一修功不可沒。但其不足不容忽視,這些不足,使後續者無法補救。

二修本洋洋六冊,編排體例獨具匠心,世系銜接分明,堪稱譜中之最。二修與創修時隔九十三年,可能創修本已不存在於世。二修者不能做無米之炊,只能依據一修去思考,去編輯。鵠清公何時遷來龍川?二修者只能依據「仲祖於明朝天順八年平盜」立功的記錄,加以時間推移計算,得出推論:「由此推之,公之遷來,當在洪武未或永樂初」。由推論變成結論。最後斷定「明初」和「明洪武年間」。二修沿襲於一修。其實一修和二修的某些時間記錄是經不起推敲的。其一:鵠清次子以崇「明嘉靖間開戶龍川湯湖約樟輋石下」。洪武末年(1399年)至嘉靖元年(1522年),時隔一百七十七年,如此估算,以崇應是一百七十多歲。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年代裡,民國龍川縣誌記錄的只有一位凌氏老人(岩鎮沙羅壙凌氏)。同時,據考證:以崇墳葬於明代宗景泰庚午年(1450年),以崇妻墳葬於明英宗正統丙辰年(1436年),而世宗嘉靖,則在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之後,時越七十二年。可見這個「明嘉靖間開戶」的記錄誤差很大。其二:「仲祖於明朝天順八年(1465年)平盜有功」「弘治六年(1493年)擢南安州兩府總府世襲官職」。天順八年至弘治六年,先後換了四個皇帝(憲宗、孝宗、武宗、世宗),時越三十二年。天順八年立功,三十二年後才「擢官兩府」,於情於理都值得懷疑。我們認為,「天順八年」與「弘治六年」,時間記錄必有誤差。因此,以仲祖平盜有功的時間去推算鵠清公的遷移龍川上莒屯的時間,是很難估准,也難以令人信服。二修者聰穎過人,推論嚴密,但當時缺少確鑿依據,如此推論,必有誤差,完全可以理解。

以順「明太祖洪武年間三昆玉同遷廣東省惠州府和平縣紅桃洞居住」。這是《四川寧南縣凌氏族譜》中為數極少的有關族人遷移的記錄。遷移時間、地方、人物、過程等,均囊括其中,這裡依據老譜有關記錄和傳說,有三點值得說明。其一,以順生於元朝至正十一年,沒於明永樂七年,年六十三歲。除去明永樂七年,以順當在五十五歲左右,即明洪武末遷至紅桃洞。其二,以順墳葬於紅桃洞水口(三多河對門)的石龍頭(古稱「水打鎮」),與其遷居的地點不遠,可以相信。其三,「三昆玉」是指什麼?耐人深思。遠在周朝,有云:「昆崗有玉」。玉仍世間稀有珍寶。這裡估計「昆玉」是靈牌(祖宗牌),是活人供奉先祖的牌位。「三昆玉」是鵠清、溫寶八娘、黃妙十娘三人的靈牌。[編者註:昆玉(對別人兄弟的敬稱),此處三昆玉當指以文,以崇,以順三兄弟。]明洪武的三十五年間,以文遷居正背,以崇遷居樟輋石下,都已子孫成堂。以順長子仲祖、次子仲禎、三子仲明,先後都長大並遷居於紅桃洞、瓦屋前、上河坑,均已成家立業。鵠清年老於梅州沒於明洪武十七年。以順妻子葉氏去正背探親死於腸絞痛(葬正背鎮頭崗)。以順無奈,只好隻身與垂暮老母黃妙十娘相依居住,苦渡時光。黃氏去世後,廳堂靈牌增添一個,成了鵠清、溫氏、黃氏「三昆玉」。孤苦以順,戀著凌坑茶亭旁、大路邊的幾間老屋(傳說),守著「三昆玉」,雖然也曾先後續娶蘇氏、黃氏,相伴過日,但他們都不久於人世(葬大嶺光)。經以文、以崇的勸說,在仲祖、仲禎、仲明的強烈要求下,出於無奈,以順才帶著「三昆玉」,遷移到長子仲祖家——紅桃洞居住。以順的遷居過程,說明鵠清公在明洪武年間年事已高,子孫散居各地成家立業。同時也證實:《四川寧南縣凌氏族譜》的具體記錄,二修三修沒有,一修也可能沒有,更不可能是遠隔千里四川凌氏的杜撰,而是四川寧南凌永寬於清光緒年間抄錄於《龍和凌氏族譜》創修本。創修本已埋於歷史河底,但願後世能有奇蹟出現,讓創修本呈現於世,展現它的風采。

依據以上分析,可以肯定:鵠清公遷龍川上莒屯時間是在元朝順帝至正年間。如據以順出生於至正十一年倒計時計算,以文與以崇各間二年出生,則其遷移時間可定在元朝順帝至正七年(1347年)前後。

凌喬章.2007.0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凌氏宗親網 的精彩文章:

來自寮國的賀信:海南凌氏發譜和祭祖大會

TAG:凌氏宗親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