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到歷史上猛將那是如雲,今天說說這七位,個個驍勇善戰!
悠悠中國上下五千年,自古好漢俊傑不可勝數,他們的名字曾經深深的烙印在我們民族的傳統與血脈中。中國史上,能稱上「戰神」的,也大有人在的。下面我們就看看中國古時的七大戰神,曾經他們說過的最有影響力的話,透過這些話,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身上的故事與傳奇。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孫武(春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孫武,又被稱作「孫子」、「兵聖」。吳楚之戰迸發後,孫武帶領三萬吳軍,以少勝多,大敗實力刁悍的楚國,在當時儼然有無敵於天下之感。若論爭功,孫武也許不及下面的其他六位,但是有了百世兵家之祖的「兵聖」,後世武將們的戰術指揮方面才能「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由於在兵法、軍道理論方面,孫武可以稱得上是這個星球上的鼻祖級人物。他所著的《孫子兵法》為後世兩千多年的戰爭學術理論奠定了根底,並被翻譯為多國言語傳播天下。
白起(中國汗青——戰國)
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好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白起,個人以為白起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作為秦國最尖利的軍刀,為秦國吞六合,掃八荒。大秦武安君征戰終身,大小七十餘戰不曾一敗。他是最擅長打殲滅戰的古代軍事統帥。孫武提出「窮寇莫追」,而白起偏偏「硬追窮寇」,敵人越跑就越追著你打,跑到天涯也要追殺潔凈。這等血性暴烈,千古只要白起一人。武安已逝千載,他稱不上好漢,由於他不曾抵禦外敵,在後眾人眼中永久不可以比肩衛、霍。與其說他是戰神,不如說他是來自煉獄的修羅。千古威名也好,千古罵名也罷,武安君白起,一個永久無法戰敗的殺神。
項羽(秦漢)
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
項羽,西楚霸王,一代戰神。項羽是秦漢時期最耀眼的一代戰神,三尺劍起江東,橫行天下,威震四海。項羽身上集合了中國文化之中關於好漢的全部要素:長相威武,儀錶堂堂;衝鋒陷陣,武功曠世;好漢尤物,淚別虞姬,還有最後自刎烏江的那股悍烈之氣。楚霸王項羽也確實堪稱一代梟雄,巨鹿之戰大破秦軍,大敗秦將章邯,彭城之戰以三萬精銳大破劉邦幾十萬部隊。
韓信(漢)
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秦末漢初,烽煙四起,群雄逐鹿天下,此期間最耀眼的戰神,唯霸王項羽、兵仙韓信。韓信擒魏破代、敗趙降燕、伐齊滅楚,垓下擊敗不可一世的霸王項羽,不曾一敗;他終身拜將、入相、封侯、稱王,國士無雙。榮光萬丈,千載悠悠,身不能至,心嚮往之。韓信幼年得志,二十幾歲便能統領千軍萬馬,平四海,鎮八荒。我們不知他這一身本領從何而來,師承何處,好像只要「天賦」與「傳奇」這等字眼才能描述他。他的終身塑造了太多傳說,但他作為一個臣子,情商好像不高,從「多多益善」的典故中就能看出,兵仙不太會語言,傲氣太盛。
霍去病(漢)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元朔六年,年僅十七歲的霍去病請纓出戰匈奴。霍去病率漢朝八百戰騎,在茫茫大漠中疾馳數百里,斬殺匈奴單于祖父,俘匈奴單于叔父,斬敵兩千餘人。武帝封霍去病為「冠軍侯」。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孤軍深化,率漢朝戰騎,縱橫匈奴境內兩千餘里,殲滅匈奴軍四萬餘人,並且繳獲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漠北之戰中,霍去病所率部隊以一萬人的喪失,前後一共斬獲胡虜七萬餘人。經此一役,「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封狼居胥,飲馬瀚海,西歸大河,列郡祁連,孤軍縱橫匈奴全境,這也成了後世無數兵家將士的空想。夕陽長河,茫茫大漠,孤軍縱橫,是傳奇,也是不朽。也許是上天不容許他老去,只好把他定格在最耀眼的時辰。
岳飛(宋)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精忠報國」的岳王爺,終身為國為民征戰天下,就連他的死敵金軍都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如許的表彰,可見岳飛實力之刁悍。岳飛此身的功績此處不再細談,只想感慨一下「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紹興十一年,金國久戰不勝,覺得滅不了宋,就想與宋講和。而宋朝的皇帝此時心坎竟然想的是打壓岳飛,先把岳飛的兵權奪了,再關入監獄羅織罪名。聽說在審問岳飛時,岳飛顯露背上「精忠報國」的文身,主判官大為打動,想定岳飛無罪,但被秦檜壓下,更換主判官。最後,岳飛、岳雲被殺,岳飛的供狀上只留下八個遺言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戚繼光(明)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戚繼光是明朝建國百年後最出色的將領,他的成功不只僅在於軍事上的出色才能和成果,更在於他的出現重新奮發了明朝當時的兵力,為明朝可以連續多年做出了宏大的奉獻。戚繼光不只統軍打仗才能一流,他著有《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等經典兵書,還改良了當時的火器、戰船。戚繼光此身征戰無數,南征倭寇,北御韃靼,他帶領的戚家軍可以代表當時亞洲乃至天下上的一流戰力。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裡,喜歡的歡迎關注!
TAG:文史匯 |